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 16: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谟武文苑

马照南

 

谟武文苑.jpg

谟武文苑

 

仲春时节的谟武,风和日暖,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群山万木葱茏,青翠欲滴。野地田间,春花浪漫,给人以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感觉。谟武紧邻美丽宽阔的金溪,街景错落,古巷朴拙,村庄中依然流动着醇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谟武为顺昌元坑古镇所辖,古称“漠源”“漠坂”“漠布”,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以河流为主要交通的时代,这里是繁盛市镇和闽西北水运通道。当时顺昌、将乐、泰宁的土特产多在这里交易。明清时期,每日经过漠布的商船不下二三百艘。顺昌等地物产由此上溯,经将乐、泰宁、建宁,然后进入江西等地,下达顺昌、洋口、南平、水口、闽清、福州。当时漠布有茶行、笋行、纸行、织布行、染布行等200余家,还有造船厂、修船厂。漠布生产的毛边纸、茶叶很有名气。当年漠布有“三街十三里坊”,3000多户人家,1万余人口,可谓盛极一时。《顺昌县志》也记载“先有‘漠布’才有‘顺昌’”,可知其历史地位之显要。

谟武以尊师重教、崇德向善而闻名。这座文教兴盛的古村,其前辈先贤,有“程门立雪”的游酢、杨时,有宋朝刚正不阿的名儒廖刚,有明代清官叶宗远。游酢、杨时是二程思想的传播者,又是朱熹的先师;廖刚与李纲一道坚持抗金而名闻天下。他们的爱国情操、学问人品为世人所重,代代相传。杨时、游酢、廖刚、叶宗远的后裔,称为谟武“四大姓”。其子子孙孙保持良好的学风家风。谟武悠久的文化还表现在众多古代著述,众多的文化古迹、民间传说,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桃枝喝彩、贺喜、猜灯谜、对歌、盘诗等。

谟武村秉承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与朱熹有密切关系。朱子一生,四处为官讲学,他到将乐、泰宁、建宁等地常经过漠布。他的得意门生廖德明是漠布人。史书上记载绍兴年间(1158年)、绍熙元年(1190年)朱子两度来漠布讲学,实际讲学次数更多。朱子名气大,课讲得好,很受学子欢迎。每逢朱子到来,闻讯而来的四面八方学子把学堂挤满。朱子知道贫苦孩子读书难,邀请乡贤和富商相聚座谈,提议创办书斋。他建议村中大姓人家拨出部分田地,作为“蒙田”和“书田”,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等学生。村中大姓见朱子提议在理,纷纷出资出力,书斋在大家努力下建立起来,并命名为“晦庵书斋”。 后来又创办苍山书院,开展理学的提高教育。朱子为官讲学还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宣传好典型。800多年来,漠布学子牢记朱子教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刻苦读书学习。村里考中进士、举人的不断增多。自宋至明清两朝,漠布村获取功名的就有200多人,其中举人12人、进士7人、七品以上官员66人。村民怀念朱子,建朱子祠以祀之。

谟武文苑位于清幽古巷游酢弄。这是一座清代同治年间的大宅,为清朝中宪大夫廖品斋的故居。三进庭院,有后花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旧宅保持古香古色的清代建筑风格,装饰精美,门窗雕刻神鹿、灵猴等图案。这里曾作为乡、村办公场所,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文化场所。大厅中央立孔子塑像,两边是一副描述谟武名胜风光、流风雅韵的楹联:

登西岭瞻霁雪辉映五蓉锦帐,行看麦浪长青年书大有;

卧东山听松琴韵流十里澄潭,会见桃枝喝彩人乐昇平。

文苑汇聚谟武历史文化,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文娱、休闲场所,还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陈列着石器时代以及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文物。革命历史文物中,有当年彭德怀率东方军在谟武成立苏维埃革命政权,红军使用过的望远镜、苏区银角子等革命遗物。这里还陈列知青文物,并经常举办廉政教育等各种展览。在文苑中,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有游酢庙铁铸钟、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龙舟头、清代护林碑及游酢、杨时等5位历史名人的家传族谱。值得一提的是,文苑保存着福建省第一部村级民间文学作品集《民间文学谟武村卷》及续集。这是20世纪90年代由谟武村乡贤编撰的。2016年,该村还编写出版《谟武村志》。

谟武文苑,最显目或者说最有创造性的是“四榜”:功德榜、成才榜、能人榜、好样榜。

功德榜。高悬于大厅照壁上方,列有朱熹、杨时、游酢、廖刚、廖德明、叶宗远、余良弼的功绩。上榜者是各个年代对国家、对人民、对谟武家乡做过卓越贡献的名人,是道德高尚、助人为乐、热心公益者。其中有一位村民,叫杨功寿,义务打扫谟武桥十余载,受到赞扬。功德榜引导村民向他们学习,激励更多的人爱国爱乡、建功立德。

成才榜。开始是改革开放以来考上大、中专的学子可以登榜,后来提升标准,只有上大学的登榜。至今有400多位学子及其家长的姓名登榜。一个2000多人的村庄,每年产生十几位大学生,令人称奇。近前观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都有。榜上有父子两代四人同榜者。据介绍,村民李遇春的儿子李杰文考上清华大学,上了榜。他的妹妹说,“我也要考上大学,争取上榜。”第二年,她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也上了榜。成才榜营造了全村崇文重教、好学上进的好风气,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能人榜。重在宣传依靠科技、勤劳、守法致富的典型。“商贸能人”近期上榜的是努力打拼、诚实守信的陈绍华、叶世新、倪建和。陈绍华为北京顺昌商会副会长,叶世新是陕西省闽北商会副会长,他们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民企能人”肖小文、杨绪茂经营村办企业,已有百万资产。在他们带动下,几十户村民组建工程队和企业。一起上榜的还有几位“流通大户”“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诚信重德”的能人。

好样榜。有“好党员”“好团员”“好青年”“好教师”“好学生”“好父母”“好儿子”“好妯娌”“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夫妻”等,表彰身边好人。近期上榜的“好老翁”廖应培,年过八旬,四世同堂,本可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然辛勤劳作,种菜卖菜,自食其力。“好婆婆”吴求姬,亦已年过八旬,依然忙碌家务,二十多年如一日,协助小儿媳照料残疾孙儿。好样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村民见贤思齐,促进社会新风尚的养成。

村党支部书记说,改革开放初期,谟武村在道德文化建设方面也曾走过弯路,一度赌博和盗砍山林之风盛行。镇村领导和老人乡贤忧心忡忡。1986年,由村里饶文英、朱家传、廖应芳、余绪和、廖成远等几位文化乡贤发起,建成文苑,后又形成“四榜”,为倡导良好民风发挥了大作用。

文苑“四榜”形式,源于谟武的古习俗“贺喜”。原来这里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村里组织一支贺喜队,由德高望重者参加。贺喜队带上大红贺帖,一路敲锣打鼓,到一年来有结婚生子、考取功名、晋级、建房者家中贺喜。大家喜气洋洋地把贺帖贴在大门上。受贺人家非常高兴,端出茶果糕点招待,赠上红包,贺喜引得人人羡慕。贺喜队收取红包,不作为个人所得,而是集中起来,作为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费用。

谟武村还成立“四榜”评议小组,一年一评。评议小组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包括老党员、老村干)、村两委成员和县乡人大代表等组成,对经民主推荐的先进个体进行评议。经初评、公示、定评,然后上榜、贺喜。

当年任顺昌县委书记的徐崇杰,曾多次到谟武文苑调研,与村两委成员和当地乡贤就“四榜”的内容形式进行讨论。凭借集体的智慧,创造了一个集示范、教化功能于一体的村落文化中心。多年来,以文苑为依托,在重建和普及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中,谟武村创新推出了一个个为村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四榜”的效果超出了预想。村民范招福悉心照顾多病的婆婆,连续五年上“好样榜”。范招福的举动影响了与婆婆有矛盾的一位邻家媳妇,她也要处好与婆婆的关系,争取上榜。上榜,还产生了无形的约束力。一位上了“好样榜”的养牛大户,放牛群经过村头水源处,让牛吃了水源周围的青草,过路村民立即提出批评。珍惜荣誉的养牛大户红了脸,主动检讨,改正错误。这些年,村里正气上扬,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村风民风,人人争相上榜,从善如流。

令谟武人感到自豪的是,1999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考察谟武时,对文苑“四榜”称赞有加。谟武村的创新之举,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题位置刊登了文苑“四榜”的做法和经验。介绍谟武文苑“四榜”的文章被收入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100例》和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创建新方法100例》,向全国推广。

谟武村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娘茶和“同顺星”牌毛边纸。在肖邦武茶厂,我们见识了皇娘茶的“神奇”。肖邦武说,明朝谟武人叶宗远在京城任户部郎中时,把家乡产的“前山茶”献给皇太后饮用,治好了皇太后的厌食症,宣德皇帝赐名“前山茶”为“皇娘茶”,并钦定为“贡品”。之后“皇娘茶”长盛不衰。他还说,东宫侍书叶长芷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把漠布毛边纸带进东宫供皇子练字,也成为贡品。几百年来“同顺星”牌毛边纸名列全国第三,销往各地,远及东南亚。

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谟武文苑进一步充实内容,成为元坑镇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品牌。镇党委书记王春莲谈到今后进一步发挥文苑作用的设想时表示,作为村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谟武文苑的做法与经验应当进一步提倡与推广,使之成为向上向善,振兴乡村的不竭的精神力量。

 

谟武文苑功德榜.jpg

谟武文苑功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