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15: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铮铮风骨

——记丰泽西福的清官廉吏魏元翼


马照南


 

魏氏宗谱.jpg

魏氏大宗谱

 

泉州丰泽,历史上出现许多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清官廉吏。西福社区魏元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一位为百姓称颂铮铮风骨的清官廉吏。

初冬时节,清源山绿色葱茏、桂花香郁。我们来到丰泽西福社区。西福社区原名“西福村”,依山面海,紧邻清源山,交通便捷,景色秀丽。据介绍,这村地形称“眠牛”,如同辛苦劳作的间歇,作短暂休息水牛的“眠牛”状态。

魏氏宗祠,前庭开阔,重门翼庑,青石红砖木构架,燕尾脊,显得古朴庄严。祠堂大门对联:“西周钜鹿光先世,福地眠牛裕后昆。”对联把村中魏姓来源说清楚了,也把居住地“西福”、村形“眠牛”嵌入其中。宗祠有天井相隔,回廊连接,布局严正,雍容稳实,气势宏大。宗祠建筑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宗祠记载了魏氏秉持正学正脉,珠贯星联。当代魏氏,更是后彦云集,专家学者、士农工商、科教文卫,人才辈出。村中还散落着颜厝井、吴厝埕、邱公妈宫等古迹。村后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已有300多年的树龄了。

西福魏氏很有来历,始姐为唐朝初期的名相魏征。魏征聪慧睿智、直谏敢言,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代表作谏文《谏太宗十思疏》,列入经典教材,成为天下学子必读文章。有意思的是,古籍上的魏征姓名,写的是“魏徵”。至今《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写的还是“魏徵”,但初中历史课本用的则是“魏征”。历史上“征”与“徵”,本来是两个字,形音义皆异。征,古训行也,伐也;徵,古训召也,成也,又为五音之一。读音也不相同。据《唐书》记载,魏徵,字玄成。古人的名与字,意义相辅,他表字“玄成”,是“徵”的补充和辅助的意思。

魏征后代入闽很早。宋末元初,长期居住兴化城的魏氏先人反元蒙难,魏征的23世孙魏九郎逃入泉州前林乡,后迁西福,成为西福魏氏一世祖。在魏氏入住之前,西福村已有颜姓、吴姓、陈姓、邱姓等族姓聚居。后因战乱及时疫,至明朝中后期,许多姓氏搬迁外地,仅留下魏氏子孙顽强坚持。如同长期辛苦劳作壮牛“眠牛”,经过短暂休整,又持续奋斗、繁衍发展。现居住西福的魏氏居民已达2100人左右,成为城东的一个大姓。

魏元翼(1589-1672年),字尚博,是魏征的32世孙、西福开基祖魏九郎的十世孙。我们走进魏元翼宗祠,两侧联语:“袖盈清风立硕望,心牵黎庶除冬官。”大厅中高挂魏元翼画像,有楷书联语:“德高望重家声振,源远流长裔孙绵。”横梁高挂着“冬官硕望”的金字蓝底木质匾额。“冬官”为工部官吏的雅称,“冬官硕望”是福建巡抚吴兴祚驻军泉州期间,盛赞魏元翼为工部中清廉有政绩有威望的官员。

魏元翼出生成长的时期,适逢以蔡清为首的清源学派在泉州兴起。他们不赞同王守仁“心即理”的说法,坚守师道,坚持“格物致知”认识论的正确路线,高举朱子学旗帜,写成《四书蒙引》等论著达90多部,形成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成功继承捍卫发展了朱熹学说。

清源山镜山书院边有一株神奇樟树。古人以樟树“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清源山樟树傲然挺立、树姿雄伟、冠盖如云、浓荫铺地,四季长青,已有千年树龄,黝黑树皮透露岁月沧桑。树干上一道道褶皱、纹理,记载了丰泽教书育人的历史,也记载了魏元翼求学成长的历史。同蔡清一样,何乔远秉承朱子、蔡清“立朝持正敢言”的传统,因而屡遭权贵排挤,返乡创办镜山书院著书立说。从9岁起,魏元翼便师事何乔远,受到正统朱子儒学清源学派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何乔远以朱子《四书集注》教导魏元翼,要求他认真读懂读透。他认为,朱子《大学》一书,尤为重要。读书一定要求实,知诚意,方能尽诚意。特别要“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谓必明于本末之物,穷至其理。然后“知吾一念之微,可通天下国家之大”。书生魏元翼在镜山书院寒窗苦读,每天迎着朝晖读尽圣贤之书,伴着月色抒怀报国之文。魏元翼追随何乔远学习20年,尽得朱子学精华,为他后来一生筑下了坚实的理学基础,也甚得乃师器重。

魏元翼祠.jpg

魏元翼祠

元翼出师后,考中举人,其学识,加上家学渊源,使他在官场内外,都以朱子等先贤为榜样,洁身自好,关心民众疾苦,造福一方。

魏元翼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领乡荐至京城。当时,明朝最后一位皇上——崇祯帝即位不久,权宦魏忠贤权倾朝野。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微妙。元翼入京时,魏忠贤派人设宴接待,并许以高官,企图将其网为己用。忠义正直的魏元翼目睹当时官场的黑暗现实,以“身尚有疾,暂难为官”推托。从京城回乡之后,他把泉州西福一族的灯号改为“鹤山”,借同宗著名理学家、朱子后学魏了翁“鹤山先生”名号以显族,以便进一步表明坚守忠义,拒绝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坚定意志。不久,权宦魏忠贤果然倒台。此后,魏元翼得帝诏而上任为官。

明崇祯二年(1629年),魏元翼担任浙江知县。他坚守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入民间,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体贴百姓疾苦,极力为百姓办事。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受到百姓爱戴,得廉吏名。他所在的县治地处沿海,百姓多以渔农为生。明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灾民遍地。常有内地灾民逃荒至此。魏元翼一面积极组织赈灾,一面组织灾民到沿海围垦,鼓励农耕,予以安置。

民间还流传一个“魏元翼灭怪”的故事。说的是,当地灾民在魏元翼组织下,沿海围垦,从事农耕。但时隔不久,许多灾民提出要到别处去。魏元翼询问何故。灾民回答,所播作物,常遭怪物作践,无法耕作,不逃何以赖生。魏元翼听后,心下沉思,立即带领随员,到围垦埭田实地视察。灾民指以作践禾谷之怪,原来是海里的蟳与鲎,它们经常成群爬到禾田里,作践作物,使禾谷有种无收。那些灾民都是从内地逃荒来的,不知蟳与鲎为何物,看其横行,作践作物,要抓捕,又不懂捕法,一受其伤,其痛难忍,心里恐惧,即称其怪,因无法对付,纷纷外流。魏元翼童年在海边长大,为捕蟳捉鲎能手。于是,吩咐随从,有的下埭田捕蟳捉鲎,有的垒石架锅,把捉来之蟳鲎,现场加工,下锅烹煮。及熟,魏元翼首先示范尝试。围观灾民,见县老爷吃怪,心中奇道:“咋,怪老爷敢吃!”因而壮胆尝试,觉其味极鲜美可口。接着,魏元翼教灾民以捕怪及烹煮之法。灾民情绪为之振奋。从此,灾民安心在这里安居乐业。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魏元翼服阙补安徽石埭知县。该县民俗极为朴野,元翼上任后,即着重振兴教化。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常有内地饥民逃荒而至此,元翼在其任间,除了救灾赈灾外,还组织饥民垦荒种植,鼓励农耕,缓解灾情。该县钱粮历受侵逋,先后累县令10余人,元翼竭力奏请当道给予减免,使此县的经济得以复苏。遇有命案,元翼必躬身验之、处之,使其任内无冤者。石埭池地士民,曾拦辕陈颂元翼政绩,致使元翼得以首荐,擢工部主事、南兵马司、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后为奉直大夫。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安邑大眉乡村民,因不堪官吏重迫,组织抗官拒役,当局派兵欲加镇压。魏元翼得知事由后,及时返乡,凭自身声望,为大眉乡民众解围,使当地百姓免遭官兵残害之难。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不满清朝的统治,上书自称不合时宜,辞官告归。临归时,因两袖清风,“缺行资而滞于池地”。幸亏当地“士民捐金投柜”,让他得以成行返乡。

元翼回到家乡,结庐于邻里的乌屿岛上。终日读书为乐,谢绝仕宦交游,过上如同陶渊明般的隐居生活。他还常常素巾野服,与农人渔夫等为伍,谈晴雨、论农渔。有诗曰:“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盛赞魏元翼的铮铮风骨和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