2019-12-27 11: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讴歌新时代的鸿篇巨著

——《走进八闽大采风剪影》前言

 

157417905233803.jpg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走进八闽”大采风活动,历时12年,在编写出版89卷本《走进八闽》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之后,终于圆满结束。

这本题为《走进八闽大采风剪影》的图文集,就是采风团走遍福建山山水水的形象记录。透过它,我们可以回望12年来艰辛而又壮丽的長征历程,同时,也可以分享采风团集体创作的丰硕成果。

12年前,即本世纪初的2007年春天,海峡两岸茶博会即将在安溪召开,此前,应安溪县邀请,省委原副书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同志带领一批作家和记者到安溪采风,并围绕该县如何从铁观音的故乡变成铁观音的王国,从贫困县变成全国百强县这一主题,撰写《走进安溪:铁观音的王国》,该书出版后大受欢迎,一版再版,多次印刷,总印数多达三万。

翌年,全国茶博会将在武夷山市召开。采风团又应邀走进九曲溪畔,走进碧水丹山间的层层茶园,编写出《走进武夷山:大红袍天下》,该书出版后恰逢著名导演张艺谋到此观光,他从该书文章中获得灵感,很快创作出以茶产业发展为主轴的大型山水实景综艺节目《印象·大红袍》,至今盛演不衰。

这一南一北,铁观音与大红袍茶香飘荡、相映生辉的两本书,一出版就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应,时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同志亲自为两书作序,充分肯定文学创作对县域经济,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这时,一些县(市、区)也纷纷向采风团发出邀请,于是,由何少川同志牵头,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协联合组织,以“走进八闽”为总题,以走遍八闽为宏伟目标的大采风活动也就正式拉开序幕。从2007年春至2018年冬,采风团用12年时间,终于走遍全省除金门外的84个县(市、区),撰编出版84本反映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纪实文学集。若加上为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重点工程及漳州市花卉产业所写的5本专题,则丛书分册总数多达89本,总字数2000多万字。12年来,参加采风的作家共有500多人、2000多人次,被称之为“福建文化发展史上采风时间最长、参加作者最多、创造作品最丰富的一次文艺采风创作活动。”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在龙岩看望采风团时,对此十分肯定,赞扬说:“少川同志,你在默默地做着一件福建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

《走进八闽》纪实文学大丛书之所以受欢迎,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每本书专写一个县(市、区),内容以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为中心,兼及当地的古今历史沿革、地理区位优势、城乡建设新貌,深厚文化传统,壮丽山水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名品特产等。由于内容全面而丰富,被新华社记者说成“当代福建的百科全书”。

二是体例统一。每本书专写一个县(市、区),由三到六个专辑、30多篇文章(约20万字)以及一张地图、30帧照片组成。全书从县情实际出发,严格选题,统筹安排,每篇文章各有分工,选材互不重复,由于体例科学统一,全书纲举目张,既有四樑八柱,也有门廊窗花,既有面的综述概括,也有线的串连贯穿,还有点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对每个县域都有一个既完整又具体,既宏观又微观的美好印象。

三是特色突出。84个县市区,各有特色,各臻其妙,这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或以区位优势彰显,如湖里区是《厦门特区的摇篮》,台江区为《万商云集闽江岸》;或以支柱产业取胜,如德化是《扬名中外的瓷都》,沙县为《小食行天下》;或以历史文化为荣,如尤溪系《朱子文化城》,延平乃《华夏理学名邦》;或以名产名品著称,如浦城为《丹桂飘香的地方》,石狮是《中国纺织服装名城》;或以旅游热点为名片,如永定《客家土楼 辉煌山间》,霞浦《梦幻海滩 摄影天堂》等。

四是文化味浓。福建地域文化形态多姿多采,这在丛书中各卷皆有充分体现。其中,既有源远流長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有红色的革命文化,绿色的生态文化,更有蓝色的海洋文化,以及成为丛书主旋律的最先进的当代文化。福建是全国著名侨乡,又是台、港、澳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两岸四地之间血浓于水的交流,也是丛书吸引人的一大特色。

五是可读性强。丛书文章体裁包括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游记、人物专访等,其所写内容均为真人真事、实地实景,故统称为纪实文学。因此,在真实性基础上追求文学性,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由于选题较多,篇幅有限,我们对各类文章的字数也有严格限制。为此,参加采风的作家们全都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反复修改,努力写出短而精、文情并茂、富有文学感染力的佳品力作。有位新来的省领导读后说:“这是比县志好读的志书。”

当然,这套丛书的成功,更重要的还在于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采风期间,适逢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又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艺界“两会”开幕式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编委会都及时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使采风团成为一个方向明,学风正,团结友爱的温馨集体,努力培育四种精神:一是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二是认真采写的敬业精神;三是互帮互学的友爱精神;四是遵守制度的自律精神。编委会成员和一批老作家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何少川不仅自已带头领题目,写文章,每篇文章至少修改三次才出手,而且,还对每本书的选题进行总策划,对每本书的清样进行总把关。今年1月21日夜晚,他正在审阅《走进大田——孝道故里 多彩茶乡》书稿清样时,突发心肌梗塞而永远离开这个世界。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大家无不深感悲痛。该书出版后,大田县特地举行首发式,朗诵有关诗文,还在舞台背景大屏幕上反复播放他和团友们在大田采风的实景照片,以此表达缅怀之情,场面十分感人。编委会其他老同志也一样,许怀中八十多岁时还坚持采风,接连写出柘荣之特,连江之蓝,海沧之新。黄种生在病危临终之前,还坚持写完连江采风的绝笔之作。章武参加采风十年,头五年拄拐杖,次三年撑助步器,最后两年只能坐轮椅,但仍一路坚持,不愿掉队。参加大采风的全省各地老中青作家,也全都自觉做到“三不”:不到现场不写稿,不见本人(被采访者)不发稿,文章不满意不送稿。在采风过程中,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再高的山也爬,再陡的岭也攀。有的作者为了找到海上日出的感觉,守在海岛单楼独户的简陋住所,苦等破晓;有的作者为了体验当年红军游击队艰苦生活,钻进黑暗的山洞里躬身蹚水前行。还有作者,对作品先后修改八次,这才拿出自己所满意的第九稿。

实践证明,人民是文学之母,生活是创作之源,而大采风活动正是组织作家下基层,接地气,开眼界,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激发创作激情,描述八闽巨变,讲好福建故事的有效途径。正因为12年来风雨兼程,艰苦奋斗,老作家焕发青春,青年作家不断成长,整个采风团硕果累累,除集体奉献《走进八闽》大型纪实文学丛书外,还有一批作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批佳作被全国性报刊转载,或在省内外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奖。更有几十位作家从采风中吸取创作素材,新出版了个人专著。如即将问世的《福建茶趣》,就是何少川同志写于采风途中、弥足珍贵的一部遗著。当然,文学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采风团的大丰收,离不开全省各县 (市、区)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出版单位——海峡书局及福建画报社的随团服务,多方配合。

总之,历时12年的“走进八闽”大采风,是文学闽军史无前例的大長征。为了记录大长征的历史,展示采风团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成果,给时代留下印记,也给参加者留下美好回忆,丛书编委会特地从大量采风图片中加以剪辑,并配以生动活泼的短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版这本《走进八闽大采风掠影》,它将与《走进八闽》大型纪实文学丛书相配套,作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分发到各县(市、区)及有关单位图书馆,供人民大众阅读,也为福建的文化宝库增添一笔财富。

156896585599357.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深信,福建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研究者,必将按照总书记所指引的方向,再接再厉,继续前进,为时代奉献更新更美的作品,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沈延环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