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无情人自迷
——记逾千年的清源茶
何少川
清源山山门
位于闽东南海隅的名山清源山,在我心中是一座圣山。
古人云,泉州北郊的清源山有36个岩洞,均为非仙即佛的居室,神秘非凡。其中,最具盛名的算清源洞,也称“纯阳洞”,宋代裴姓仙人所居。民间传说,道行高超的裴仙,终日半疯半癫地戴着通草花圈,往闹市边走边歌道:“好酒吃三盏,好花插一枝。思量古今事,安乐是便宜。”行迹非常人所为,一日发现在石室中仙逝,百姓于石室内塑像供奉他,匾置“纯阳”。正因为清源山弥漫着氤氲的仙气,众仙乐意云游造访。一日,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到此,俯视探望果然不愧是“闽南蓬莱第一山”,欣喜时用铁拐托地赞叹,哪知神力过大,凿出一孔泉眼清流不绝。虎乳般清洌甘甜的圣水,一直渗透到山下城镇内的各口井中,惠及千家万户。传说归传说,但从我童年记事时,确实看到泉州城区大街小巷水井无数,连中山路都有一孔一孔地排列在大街之中线上,家家户户吃用均靠井水。而这些井水据说来自清源山,因此清源山别称“泉山”。小时朦胧中即认为,我是喝着从清源山流出的圣水长大的,至今乃怀着对这座圣山的崇敬和感激。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名山出好茶,好水育佳茗,清源山自然条件优越,海拔500多米,长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冬天暖和夏日凉爽,正常年景雨量充沛,气候显得湿润。林木深邃,甘泉流瀑,土质肥沃。其地理天象“瑞雾吹还合,仙风坐欲生”(宋·冯山茶诗句),正是适茶生存宜茶成长的佳境。
泉州一带种茶历史悠久,清源山的莲花峰,发现题刻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376年)的“莲花荼襟”,迄今达1600多年。我想,就在近邻同一山脉的清源茶历,也应该与其相当。目前可以看到直接记载清源茶史,是唐玄宗朝代御史中丞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书中写道:清源茶种植的最初用途,是山上僧人“山岩学禅,餐饮茶汤”所需。相传唐代僧人释道昆在清源山龟岩洞(今赐恩岩)静修,课余垦荒筑园种茶,把初制的清源山茶,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
由此,引出了一段佳话。素有“温陵甲第破天荒”誉名的晋江人欧阳詹(755—800年)与僧人释道昆交往甚密。欧阳詹出仕前,伙同其内兄弟莆田人林藻、林蕴在龟岩建石室攻读,每日以释道昆植制的清源山茶解渴提神。唐贞元年间,3人先后中进士,龟岩因此得到皇帝封赐,改名为“赐恩岩”,并建有寺院。
青山绿水
宋代,中国茶叶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清源山茶叶生产同样有了较大的提升。北宋政治家蔡襄对茶叶有深入的研究,造诣很高,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茶人,在我国茶界影响深远。据载,蔡襄二任泉州知州,几度上清源山关心茶事,帮助改良品种,指导采摘,改进制作工艺等,后人把蔡襄年代种植的茶树称为“宋树”。宋元时期,泉州生产的泉缎,是对外出口的名品,清源茶和德化瓷也一同,从刺桐港远销南洋一带。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茶瓷之路”。
茗山茶园
明代,清源山茶已颇具盛名,得到其时名茶人的推崇。被称为“深得茶理”“嗜茶之癖”的浙江钱塘人许次纾(1549—1604年)著有《茶疏》,其中“产茶”条目中提及:“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作,亦是武夷亚匹。”所谓“亚匹”,有相匹敌之意。被《明史》《文苑传》誉为“博闻多识”的徐[火勃],著有多篇茶论,《茗谭》中评介曰:“泉州清源山,产茶绝佳。”如今,我们还可以在清源山看到一方碑记——纪德碑,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史学家何乔远所撰,纪德碑立于清源洞前,记录了当时“山户种茶”及官府保护清源山茶的史实,那也是清源山茶在明代得到重视的物证。
清末有乡绅倡设清源种茶公司,在清源洞附近经营茶园,引进水仙、铁观音等茶树良种,致力于开发清源山茶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源山茶园几经改制持续发展,1980年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年总产量超过200担干茶。到20世纪90年代初传出,因市场变化的诸多因素,清源山茶业在不断萎缩后停止了生产。
“芳草无情人自迷”(唐·温庭筠诗句)。清源茶毕竟是故乡逾千年的名品,虽已消失仍让我迷恋!清源山现今地界隶属泉州市丰泽区,这次我到丰泽谈起对清源茶的惋惜,有人却说福建省茗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于2005年创建泉州市清源茗山生态茶果场(现更名“泉州市茗山生态茶庄园有限公司”),“复活”了千年古茶。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我喜出望外决定前往探访。
2018年10月12日下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在丰泽区同志的陪同下,坐车向清源山进发,深入叶茂林丰的山里,抵达茗山生态茶村。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茗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山和他的儿子热情地接待我们,带我们参观正在建筑而接近完工的茶村。茶村坐落在绿荫之中,设有制茶工作间、茶文化展室、茶艺表演厅、品茶室、茶研室、茶山观光平台,还有客房、餐厅等,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茶生态观光旅游、茶文化休闲为一体,要实现“名山、名泉、名茶”的有机结合,为清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增添光彩。
站在观光平台,我眺望周边的茶岭,极目所见的与许多地方茶园有很大的不同。一株株古木参天枝繁叶茂,一丘丘茶园青翠掩映林间,虽然没有锦绣般茶山的亮眼,却有原生态茶垄的古意。陈文山告诉我,清源山茶由于年代久远,茶园中的林木与茶树竞相生长,已形成茶在林中,茶、林、草和谐共生的局面。这些茶树近乎野生,抵御自然灾害、抗病虫害能力极强。茶树中纯天然、原生态的元素十分丰富,既营养又健康。因此,他们在垦植茶山时,尤其重视保护林木。陈文山认为,茶叶是喜阴植物,生态环境好,茶叶茁壮成长,抗病能力强。自然界物种并存,相生相克,茶叶病虫害自然减少,则无须使用农药,卫生质量就达标。茶树生长良好,茶叶营养成分含量高,优良生态必定会向人们贡献好的茶叶。
在茶室里,我们一边品尝茗山生态村生产的清源茶,一边听陈文山讲创建茗山生态茶村的故事。他说,经过多年的辛苦,复耕百年古茶园,看到清源茶重新焕发了生机,那是一种享受。他们在保护和传承清源山茶制作技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创研制茶新技术。2010年,他们引进武夷山茶的制作技艺,结合清源山原生态古茶树嫩芽的品种特点,研制出特级红茶——清源红,投放市场获得好评,荣获第3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银奖。
问清源古茶和清源红有什么特点,陈文山欣然答道:原生态,纯有机;茶汤甘甜醇滑,略带茶之真香;暖胃、安神、去脂;耐存放,无须冷藏。他说,如今“清源山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茗山生态茶村被列为清源山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同时,被评为泉州市休闲农业示范点、泉州市茶叶学会科技示范园、泉州市青少年活动基地。
谈兴正浓时,室内不知不觉地昏暗下来。我举头往窗外一望,日落西山天边只剩下一片余晖,我们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此情此景,突然使我想起唐代诗僧灵一写的诗,曰: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春潺潺。
惜别之际,陈文山先生再三叮嘱我,待茶村整修完工后定来做客。其盛情难却!
上山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