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悬钟古城
诏安与广东接壤,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这里山海交响,气候宜人,田园秀美,物产丰富,又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长寿之乡。以前曾来过几次,看了一些地方,其中对“福建最南端的古城堡”——悬钟所,印象特别深刻。
明朝初年,悬钟所与威海卫、崇武所等,是同一批的“建制”单位。此后,因地理与机遇的差异,这些驻军之地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许多往事值得说说。
悬钟所,倚山傍海,位于诏安县梅岭镇果老山下。这个当年的指挥千户所,主管官员为正五品。清代诏安著名诗人黄开泰的《悬钟怀古》,写出了它所处的重要位置与不同寻常的经历:“平荡倭寇气如虹,故垒当年想戚公。极浦偏舟归夕照,寒山旧楼噪秋虫。吐吞潮汐涛声壮,坐镇东南地势雄。欲叩英魂觅无处,海天怅望动愁肠。”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年要建悬钟所等驻军之地?说起这件事,就必须提及明初的国情。那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1335年——1392年)的末期。由于长年的战争,造成了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阶层,以及得不到土地封赏的浪人。这些亡命之徒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祸害。有鉴于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断然作出决定,沿海自北而南,普遍设置卫、所,筑城屯兵,以防御倭寇的无端侵扰。福建有12处,悬钟所是其中之一。
时光飞逝,六百多个春秋过去了,当年的这些卫、所都不同程度地起了变化。有的蓬勃发展,成为繁荣的现代化都市,如山东的威海,堪称是原先同伙中的佼佼者;有的步伐虽然没有那么快,仅仅成为热闹的集镇,如惠安的崇武,但名气不小;有的“解甲归田”,转化为宁静的乡村,如诏安的悬钟,默默无闻,却也甘之若饴。
《诏安县志》对悬钟古城作了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置,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一十五,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在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与战争的破坏之下,这座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留下几段爬满树藤的城墙以及东、西、南三个城门和一个瓮门。最近,东门围墙上发现一块嵌入的明代石雕,上刻一尊人像,据说是“大伯公佛祖”,保存尚好。至于当年驻守城池的将士们,其后代则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有了今天的悬钟村、南门村与东门村。
这些村庄的老百姓,祖祖辈辈,过着种田与捕鱼的日子,他们埋头生产,很少与外界联系。外界更鲜有人知道“悬钟”之名的。因此,这个当年的千户所,长时间无人问津。改革开放以来,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发现。作为一处古迹,加之风光无限的自然环境,顿时成为旅游热点。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寂寞,每天到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游览悬钟古城,关帝庙常常是最先去的景点。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时是在城东北,隆庆四年(1570年)才迁至城西门(即现址),由门楼、拜亭、正殿组成。规模虽然不很大,却颇具特色。从建筑来说,庙顶所有的雨水,都归集于两边的四个水槽然后流出。水槽设计为龙嘴,象征龙吐水。屋脊也非通常的燕尾样式,而是用剪瓷雕成的两个龙头,显得与众不同。就文化渊源而言,据当地老百姓说,庙里供奉的关帝爷神像,与东山铜陵关帝庙的神像是同一段木头雕成的,这种情况相当罕见,说明两地神灵,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庙里还有一副楹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于斯乃圣人”,意思是,作为一名武将,关云长死后被尊为“夫子”,当作“圣人”,这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此外,当地人还流传许多绘声绘色的故事,将这位三国时代英雄与当地联系起来,称庙里的关帝爷曾多次显灵,为民除害。例如某年,一股倭寇从悬钟城附近登陆,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老百姓纷纷逃到城內关帝庙避难。不久,城外旌旗招展,战鼓如雷,天空中出现一员猛将,黒面虬髯,豹眼狮鼻,头包皂巾,身穿黑铠甲,手执钢刀,带领一帮人马,杀得倭寇抱头鼠窜。老百姓都说,这位将军与庙里的周仓塑像非常相似,一定是关帝爷显灵,派他率兵将倭寇赶跑。
关帝爷显灵派周仓灭倭杀寇,属于民间传说,反映的是一种对英雄的崇拜与对邪恶的憎恨,而悬钟所官兵抗击倭寇入侵,则是千真万确之事。尤其是戚继光、俞大猷,曾屯兵于此,并多次打败倭寇。据有关文献记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寇勾结海盗,扰乱广东潮州、惠州,福建诏安、漳浦等地,福建总兵戚继光督兵抗击,将之赶至海保、安澳。第二年正月,总兵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率陆军围攻这些盗寇。经过几次的反复征战,予以平息。当地因此流传一句话:“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生动反映了老百姓对两位抗倭名将的高度赞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先后三次侵犯梅岭港一带,当地军民奋起反击,均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结束后,时任诏安县县长的钟日兴题写“胜利”二字,镌刻于石上。此碑立于悬钟城关帝庙的右侧路边,內中有文字记述树碑的缘起:“民国三十四年,本县三次抗战后,日本投降,仰念戚公功绩。无限钦崇,镌此留念。”不过,此事还另有记载,说这块石碑原来所镌的字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题写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被磨去,重新刻上钟日兴的字。然而,戚继光原本题了哪些字,为什么要将它去掉,有关方面并没有作出解释。
关帝庙的背后是果老山。此山不高,海拔仅61.5米,怪石磋峨,八峰环拱。相传,八仙应西王母之邀前往瑶池赴蟠桃盛宴,途中曾路过悬钟城,小憩片刻,因而留有“果老”与“仙姑”二山。所谓八仙光临悬钟城的传说,显然是子虚乌有,但果老山却值得一去。那里被誉为“漳州第二碑林”,有三十几处明代摩崖石刻,楷书、行书、草书兼备。这些文字,大多为当年驻守悬钟城的将士们或到此视察的官员们所写。我曾到过几座古卫所参观,能留下如此多石刻的,这里是惟一,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读果老山的众多石刻,能感受到当年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赤子情怀,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张元勋。此人系广东总兵都督同知,曾驻守悬钟城。万历二年(1574年),他奉旨督剿海寇,重回旧地,发现当年种下的500棵松树“长茂成林”,非常高兴,便选择一块石头,题下一番话,希望后人能珍惜这一片绿色。题刻全文如下:“万历二年,予以镇守广东总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会师于闽,重至悬钟,见旧种松树五百株长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后人无忘爱护,则此松可以阅千岁如一日矣,因刻石记之。”如今,这块记下张元勋希望的石头,就在眼前,而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无愧于古人“青峰耸秀”的期许。果老山上还有明代民族英雄、《石灰吟》作者于谦的儿子、时任闽粤副总兵于嵩题写的诗:“地险壮嵬峨,行穿翠霭过。潮平千岸阔,云出万山多。剑舞吞牛斗,旌飞剪薜萝。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气势不凡,很有其父诗作之风。
滨海胜地,自然少不了妈祖庙。悬钟古城也有一座,当地人称之为“胜澳天妃宫”,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然规模比较小,仅75平方米,却有自己的特色。它由拜亭、主殿带右厢房组成。主殿为重檐悬山式,厢房为穿插式结构,极具明代的建筑风格。庙前有一湾白色沙滩,布满许多形状怪异的石头,有的像老牛,有的像小龟,非常有趣。附近还有“聪明泉”,凿井汲水,饮之清甜甘冽。
胜澳天妃宫是人们朝圣与旅游之地,历史上不少名人学者在这里留下诗文墨宝。明代地理学家、著有《东西洋考》的张燮(龙溪县人),曾写过一首《胜屿歌》刻在石头上,极言此地风光之美,可惜石碑已毁。据《诏安县志》载,“胜澳天妃宫,明悬钟游官兵遇汛期誓师于此”。可见这里还曾是南澳总兵水师巡逻、操练、船舶停泊之处。由于寇乱兵灾,胜澳天妃宫年久失修,逐渐荒废,1986年重修,并与果老碑林、关帝庙、钟门巨浪等景点,形成了悬钟古城名胜古迹群。
游悬钟古城,人迹最多的可能要数城外的望洋台。
出古城南门,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走不远路,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蓝天之下,大海无涯。远眺,碧波万顷,汹涌澎湃;近看,潮起潮落,气象万千。这里素有“钟门巨浪”之称,乃诏安二十四景之一。岸边有一块巨石,坐北朝南,巍然屹立,犹如一堵屛风,上刻三个鲜红大字——“望洋台”。
“望洋台”三字的题写者为当时的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此君乃浙江临海城关人,字巨源,号霞山,生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举进士,曾当过湖广提督学政、贵州布政司右参政,嘉靖元年(1522年),移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在福建期间,多有善政,尤其是奉命督粮,协力抗倭。嘉靖五年(1526年),他巡视悬钟所,站在海边的一块巨石之前,面对茫茫大洋,一时兴至,欣然挥毫,写下了“望洋台”三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弘。他还写过“君恩似海”和《悬钟八景诗》。其中《倚石望洋》一诗写道:“极目茫茫天作维,浪花排浪鸣春雷。藐汉鲲鹏起云翼,轻鸿犍鹄惊飞回。顿遣尘襟开遏塞,到此真应笑河伯。便欲垂竿连六鳌,未辩丝纶空叹息。”
望洋台又称“望夫台”,当地曾流传过一个凄美的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悬钟城附近村里有个叫友生的青年渔民,与邻村鱼行老板的女儿桂香相恋。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没能如愿结亲。鱼行老板死后,其后妻想独占财产,便将桂香嫁给一个乡绅。桂香不从,连夜逃到友生家,之后他们结婚、生女。为了养家糊口,友生出海捕鱼,日子过得还不错。鱼行老板的后妻心生妒意,派人盯梢,趁友生作业时不备之际,用木棍将他打昏,使之掉入海里。那天,桂香一如既往在望洋台边等待,但见渔民纷纷归来,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夜色降临,月明星稀,她泪流满面,黯然回家。此后,这位苦命的女人从未停止到海边等待、观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失望而归。一天晚上,桂香在家里,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日夜思念的丈夫归来。两人喜极而泣,互诉衷暢。对于友生的出现,当地老百姓认为,这是桂香天天在望洋台上痴心望夫之举感动上苍的结果,因此,便称望洋台为“望夫台”。
望洋台下,几十米远处的地方,有两块风动石。其中一块很像邻近东山铜陵镇关帝庙前的那块,因此有“兄弟石”的说法。另一块因海水的不断侵蚀,表层形成了密密麻麻、状似蜂窝的纹路,显得尤为奇特。望洋台下,还有一条八百多米长的观海木栈道,迂回蜿蜒,为近年来所修建。凡是到悬钟城旅游的人,几乎都会来此观赏。人们漫步于此,可倚栏听海,感知大自然;也可赤脚走过沙滩,体验人生。此时,浪漫与诗意油然而至,忘却了尘世间的烦扰与牵挂,逍遥自在,心旷神怡。可以说,许多来此旅游的青年男女,特别钟情于这条褐红色的木栈道,他们携手并肩,流连往返,细细品味着这不可多得的人间美景。
从木栈道折回,再度站在望洋台前,观看无边的大海,波涛滚滚,笔者不禁想起了当代伟人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虽然这首词写的是渤海之滨秋天下大雨的景色,联想的是三国时代的魏武帝曹操,但那意境,尤其是“换了人间”的收篇,令人回味无穷。眼前的悬钟城望洋台,与之相比,尽管地理位置不同,时间不同,但这里的历史,尤其是抗倭、抗日斗争所藴涵的一切,所产生的英雄人物,如俞大猷、戚继光等,不亦能振奋人们的精神而有所作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