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10: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济谋

 

高甲戏回望

陈济谋

高甲戏.jpg

高甲戏剧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是福建5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系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的闽南华侨聚居地,以风格独特、唱腔优美、演艺精湛、富有乡土韵味而享誉艺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一出《连升三级》而风靡全国,得到郭沫若、田汉、老舍等名流“登峰造极”“可以和莫里哀的喜剧相媲美”的赞誉。

南安市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祥地。2018年暮春,我慕名造访岑兜。岑兜位于南安市石井镇的南部海边,背靠蔡山仔山麓,依山面海,东邻[氵老]港村,西接溪东村,南与小嶝、角屿遥遥相望。境内平畴沃野,一马平川,自古为桑麻富庶之地。村头广场有青石刻着“岑里四季歌”,用“莺啼花娇”“荷月稻香”“叠翠流金”“梅花人烟”赞美岑里四季,道不尽山川秀美、人物风流。

村党支部书记洪安平对我说,岑兜山海钟灵,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有“戏窝子”“戏巢”之称。据传,古时有风水先生路过,见村后山岗有两巨大石礅,中有道路通过,酷似一挑书笼,认为是风水宝地,日后必出将相王侯人物。此时,远处随风飘来锣鼓声音,及至村头,见有老者正在排练戏艺,这才恍然大悟:此乃“戏笼”非“书笼”也。

自王审知开闽之后,伴随历史上的几次南迁,先进的中原文化也渐次传入。到宋、明时期,岑兜古老民间文艺就十分活跃,高甲戏由此发祥绝非偶然。

高甲戏孕育于明万历年间,发源于古代闽南民间的妆扮故事(化妆游行)。宋、元、明时期,闽南地方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十分盛行,民间百戏、各种娱乐,纷纷登场。明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泉州府经略陈懋仁所著《泉南杂志》中就有记载:“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护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狡童妆扮故事……”这种妆扮故事的化装游行,逐渐发展为仿照《水浒传》《西游记》等民间传说的英雄故事,扮演者手持武器,配以闽南锣鼓和“红甲吹”“什音”之类曲调,操练武术,或穿插只有道白少有唱腔的简短表演。这种形式为百姓喜闻乐见,人们称之为“练宋江”,后来又发展为“宋江戏”。

繁荣活跃的文化沃土,包孕生机,催生万物呼之欲出,只待一声破土的春雷而已。此际,烟波无际的赣水之滨,栖霞、武夷的云山深处,一个人物悄然登场,这个人正是洪埔。

洪埔(1610-1678年),籍贯及早期情况不详,据传为明末时人,多才多艺,通诗文擅音律,能编能导,于戏文、表演、曲牌、文武乐场样样皆通。熟悉各个剧种表演,见多识广,对戏事十分内行,为一代戏艺奇才。早年随四平戏班浪迹闽赣交界城乡,后因戏班内部矛盾,在漳州一带散班。当洪埔邂逅岑兜,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岑兜的艺文气息,抑或是香闺温情,让曾经浪迹天涯的脚步终于停了下来。他在此入赘,当了“西角份”的上门女婿,在此安居教习戏艺,岑兜成了他人生的栖息地。

洪埔不仅富于才情,且眼界高远。当他将目光投向“宋江戏”时,便敏锐地觉察到其魅力和潜质。但“宋江戏”没有戏文,没有曲牌、说唱,毕竟非“戏”,于是决意琢玉成器,打造成“戏”。遗憾的是,历史的风尘淹没太多的过往,我们现在能知道的,仅仅是历代艺人口口相传的一些零星碎片。诸如——

剧目:高甲戏的剧目有“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类。洪埔以忠孝节义、朝政忠奸以及公案为主要内容,自己整编“大气戏”有《困河东》《斩黄袍》《三国(连本戏)》《岳传(连本)》等30多部;中午戏《郭子仪拜寿》《扶李渊》等5部;半夜小戏《公婆拖》《樱桃会》等5部,还有从四平戏、竹马戏移植的《拾玉镯》《打花鼓》《桃花搭渡》等。

表演:以“四平戏”为基础,吸收梨园戏、竹马戏以及木偶戏等的表演形式。武戏依照“练宋江”阵图,改为大碰场,双方对阵;武打保留“练宋江”的南拳套路。

音乐:由古老的南音、锦曲脱胎而来,也吸收梨园戏、傀儡调和民间锦歌的曲调,加以溶化洗涤,去芜存菁,整合创作成型。原始主题曲,曲词大部分四句,沿用四平戏的真嗓演唱,只有在最高音处才用假嗓,有时带和声和二重唱帮腔。如《玉交》《将水》《水车》《地狱》等主题曲,都是其他剧种罕有的。

行当:沿用四平戏的三生,三旦、三花等九角,高甲戏又称“九角戏”即缘于此。三生是老生、小生、笑生(后改为男丑),三旦即苦旦、花旦、彩旦(后改为女丑),三花即大花(白北)、二花(红北)、三花(黑北)。杂类有太监、龙套、旗牌、军士、武行等。因多数演历史大型剧,九个角色不够用,后再扩充副角色,变为18个人。

行当中,以丑角分类最细,有男丑和女丑,种类有几十种。男丑有文丑和武丑,文丑中又有“长衫丑”“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表演上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板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的《跑马》等程式外,还要艺人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行创造。高甲戏的丑角表演,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快,轻松自如,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乐器:文乐乐器采用大吹(大唢呐)、中吹(唆仔)、品箫(横笛)为主,有时增加二弦。剧情需要也吹北管(品管),以适合野外露天舞台需要和增强悲凉气氛。武乐乐器采用民间笨大的苏锣、通鼓、大钹、小钹兼柏鼓、碗锣等。高甲戏的锣鼓点很讲究,很有特色,节奏快慢都有一定的参数。锣鼓贯穿全场,锣鼓不息演出就不中断。不同场合,锣鼓体现环境的变化、角色的变化、人物情绪的变化,传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观赏境界……另外,洪埔还对“大气戏”的唱白、曲牌、场次以及表演等,进行编制定型,叫做“剧种统一定型剧”,便于不同班社同台合演一个节目。

高甲戏一经面世,便以独有的魅力和乡土气息,受到人们喜爱,得到迅速发展。清中叶已相当盛行,一些戏班还漂洋过海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演出,这在戏剧史上是极少的。到了民国时期,闽南侨乡更是热衷盛行,仅晋江一带就有百余戏班在演出,有的梨园戏班还改变行头演高甲戏。

洪埔,作为高甲戏的催生者,生前身后都受到无限尊崇。人们称他为“戏公祖”,艺人每有疑难争执,就说“去南安岑兜问戏公祖吧”。高甲戏也为岑兜带来巨大的福祉,过去这里滩浅地贫瘠,常有海潮成灾,村人生计堪忧。有了高甲戏,这里成了真正的“戏窝子”,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戏班谋生,不是戏角色,也是挑笼郎。这里历代高甲戏人才辈出,至今还留传“十户九戏”“有双无空”的俚语和正月初五拜天公的习俗(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九拜天公习俗,岑兜村是正月初五拜天公,提前4天就是为了便于艺人出去演春戏)。洪埔过世后,人们为他立祠纪念,每年农历九月二十日,来自各地的高甲戏艺人都会齐聚岑兜,祭奠戏公祖,探讨戏艺。

高甲戏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300年的风雨岁月,淹没了多少风物,而高甲戏至今依然绚烂多姿,自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依笔者拙见,高甲戏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是来自对当时的四平戏、梨园戏、竹马戏以及布袋戏、木偶戏等剧种艺术精华的传承融合,选择了博采众长、集优成长的路子;还有采用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从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南音、锦曲中借鉴创作,从民间的俚歌小调等娱乐形式中吸收营养。把根深扎于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肥沃土壤中,使得高甲戏面世伊始,即从当初时代的艺术制高点上起步,立于生命活水的源头。所以,今天呈现于我们面前的高甲戏,依然活力四射,其鲜明独特的风格、强烈的乡土文化特色,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多姿多彩的艺术表演,让人为之折服和赞叹,这也正是当年洪埔的高明和过人之处。

二是来自戏魂民心,抒发百姓的爱憎。明末社会,政治黑暗,奸佞弄权,陷害忠良,贪官污吏横行,冤狱遍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民间文艺多借历史故事和传说进行改编,赞颂英雄义士,呼唤清官贤臣,平反冤案假案,为民伸冤,表达百姓追求公平正义,向往美好善良的心声。人们看戏没有看到善有善果、恶有恶报都不肯离场,所以剧尾都安排杀奸臣、平民愤,大快人心的结局。高甲戏以武打戏为主,突出英雄义士、清官忠臣、公正断案内容,900多个传统剧目,大多数为此类题材,抒发百姓呼声,为民代言,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而能长盛不衰。

三是来自艺术的创造、创新。高甲戏绵延300年,历代名角辈出,他们苦心孤诣,把表演艺术不断推向高峰。像高甲戏的丑角艺术,最有特色,最为细致有趣,最具吸引力,其他剧种难以企及,有人说高甲戏的舞台就是丑角的舞台。高甲戏的丑,细分多达几十种,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名角摸索总结薪火相传的结果。近代名丑柯贤溪,表演追求以形写神、以丑写美、寓庄于谐,达到艺术与审美、俗与雅的完美统一。为了表演的生动真实,柯贤溪十分重视到市井中观察众生相。石狮有一老妇,喜欢抹粉点胭脂,与人讲话雅声细语,眉来眼去,尾指点嘴边,微笑带含唇,说话手、嘴、眼一齐动。他就把这些吸收引用到舞台上媒婆、泼妇、花婆、院婆的表演中来,十分出彩,柯贤溪总结女丑表演十八法,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还有赖宗卯的女丑,许仰川的“公子丑”,陈宗熟的“破衫丑”,都达到相当的水准。像《笋江波》《连升三级》《妗婆打》《骑驴探亲》,都是丑角艺术的经典之作。

此外,高甲戏艺人还创作了不少如“使假脚”“栽人头”“大入绣房”“骑驴探亲”等特技,表演奇特,难度极高,但妙趣横生,大放异彩。如骑驴探亲,女丑手执马鞭,毛驴蛮横不走,双手勒驴,驴暴跳如雷;左手勒驴,驴头歪左,女丑左脚跷起,眼神嘴巴同歪左边;右手勒驴,驴头偏右,女丑右脚跷起,眼神嘴巴同歪右边,过沟渠是“加来跳”,上山坡是驴点头步难移,女丑举脚超过胸部,头部跟着动;勒驴下山侧转半身而路斜崎,头部依着斜坡势;跑到平原小路,左手轻勒起,右手慢推鞭,一程过一程,不觉路千里……轻松诙谐,极富情趣,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效果十分轰动。

高甲戏,留下300年传唱不衰的传奇。面对当今现代娱乐多元化的挑战,如何续写辉煌,则是眼下紧迫的问题。

即将告别岑兜,洪安平带我去看“艺校高甲戏少年班”的彩排。宽大的舞台上一群男女少年,手执刀剑,你来我往,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唱做念打,声情激越,充满生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