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1 16: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初访紫云

马照南

 

紫云闽学村.jpg

紫云闽学村

紫云村开设了一间闽学馆。.jpg

紫云村闽学馆

仲夏清晨,我们从明溪县城关出发,驱车50公里前往紫云村。车子在通往夏阳乡道边,转入崎岖弯曲的山间小道,盘旋上行。车窗外,两山仄逼,古树森森,绿色绵延。遥望高高的悬崖,半空垂下瀑布,路边,是清清涧水欢快地流淌。

山顶,地势陡然平缓。一块巨大的“显盖紫云”题刻,一尊巨大倒悬茶壶雕塑映入眼帘。原来,这里是古代延平府通往汀州府的驿道。据旧《汀洲府志》记载:“紫云台山,在县东归下里(明溪县志为沙阳里)。高冠诸山,顶上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户,又有均峰山,三峰联络,虽盛夏可衣絮。日出,望之如紫云。”传说宋代文天祥路过此地,遇到饶公为他奉茶,解除困乏,便题写“显盖紫云”匾额。“显盖紫云”记载了君子峰山地势高峻,紫云缭绕的特点,也记载了一段抗击元兵的历史。后人为纪念文天祥,便把原来的村名“云台”,改为“紫云台”,增添几分仙气和英雄豪气。

紫云台果然气势不凡。最奇特处是山的底部和顶面的面积几近相同。张眼望去,蓝天白云,峰峦叠翠,一片面积5000余公顷的开阔地。种植着大片红豆杉,更有田畴千亩、农舍俨然,花草繁茂,蜂蝶飞舞,宛如世外桃源。

绿,是紫云的基本色。这个300多户1500多人的村庄,有林木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90%。这情形恰如清代文人罗荣时《紫云台赋》所言:“云浮紫气,台绕青山。藻采纷披,巧织天孙之锦,林峦叠矗,横堆玉女之鬟。”进入紫云,便进入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据介绍,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紫云境内有28000多亩森林得以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重视自然科普教育,还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长期合作,在紫云共建实习基地;与自然教育NGO组织举办全国大学生绿色营,培训自然保护人员,共同分享生态理念。

沿着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峰峡谷科考步道,我们慢慢深入保护区内。步道为木栈道,多为大树野藤覆盖。行走在栈道,四周古木参天,竹海碧波,遮天蔽日,粗大的古藤盘根错节,似巨蟒紧紧缠绕着树干,与大树纠缠着伸向高空。小涧中奇石遍布。林中盛开烂漫夏花,花香飘逸, 空气清新,还有或近或远的知了声。

莽莽苍苍大山,是珍稀动植物的乐园。君子峰山海拔1061.7米,由北峰、中峰和南峰组成。中峰为主峰,嵯峨雄伟,凌峰峭壁,山形地貌复杂多样,雨量充沛,气候温湿。保护区植被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木丛、草地。据说林木品种有169700多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金毛狗、香樟树等10余种。有脊椎动物34100384种。苏门羚、云豹、猕猴、狗熊等经常在此出没。还有昆虫333002412种,鸟类1747197种。动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如此集中,保护区堪称“绿色宝库”。

明溪享有“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称誉。本世纪初已经发现的黄腹角雉有19360只,占全国十分之一,这些年还增加。如果幸运,在自然保护区科考步道行走,可以遇见到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等国家一级、二级濒危野生保护动物。山猴与黄腹角雉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山猴还会向人索取食物。黄腹角雉素与人友善,有时举起竹竿追赶,它们都不愿意跑离。保护区和紫云村为方便旅游者考察,特地建有白鹇谷、均峰山等多处观鸟点。

紫云村不仅自然繁殖的鸟类多,各地来的候鸟也多。每年秋天,这里雁声阵阵,不知名的大鸟成百上千聚集于此。紫云人爱鸟护鸟,村舍树木常居住各种鸟儿。在一片芦苇中,我们见到几十只白鹭,或栖息,或嬉戏,或飞出觅食,或训练幼鹭,饶有生趣。

伫立紫云村,举目眺望,可见“均峰卧佛”。在起伏的山峦中,一尊巨佛仰卧朝天,安然恬淡,四周紫气缭绕,云彩飘动。

紫云村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古人类生存发展的好地方。这些年,人们在山间发现神秘的岩画和商周时期的陶片。这些告诉我们,至少在3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和渔猎。

紫云有着深厚的闽学渊源。理学代表人物张载、杨时、罗从彦的后人,迁居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朱熹与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学说,称为“濂洛关闽”,他们的后裔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地域分别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大村。杨坊、罗坊、张坊3个自然村落,如三颗宝珠,镶嵌在玉盘中。三坊聚居着宋代理学家张载、杨时、罗从彦的后裔。杨时之孙杨彦迁居紫云台,应是最早。当时杨时60多岁,有人猜测他多次来紫云台。罗从彦后裔在紫云的历史,据说是在元代迁入紫云,至今700年。也有人猜测,罗从彦“筑室山中”便是此地。更有意思的是,远在陕西的张载的子孙,在闽赣为官,经过此地便决定定居于此,后来其后人果然搬家到此定居。

据传说,朱熹赴任同安县主簿前在翠云书院“居数月”,其间到紫云游览,追寻师傅、师祖踪迹。明进士、南京户部尚书林泮《归化县乡贤名宦祠记》:“延平学于豫章,晦庵学于延平,尝往返此地,又为讲道之乡也。”紫云骆驼坑与岩前交界的那座山名“朱山”,当地人说就是为纪念朱熹而命名的。

紫云民俗祭祖的演变,也彰显了这里闽学文化的流传。原先,紫云三坊的祭祖都是单独进行的。后来大家商量,紫云三坊祖先都是一脉相承,杨时的学问受到张横渠(张载)的启发,罗豫章(罗从彦)又是杨龟山的弟子。祭祖时三坊参加,更隆重、热闹。自此,三坊祭祖大家都参加。三坊先祖还共建有“三贤阁”。“三贤阁”与杨坊的“立雪斋书院”“启秀堂书院”“四知堂书院”,罗坊的“翔鸾祠”“崇善祠”,张坊的“励志碑”等展示出了这里深厚的理学底蕴。三位著名文化学者的后裔,秉承好学上进的良好家风,代有贤人出。在紫云村部,有一幅宋朝以来村里的功名榜,宋、元、明、清诸朝,紫云出过13名进士、5名举人、21名贡生,曾有“一朝七进士,一门双武举”的佳话。

村中有一条保存至今的古驿道,“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都曾走过。紫云古驿道和三坊之间,有一些老房子。最醒目的是古代功名旗杆底座。这些石底座,大多保存完整,上面刻有进士、举人等名号,虽已模糊,但依稀可辨。家家户户大多备有独立谷仓,如同独立的小房屋。谷仓用坚固的厚木板钉制,古锁悬挂。这大概是紫云的一个特色,在其他农村不易见到。

为弘扬闽学,村里利用原村部礼堂建起“闽学馆”。闽学馆木构装修,古色古香,系统地展示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事迹与思想。这里也成了闽学文化活动的场所。

村里还制订“紫云闽学文化新景观规划”。主要内容归结为“三坊一道十八景,水秀山清闽学村”。“十八景”包括五龙望鼎、山湖养生、紫云台殿、天瀑含青、闽学广场、从彦故居、饶公奉茶、颐寿天池、均峰古刹、望佛云台、杨坊古街、仁人静挹、罗坊新村、张坊里巷、古树迎宾、幽峡探秘、重山鸟语和四叠瀑布。“十八景”,从起点至终点,以闽学文化的历史演变时间为轴,让人体会到闽学的传承脉络和文化内涵。

罗志明是紫云村人,20世纪90年代曾到惠安打工。学习石雕创业有成后,他立志回乡传承闽学文化,打造“闽学园”。“闽学园”以“罗从彦故居图”为蓝本。建设工地张挂着从罗氏族谱拍来的罗从彦故居图,上面标注着故居图景,有濯缨亭、颜乐亭、永和洞等古迹。罗从彦崇尚淡泊生活,当年这里的设施十分简陋。这种一瓢饮、一箪饭的“颜乐生活”,彰显了闽学文化的精髓。

如今,建设布局已经打开。闽学广场、四贤石雕像穆然静立,人们在园中行走,感受闽学意趣。闽学园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一道瀑布从山上流下,似一支大毛笔悬于山间,罗志明喻之为闽学文化的点睛之笔。这里还有一泓水,叫永和泉,给这块闽学园地增添了不竭的灵气。

建设中的紫云书院,将建仿宋书院,通过七亭、一鼎、一归壁、一书院、一广场等景观来打造。集中社会力量,把一个村庄打造为“闽学村”,体现了当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如今,一条从三明市区到紫云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这个高山绿海中美丽的闽学村,将成为三明市的一个后花园,成为闽学文化传播和游览避暑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