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11: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建光

松溪之柔


松溪湛卢山

从前有条溪,溪边有松树;松在溪里走,溪在松间流。于是这方水土就有了诗样的名字——松溪。

不过,当地先贤对松树的审美取向却令人费解。没有着墨虬枝铁干的伟岸,也不倾心面对雨雪的从容,更不相中松涛的雷鸣虎啸,独独钟情于松荫大做文章。翻开县志,松影树辉洒满书页:“昔年松溪上,百里有松荫”;“松荫流几箪,菇米荐盘餐”;“满林修竹不知暑,遍壑长松都是荫”;“萧瑟松风不作林,临秋竹径有余荫”;“松荫落落竹攒攒,甲世精英水石寒”。想来也是,当年两岸苍松绵延百里,松荫铺天盖河,长溪尽染天地皆幽。微风起,暗绿浮动,摇碧流翠。还有什么风景能比这更为妩媚?

相对于幅员广袤的闽北,松溪名副其实是个小县。地域不过上千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十几万,但小城玲珑可人。高山不多却座座很有精神。湛卢山上,一儒一剑,文武有道;白马山中,寺名“久福”,祥瑞缭绕;鸾峰龙首,半步两省,风月无边。登山小立,“返顾松邑,若在鞋下,瓦屋鳞鳞,女城齿齿,掩映于烟树霞霭间,郭外良田秋稻,青黄相杂,……经于其中,隐然如图画”。最是那潆洄若带的松溪河,只要轻轻一瞥,或者稍稍侧目,那无边的温柔便悄然流进了血脉。

温良恭俭让是松溪人性格的主基调。邻县到松溪来闹分县,当地人既不反对,也不围观。“文革”时期,各地“文攻武卫”硝烟弥漫,松溪城从早到晚都静悄悄的,怎么“造反”都“造”不出多少动静。当地人的方言虽然属于建瓯语系,却最为柔软动听。有句招呼一直为该语系的人们所笑谈。“朋友,到家里坐坐”。而其它县市可直译为:“朋友,到‘肚子’里玩玩”。周边县市人说松溪人是“蛋”,言下之意,称赞松溪人处事温文尔雅,玲珑周全。这个县总出文字人才,历届各级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的人大有人在。

最能体现松溪人心柔手巧的莫过于工艺品“三宝”:版画、瓷器和宝剑。版画的基础绝对不在松溪,历史上建阳曾经被誉为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到了抗战时期,浙江木刻用品供应合作社迁到武夷山,一批木刻大家不仅为全国供应木刻刀柄,而且创作了许多作品,最后结集为“武夷山水茶”问世。鲁迅深为喜欢的青年版画家林夫就牺牲于“赤石暴动”中。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的桂冠却落在了松溪,而始作俑者竟是当地一批热爱美术的女青年业余所为。松溪人还原了千年以前的“九龙窑”技术,开发出“类冰似玉,千峰翠色”的珠光青瓷,让喜瓷者美不胜收。更让人为之自豪的是,松溪人拂去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尘,使“天下第一剑”呼啸出鞘,闪耀出与日月同辉的光芒。

柔到极致便是刚,以湛卢宝剑为例。

兵器发展到剑的时代是个高峰。十八般武器里,剑可作为“百刃之君”“百兵之师”。一剑在手,敢问谁是英雄?它不仅意味着权利、领土,也象征着地位、素养。早在春秋战国,剑文化就滥殇于天下。当时就有名剑湛卢、纯钧、鱼肠、巨阙、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等十多把。其中湛卢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此剑铸造之时,雨师为之洒扫,雷电帮其鼓风,蛟龙前来捧炉,天帝亲自装炭,太乙真君下界督造。“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它集“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拆冲拒敌”。杜甫诗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其价值几何?深谙剑道的风胡子禀告楚昭王:此剑在越国时,有客要买,出价为乡村三十座,骏马一千匹,加上两个万户之都。

剑能伐,剑能舞,剑能歌;剑有威,剑有道,剑更有魂。湛卢的高贵不仅在于剑本身。湛卢含义按照沈括《梦溪笔谈》的解释为“湛湛然黑色也”,延伸到剑则是“战无不胜的黑色胜利”,而它背后的深刻内涵却是仁义王道。十分懂剑的薛烛子帮助越王鉴定所拥有的五把剑,认为其余四把虽然“观其钣,灿为列星之行;观其光,洋洋如水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但都不能与湛卢相比。其原因除了品质差别外,还有仁义高下之分。比如鱼肠名剑逆理不顺,不可佩戴。“臣以弑君,子以弑父。所以吴王弑王僚”。湛卢流传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原是越王之剑,后为吴王所有。一说越王所献,一说兵败被掠。后来易主为楚昭王。一日,楚昭王作梦湛卢宝剑伴卧在床。史书记载却是“湛卢之剑恶阖闾无德,乃去而出,水行为楚”。传说湛卢剑到了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将军“风波亭”遇害后,湛卢剑便不知所终。有道是“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奔,国破败”。湛卢宝剑让人理解什么叫做“仁者无敌”“至柔无敌”。闽北文化人冯顺志对湛卢宝剑之魂作了形象的描写:“它就像上苍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眼睛,充满人性化,注视着天下苍生,祈福百姓安康”。

也学英雄样,登湛卢,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之遗址,发“欧冶一去几千秋,湛卢之剑亦悠悠”之谓叹,还未拔剑四顾,心已茫然,几多疑问涌上心头。当年,越国疆土少说也有“三千里江山”,宝剑的故乡为什么是松溪?有人从冶炼所需原料说明。《山海经》谈到:“此山有积石,冶为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清,削玉如泥,名昆吾剑(即湛卢剑)”。《越绝书》称此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闽北文化人李子则认为古闽地是古代铸剑中心,而欧冶子是闽地人受聘于越国。宋《九城志》云:“建州有湛卢山,昔湛王铸剑于其上,固以名剑。”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究竟是先有湛卢宝剑之号,还是先有湛卢山名?亦即山以剑名,还是剑以山名?当地诗人黄丰文这样认为:“不要叫我湛卢,那是一座山的名字”。蔡其娇也说:“在这座高峰立祠建庙,山成了剑的象征”。我们无意也没必要辨明个中曲直,但是这方山水人文给铸剑人和剑本身的影响几毋庸置疑的:“取刚直于山石的坚硬,取灵动于山泉的清凛,取深沉于山林的蓊郁,取锐利于山峰的峭拔”。松溪人把全部的壮怀柔情,包括百里松荫都融进了湛卢宝剑。

这是个追求伟大的时代,也是个崇尚柔美的时代。刚和柔有如社会水平线的两端,无论是国家治理,抑或为人处世都需要刚柔相济、互为映照。我们既要有壮怀激烈,又要有和风细雨;既要有黄钟大吕,又要有莺歌燕舞;既要有下里巴人,又要有阳春白雪。

以柔为刚。柔是力量,柔能克刚。“声不在高”、“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我自横刀向天笑”都可以视为柔的力量表现。当年有人问道老子,他张开嘴说:“这就是道”。只见牙齿零落不全,惟有舌头安好。牙齿固然坚利,舌头固然柔弱,但笑到最后的竟然是舌头。最能说明刚柔关系的莫过于水的形象。弱水三千不能载舟,却能水滴石穿,崩山裂岸。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时,十分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那是1990年的春天,他写道:“‘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到现在,其锲而不舍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他认为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他说将这一自然现象“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原理的成功显示”。同样,松溪县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急功近利,在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这几年加快实施“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械电子和生物科技”等“3+1”的发展战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理念,率先创建了全国生态发展示范县。正如项南同志当年十分欣赏的那样。“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贫困地区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的”。

以柔为境。柔是境界,柔美高尚。文质彬彬、典雅精致、曲水流觞、闲庭信步都是形象、情操、情趣和风度。心中有柔,就能达到人生四大境界:痛而不言。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迷而不矢。淡定是人生修炼,有了它就不至于痴迷和失意。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不乱则动中有静,具有别致之美。柔美的背后是高贵和善良。传说松溪有个状元庙,祭奠的神祗是蚂蚁。那年状元赴京赶考途中搭救了一只行将淹死的蚂蚁,考试时发现卷子上又有只蚂蚁,正想把它拂开,主考官却把它摁在卷子上。事后才知他要写的“效犬马之劳”的“犬”字漏掉了一点,而蚂蚁舍命为他补全。对待蚂蚁都要尊重爱护,这是何等的百转柔情。柔美优雅是一种普世情怀。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十足。有人统计,英国人住酒店,半数以上离开时,会将房间和用品进行整理清扫。有些英国人为了减少服务员的工作量,甚至不动用酒店的用品。

柔和天下。柔是素质,柔靠积累,柔是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性言行。它源自一点一滴地汇聚,体现为一桩一件小事和枝末细节。水滴石穿的全部秘密在于它的韧劲。湛卢宝剑虽然是因欧冶子“循天之精神,悉其技”铸之,但整个过程也是曲折回转,百炼千锤。铸剑工艺就有“三十炼”“百炼”之说。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本来就是人类柔美情怀的精神家园。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大宋婉约,就是最黑暗苦痛的朝代,仍有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极富有智慧、极浓于热情的人和事。曾几何时,不知因为什么,我们把高贵的柔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放到自己对立面上去。社会刚柔失衡,斯文飘零,粗鄙流行,“土豪”称雄,心气浮躁。

有人极而言之:“地铁上抢座,公共场合乱扔东西,大声说话,不排队,等等,都是非常没有尊严,没有品行,观感极难看的事。但因为旁边都是陌生人,所以不怕难看,反正这辈子再也不见面了。可以说,‘一锤子买卖’是现代中国有些人际关系的写照”。好在这些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松溪县就已经广泛开展国学进校园的活动,让人文家园历久弥新,让柔的传统代代相传。因为他们相信,中国梦一定是最为柔美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