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在政和
廖俊波
一
政和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山地多显,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当地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打鸟打到天鹅,娶亲娶到媒婆,当官当到政和。”喻的是在政和当官是最不济的。
2011年6月21日,廖俊波肩负组织重托与期望,由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调政和任县委书记。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政和发展?突破口又在哪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廖俊波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下乡村、到田头,进厂矿、访社区。一路调研、一路思索,得出其中两个关键的制约政和发展的原因:一是交通发展滞后,很难吸引客商投资,影响了政和的经济发展;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丧失了对政和发展的信心,后一个则是致命伤。
与基层干部在一起
二
2011年8月26日,政和县委机关会议室。
这是廖俊波来到政和第一次召开的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务虚会。
务虚会开了近三天,大家立足县情实际、结合本部门工作畅所欲言,查差距、找优势,提思路、议发展,说得很到位,对政和发展表示有信心。
会议进行到最后议程,廖俊波做总结性发言,他说道:“确实,政和在前行的路上被抛在了后面,怎么办?是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是长吁短叹、停滞不前?七星溪水在奔向大海的前进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绕道走了弯路,但它最终还是抵达了大海。我们要向母亲河学习,把走弯路看成是一种常态之事,正确看待前进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历史上政和县城因背靠黄熊山,所以简称为‘熊城’,但大家也知道政和这一县名如何而来?”说到这,廖俊波站了起来大声道:“政和如何突围?出路在于一个字——干!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政和向东是宁德,是大海,是港口;向北是浙江,是长三角,只要政和人心齐,路四通八达。从今天开始,我,廖俊波与大家一起共同前行,该承担的,勇敢承担;该面对的,坦然面对……”
一石激起千层浪。廖俊波发自肺腑之言,激起了大家重振政和山河的信心。会议正式亮出了“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的口号,确定了致力于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发展目标纲领,根据“四大经济”成立了13个项目组。为了抓好招商引资这个重头戏,廖俊波亲任并联审批工作组组长,以利于解决审批环节的难题。同时,还发动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为政和发展做贡献;根据四套班子领导的特点特长分配任务,从13个项目组开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政和的全面发展。
勤奋学习
三
2012年10月,廖俊波开始实施建设政和县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计划。
廖俊波坚定地说道:“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只要同心合力就能干成事。我看政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就起名为同心工业园。”
万事起步难,同心工业园核心区首建,所在地翻身垄村周边山上的坟墓要全部搬迁,这是最棘手的大难题。
廖俊波得知情况后,眉头皱了皱,挥手说道:“迁墓工作难度再大,园区建设绝不能因此而停止。”
月升柳树梢,蛙在田中叫,廖俊波亲自上阵翻身垄,他来到村头一位老汉家里。这户人家族中有近二十座的祖墓,主人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如果今晚能够做通他的工作,那其他人家的祖坟就好办多了。
进门之后,二人无间地聊了起来,廖俊波向他描绘了同心工业园区美好的远景,解析了园区将来对村民带来的众多益处。言谈之中恭敬有礼,就像一个小辈的向老辈人汇报家事:“把园区建起来,把工厂企业引进来,大家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可以回来;外来的人多了,还可以出租房子、搞餐饮……”
聊到后来,老汉心有所动,但发愁道:“那坟墓怎办?老祖宗们去哪里住?”
“这个呀,我们早考虑好了,由政府出资修建公墓,盖新房给老祖宗住哩。”廖俊波向老人许诺道:“老人家你放心,翻身垄三年不翻身,不挖个聚宝盆出来,你们不能脱贫致富,我这当县委书记的一定前来向你请罪。”
老汉闻言从椅上霍地站起来,不但同意自家带头迁墓,还拍着胸脯说,要帮助完成全村300多座墓的迁移。原本最难的事,一夜之间化解,后面随之而来的是温情拆迁、和谐拆迁,大大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创造了“政和速度”。亦有人说这是“俊波速度”。
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他在政和主政四年多,提拔使用的128名干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干部们的作风从琢磨人向琢磨事转变,从怕艰难、怕啃硬骨头,变为争着上、抢着干。当时在13个项目中负责的干部中,有三人提任为处级领导岗位,五人提任或转任为科级重要岗位。对此,廖俊波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尤其是他任县委书记期间,正是搞开发、征土地、忙招商、建工程的高潮时,他经手的很多是土地、工程、资金等“高危”项目。但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守廉洁底线,绝不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以身作则为党员干部如何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立起了标杆,在政和树立了“亲”“清”政商关系的典范。
落实计划
四
廖俊波有句口头禅:“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他带头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倾听呼声、科学决策。经常蹲在灶边摸民情,身在现场谋发展,竭尽全力为群众解决难题。
在洋屯村莲子基地调研,农民合作社骨干许仁寿向他诉苦道:“田地流转出来了,种植技术也没问题,最麻烦的就是资金很紧张。我们农民做抵押担保难,没办法贷款。”
回到县城,廖俊波召开了全县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形成了共识,成立了政和县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协会,政府出资作抵押担保,专门帮农民贷款,有效地破解了中低收入农户生产缺乏资金、扶贫创业对象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的难题。这种方式很快就在全县推广铺开,受到农户的高度欢迎。撬动了银行信贷资金达1.8亿元。
2012年的冬天,遇上了多年不见的极寒天气,天气预报第二天要下雪。一中有1200名住宿生,但学生宿舍仅能容纳100人,剩下的学生都零散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民房里。“不能让孩子们冻着!”廖俊波得知后,连夜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带队到学生宿舍和附近民房中,挨家挨户查访学生有没有受冻。
探访过后,廖俊波筹措资金,新建学生宿舍。如今,政和县一中的1200名住宿生都搬进了崭新的学生宿舍,每个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和洗衣房。
廖俊波竭智尽力推广的民间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超过一个亿,全部用以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奖掖学业优异的学生,资助家境拮据的学生。
为提高政和一中的师资水平,不仅每年的高三毕业班的分析会,廖俊波必定参加。他还亲自出面联系、协调,让政和一中与福建师大附中、福州一中两所名校的教师结成帮带对子;每年的高三毕业班的省质检分析会,不管多忙,廖俊波必定参加。2013年,政和一中结束了25年来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历史。听到这个喜讯,廖俊波不由潮湿了双眼。
夯实了教育基础,紧接着廖俊波把重点放在了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民情上。2014年,南平市第一医院在全市范围洽谈县级医院托管改革。不少县级政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廖俊波毫不犹豫地拍板:“市级医院接管政和县医院,医疗水平必然会提升,是让全县人民享受更好医疗服务的大好事。这样的好事我们干!”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政和县医院成为南平市第一医院政和分院,带来了三甲医院的管理、人才、技术,让政和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比以前更好的医疗服务。
廖俊波把文化工作列入与教育、医疗同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3年,政和建设了一个占地30亩的政和文化广场投入使用;2014年9月,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楼投入使用。文化广场和文化大楼建设总投资1.2亿元。当政和县文联、作家协会向他反映至今没有一份政和自己的文学刊物时,廖俊波当即批示,请县政府解决创办刊物经费问题。2013年10月,政和县第一本刊物《佛子山文学》创刊出版。
同群众商量
五
廖俊波办公室用真诚的笑容相迎百姓,凡有问题反映、困难诉求,他认真倾听,不厌其烦。只要是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只要是合情合理,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和满意的答复。
钟巧珍,政和县出名的老上访户。她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从1990年法院判决不服起,上访长达20余年。廖俊波到任政和后,先后多次对她的信访件做出批示,还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进行双方调解。在廖俊波的努力和重视下,当事双方纠纷终于成功调解。
张承富,家住政和县熊山街道渡头洋上河滨路,背靠七星溪河滩,垃圾堆积,肮脏不堪。一到夏天,蚊蝇滋生,令人难以忍受。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廖俊波发了一条短信。廖俊波当即回应,请他到办公室面谈,待把详细情况摸清楚后,廖俊波跟他说:“放心,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年后栈道修通,渡头洋上河滨路沿河18户居民兴高采烈,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张承富老人感慨不已,发自肺腑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房门上:“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是“俊波你好”。
石圳自然村有500多人口,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曾有古码头文明历史的河沟里,竟然淤积了近30年的垃圾,臭得都要捂着鼻子走。廖俊波得知此事后专程来到村里,看望鼓励村巾帼理事会袁云机,之前她动员了村里的9个姐妹,成立了村巾帼理事会,义务清理垃圾,村卫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难以为继。廖俊波对袁云机鼓励道:“云机啊,你们村巾帼理事会十姐妹可是带了个好头,一定要坚持下去才是。”
袁云机带着廖俊波在村子里边走边看,吐着苦衷:“石圳村以前很繁华,现在,村民家里还很穷,村集体也没有一分钱收入,要维持下去有一定困难……”
廖俊波一路认真地听,开导她:“村子干净是第一步,要是这里能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建成美丽乡村,就能带来旅游财富。眼下保洁经费有困难是暂时的。你们放心,我会经常来帮你们想办法。”
从那以后,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到石圳村三四趟。每每进到村里,主动微笑地与大家打招呼,问大家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他帮助解决的?他对村民们鼓劲说:“不赚钱的项目,比如装路灯、修路、造桥之类的事,由我们政府来做;赚钱的项目,你们自己来投资。”
实实在在的话温暖了人心,调动了石圳村人的创业激情。
村民们开始修缮古院落,疏浚古水渠,建小茶馆,办农家乐。还恢复了古码头、古酒坊、古戏台,种起了葡萄园、樱桃园、草莓瓜果园。不久,石圳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超一万人次,全村一年的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村财收入达到40万元。
2012年,政和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第一;2013—2014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6年,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6亿元猛增到4.9亿元。
2015年,在党的生日前夕,廖俊波参加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近距离地聆听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对此,他感到无比自豪,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造福一方的干劲更足了。
六
时光荏苒,一晃而过。2015年11月的一天,与政和情浓意浓,战犹酣、未下鞍的廖俊波接到了一纸调令,回南平市政府就任副市长职务。
临别政和的一个晚上,廖俊波悄悄一个人在县城里漫步,时走时停,时停时走。廖俊波望着夜景中的这一切,在欣慰的同时亦有些遗憾,如果自己在政和主政期间一些事再多抓紧点,或组织上再多给点时间,或许能让23万政和百姓获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