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5: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哈 雷



物华天宝动和风  一派箫韶仙苑同

 

  

 


 

  南方四月,雨意葱茏。这是孕育各路水果的最好季节,果蒂上缓缓释放着胶汁,果子逐渐隆起,变黄或变红,轻柔的弧线上闪动着诱人的光泽。

  棪树村位于乌山山脉海拔800米处,土壤富含硒元素。它是云霄较早种植“早钟六号”枇杷的专业村,家家户户都种枇杷,目前发展面积近千亩,所产的枇杷肉质粉嫩、香气浓郁。

微信图片_20251103001054_178_8.jpg

云宵县和平乡棪树村

  早闻棪树村是云霄最负盛名的枇杷之乡,未曾去过,一直期盼能有机会前往,一睹它“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的风采。

  四月的一天,一个豪雨倾泻后的下午,我在当地文人唐镇河的带领下来到了棪树村。但见,佳木繁荫,绿草如茵,春花灿烂,风光旖旎。漫山遍野的绿是乡村的底色,整个村庄被枇杷林、零散而稀疏的桃树、李树、杏树、翠竹等林木掩映着,显得幽深而宁静,恬淡而闲适。在村口迎接的村主任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后山上,先让我观赏他心目中的“树神”——连理榕,这两棵生长了400多年的的榕树浓荫披挂,老根交缠盘结,苍古虬劲,是棪树村吴姓人家心目中的“风水木”。它在村头上挺立,姿态从容优雅,真有种玉树凌风的美感。连理榕一棵结籽,一棵不结,村里人有称它为“夫妻树”。

  再往山上走,在后山依傍村子的最高处看到了一泓的清泉水,泉水池子上方赫然刻着“养心泉”三个大字。“养心泉”池由村民吴高聪等捐助建立,让这至少流淌了600多年的泉水有个美丽的小家。“养心泉”不会沉淀,富含富硒等矿物质,适宜泡菜、酿酒、煮饭等,即便酷热的夏季也不容易变质。同样一桶体积的水,“养心泉”要重上一斤左右。它也是长寿泉,这里老人活到九十岁以上是件寻常事。泉水来自山岩底部,受气温影响甚微,无色无味,清冽甘甜。山间的青翠孕育了这眼清泉,它穿过了嶙峋的怪石,涌动着生命的意蕴,吐呐着天真地秀,也给棪树村带来了几许灵气。有泉水的地方就是家乡,泉水不仅是棪树村人的生命泉,也滋养着这里的山川树木花草和果林。

  棪树村270多户人家,农家小院散居在树丛林间,错落有致,风韵独特。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路边草丛,粉蝶翩跹。一些田地上新鲜的豆梗,还残存着几缕淡淡的余香。当然,最让人惊异的应是那成行连片的枇杷林。

  唐镇河告诉我,这村盛产的枇杷“早钟六号”,春节前后出果,每年12月至4月间,那浓绿滴翠叶片,簇拥一枝枝,一串串沉甸甸的枇杷果,它们犹如一盏盏首尾相衔的灯笼,在阳光照耀下,灿若群星。那苍劲的树干,挺拔的枝条,浓绿的叶片,流金的果子,相互映衬,构成了色调明快的图案,赏心悦目。

  枇杷,素有“初夏三果”之冠的声誉。而今,在棪树村却为人们在春节喜庆的日子里奉献上一粒粒金黄新鲜的枇杷果。据村主任介绍,昔日的棪树村,因为山荒沟深,植被稀疏,土地贫瘠,加之地少人多,村民日子过得穷困。为彻底改变棪树村的状况,这些年,棪树村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坡改梯,垒堡坎,修水池,筑村道等农田基本建设,并从外地引进良种枇杷苗,栽植1000余亩,10万余株枇杷树。岭上沟下,果木成林,沿着新修的木栈道,可以饱览果林美景,呼吸混合着花果清香的山野气味。

  一年好景须记取,最是枇杷黄橙时。每到枇杷成熟时节,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寻幽棪树村,观光枇杷园,浏览山村美景,饱餐农家美食,品味山乡民俗,体验田园风光。有些意犹未尽的观光客,隐没枇杷园深处,寻寻觅觅地采摘数量不等的果大、色黄、皮薄、肉厚、汁多、味醇、核小的枇杷,小心翼翼装进旅游包,捎回家乡,分享给亲朋好友。

  果实在它最丰硕的阶段会光彩照人,色泽跃动,但也会“养在深闺人不识”,而逐渐烂在枝头。棪树村2014年引进公司化管理模式,成立明煌合作社,推行枇杷“认养”加电商的新营销,转变了村民理念,拓展了销售渠道,富硒枇杷得以畅销全国各地。村支书吴元海说,这种新模式带动下,枇杷不仅卖得了,还卖得好,村民赚的钱更多了。

  “一年花500多元就有一棵自己的枇杷树,这种‘认养’实在好。”家住县城的吴秀梅去年认养了一棵枇杷树,认养时间5年。她说,每年不仅可以收获40斤新鲜枇杷、1斤枇杷花茶、1斤枇杷叶,周末一家子还可以到枇杷园体验采摘。

  现在,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从3户增加到53户。合作社定期向果树的主人发送果树施肥、除草、采果等微信小视频,还开展自助采摘活动。全国各地已有240人认养了合作社枇杷树,甚至还吸引了外国人前来认养。

  清金农《游窦氏别圃》诗曰:“骀荡春游恋物华,已忘寄迹在天涯。”到棪树村品尝春天的枇杷,让我心驰神往,已然忘归。

 

 

  一千多人的棪树村却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那天上午,棪树村人头攒动,鸣锣敲鼓,燃放鞭炮。村民扶老携幼争相观看“上刀山”等民间绝技和民俗活动。现场惊心动魄的一幕展现在众人面前,只见年纪最大表演者71岁吴成德老人毫不犹豫地把鞋子脱掉,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旁边观看的人个个屏住呼吸,眼神跟着老人向上移动,为他捏一把冷汗。接着,村民吴财水、吴来源、吴胜利、吴建贵也分别踩着晶亮锋利的钢刀,慢慢向上攀行,不到10分钟,5个人上到14米多高的刀山平台上。这时主持人则猛敲锣打鼓助兴,气氛更加热烈紧张,表演愈显惊险。吴成德老人表演完毕走下来,抬起脚底,向观众展示脚底丝毫无损,折服了现场观众,尖叫和掌声此起彼伏。

       上刀山又称“爬刀梯”,就是用梯子、绳子、铡刀捆绑成人字架,由上刀山人赤脚上去。“上刀山”民俗活动最早是从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为当时百越民族广为流传的古老风俗,称之为“巫祝活动”。而到了唐代,又融合部分中原文化,与当时的开漳文化“军阵舞”相结合,形成“傩戏”。“上刀山”独具特色的表演是逢年过节、庙会祭典首选的民俗活动项目。“上刀山”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流传地域广泛,有口皆碑,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

       到了12时30分许,另一场“下火海”民间绝技和民俗活动开罗上场。村民吴财水赤脚一步一步踏在上面疾行走过燃烧的“火海”。村民一个个紧随其后,有的人还抱着小孩子一起走过“火海”,均无一人烫伤。整个表演不过短短10多分种,赤脚趟过10米长的“火海”,让在场观众赞叹不已。

  “下火海”又称“捣火海”,向烧得通红的“火海”中洒了一些象征着生活安康的盐和酒。“下火海”关键在那盐,盐喷洒上去的瞬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脚迅速划过可保无恙。“下火海”是一种民间庆典活动,一般在年末之前举行,村里以此祈祷平安、风调雨顺,这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在棪树村一直传承下来。

       第二天12时许,棪树村热闹非凡,锣鼓、鞭炮声中,村民竞相围观“捞油锅”等民间绝技和民俗活动。村民吴财水将四斤食用油倒进铁锅,放在三脚架上用干炭火煎一小时。锅底火势正旺,一股股青烟往上冒,油的温度达到了极点。吴财水挽起衣服,坦然走向沸腾的油锅,将双手伸入滚烫的油内,油锅顿时炸开了油花,油立即溅了起来,并发出“吱吱”的响声,吴财水的双手一点都未烫伤。现场观众掌声、欢呼声一片。

      “捞油锅”又称“下油锅”。当地民俗专家方群达介绍说,它的奥秘在于油中加进白酒,白酒中含有较多的醋酸及醋酸乙酯,由于油比醋轻,油就会浮在上面,再加上醋比油的沸点低,所以手伸进去不会被烫伤。此外,表演者还事先在双手涂些防烫伤的医用品,确保表演时无恙。

  棪树村伫立在那丘陵上、沟壑间,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炊烟袅袅,充溢着山村的野趣,流淌着田园的诗韵。千亩枇杷林环绕其间,如坠人间翡翠般的仙境。然而,又因为如此丰富的民俗活动,让小小村庄更有了人文气息。

 

 

  从乌山顶下来,车绕过棪树村,再往下行十多公里,就到了内洞村。

  内洞村坐落于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乌山脚下,车子停在县道新建一个观景平台上。站在村内最高位置的台上,放眼望去,满眼苍翠,村庄掩映在一片绿意葱茏间,依村蜿蜒流过的西溪清澈见底,溪里形状各异的奇石、惊险刺激的滑瀑是村中的亲水景点,村内百年榕树下的古民居建筑传承着古朴的闽南风情。建于清朝末年的土楼“吴彩楼”最夺人眼球,两层楼的环形土楼沥风沐雨百多年,古旧沧桑,它的外围一圈一圈围着伴楼,围绕土楼散开的有闽南特色的土房古宅40余座,整个村子就以它为中心向外层层辐射开来,形成了内洞村独有的气象。

  吴彩楼,是内洞村的灵魂。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土楼,这个村的村民全部是吴姓,吴彩楼由吴氏家族第十六代一名监生兴建。“吴彩”又谐音“五彩”,寓意生活美好,也暗指这处山川秀美。吴彩楼面对石笋山,以土楼为中心,周边若干座半月形的伴楼,屋舍距离有序。遥想当年,定是人丁兴旺,圆楼住不下了,只好在圆楼旁边搭建伴楼,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村子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二层居多,门窗上的彩绘精美绝伦,屋顶为青瓦。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个活态的传统村落,至今圆楼内还居住11户人家。我见到的吴明朝老人已九十多岁高龄,在古井边上打水,身体还如此健朗。他说自己20岁到厦门当兵,评过劳模,坚持每天打扫村里的广场,现在老了,要不然还可以为大家多做点事。

  内洞村房子融合着两种建筑风格:闽南渔村的大石条房,还有土楼,楼内人们依然过着传统古朴的生活,整齐的柴火,崭新的对联,洁净的天井,闲适恬淡,花圃、矮墙、蜿蜒的步行道都是用鹅卵石铺砌的,整洁素雅。房前屋后的树下桌椅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好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嬉戏。

  吴彩楼前有一小池塘,种些荷花,鸭子在水面追逐,给土楼平添一份生气。村民依然以种养为业,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发展富硒农业,种植香蕉、枇杷、观音窜,饲养土鸡鸭、土猪、蜜蜂等。

  除了楼,内洞村还有四大特色:

  溪:内洞溪水质清澈,风光秀丽,特别是长约1.9公里的峡谷地带,分布着滑瀑、叠泉、深潭、奇石。这里远离雾霾,远离熙熙攘攘的汽车尾气,空气清新,流水清澈见底,村容整洁。内洞溪发源于乌山山脉,自村旁流过,溪中尽是溪石,无有淤泥,流水清澈见底,可见游鱼百许,悠然戏水。溪流两岸环境优美,是天然的生物园,有众多的优良树木和花卉。

  秋季正是竹叶兰开放的季节,沿溪的石壁上三两成簇的竹叶兰点缀了光亮的石壁,给岩石添加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树:内洞村中心位置有一棵5人合抱有百年历史的榕树,该榕树原是寄生在枫树之上,随着不断生长,把整个枫树包裹其中,形成树包树的独特景观。该树枝繁叶茂、树冠高大,成为村民祭祀、休息的场所。村边有一片约500亩的原始森林,负氧离子丰富,是天然氧吧。整个内洞村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岭:内洞村有一个山包形状独特,状似船头,村民称之为成事岭,成事岭上供奉着成事公,传言拜过成事公后家庭和睦、百事可成。

  道:内洞村地处乌山脚下,是从云霄上乌山的必经之地。革命战争年代,内洞村是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前哨阵地、交通要道,村内保存完好的条石小道见证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而今的内洞村古朴整洁,素雅恬静。“家园整洁给村子‘洗洗脸’的同时,也让全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更为内洞村发展休闲生态旅游提供坚实的基础。”来自厦门海关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林长华告诉笔者。说着,他带我进村委会办公室看内洞村一年多前的照片:臭水沟、旱厕、猪圈、泥泞的道路,且污水多,垃圾多,蚊虫多,乱石多,违建多。而今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公园,村民文化广场,旅游车停放广场,村路宽广,绿树相映,流淌于村庄间的小渠道清澈明亮。漫步于古老的街巷间,你会发现,村庄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建筑结构,以一座圆形土楼——五彩楼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卵石铺设的道路和沟渠,所有的材料和工艺都是来自于乡土,没有大拆大建,民居沿山势做局部改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树,抬头有明月,低头清泉流,呼吸着山野吹来的风,气味里有一种鲜果的芳香传来,700多亩枇杷林围绕着,内洞村两年大变样,成了富美山村。

       行走间,有七部大巴载着360多名潮汕过来的游客停在了村旅游停车坪上,一时间幽静的内洞村喧闹了起来,游客大多是妇女,五颜六色的人群撒落在村庄各个角落。她们兴奋地拍照,购农特产品。吴彩楼边上一户枇杷种植大户更是摆开了长桌,让她们随意挑选枇杷,在农家村舍里品尝亮橙橙金黄的枇杷,让这些久居城市里的人真正体会到了原生态的农家乐趣。

 

 

  在云霄的西北部,在乌山、梁山支脉之间,有一个叫做“下河”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古迹星布,万余亩果林,硕果累累。下河村家家户户都种杨桃,山上山下、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满了杨桃树,朵朵紫色的小花挂在枝头;果子成熟时,满树翡翠透黄的杨桃,新鲜照人,阳光下散发着幽香。

  当春还在繁花似锦,当夏还在草木葱茏,这里的杨桃早已迫不及待地将自己饱满的果实捧了出来。更妙的是,杨桃花开,杨桃果结,杨桃果熟,三代同堂,四季飘香。

  唐镇河对我说:“你来云霄,下河乡的下河村是一定要去的。那里的霞河古城堡气势恢宏,还有内龙村陶淑楼、车圩村燕翼楼、后山村梅福楼等土楼各有风姿。这些土楼式的建筑虽已沧桑古旧,却依然可窥当年的景象,值得置身体验。尤其是盛产杨桃,远近闻名。”

      城市里三高人群多,有些水果也许是舌尖上的美味,但也因糖分太高成为部分人群的禁忌。十多年的高血糖,我对许多水果敬而远之,唐镇河说:“杨桃是果中珍品,可降三高,是肠胃的清道夫,纤维丰富,促消化,最适合你吃!”

  到了下河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漳江上游水从这里缓缓流过,溪流清澈,河滩开阔平坦,下河村一年一度的杨桃节就在这河滩上举办。河滩边上搭建一排房子,村部就设在这里。

  唐镇河把我介绍给下河村村支书蔡劲松,他热情地端出一盆杨桃果,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地,就高兴地说:“云霄县素有‘杨桃之乡’美誉,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一直以味甜、汁多、无渣、口感好而闻名。拥有树龄500多年的古杨桃树群和完整的明代下河古城墙,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去年开始举办下河杨桃欢乐采摘季,结合乡村旅游和体验农业,对下河村实施精准扶贫、定向扶贫,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这一改变,也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月,还有杨桃挂在枝头,熟透的杨桃光亮的外皮在雨水的濡染中透出诱人的色泽。挑了个微绿透黄的硕大杨桃,捧在手中,温润如玉。“秀果嘉名号五棱,珠莹玉壁掌中横。”捧果近嗅,一股清香沁入心田。轻咬杨桃棱,清甜的果汁便汩汩入喉,甜透了舌尖,滋润了喉咙。

  有幸见到杨桃金奖得主蔡年荣,他与杨桃结缘30多年了,为了参加“杨桃王”比赛,他精心挑选了10株树龄10年以上的杨桃,花了半年时间培育出了重达665克的“杨桃王”。“下河杨桃个大、汁多,香甜。杨桃个头越大越好卖。”“我们很自豪,下河的杨桃打出了名声,被国家农业部门命名为‘香蜜杨桃’。”蔡劲松说,近年来他们不仅培植和改良杨桃品种,还致力于打造杨桃文化品牌,培育良好的乡风民俗,并挖掘与杨桃有关的历史典故。如杨桃七兄弟、四世同堂树……在蔡劲松带领下,我们顺着潺潺的小溪走进下河村,在古杨桃树公园,几株立着牌匾写着树名及来历的古杨桃树上彩带飘飘,格外惹眼。“那是游客根据古树的典故传说挂的祈福带。比如,‘四世同堂树’上的祈福带,大多是祝福家庭幸福和美;‘杨桃七兄弟’上的祈福带,大多是祝福亲友的。”村中蔡氏先祖不仅传下“孝父母、和兄弟、慎官守”等300多条家规家训,还留有几十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杨桃树和一批家规典故,吸引不少游人在观光采摘之余,感受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

  古杨桃树绵延交织,俨然就是古村落的守望者。

 “碧云翠楼山水间,小桥流水鱼儿闲,杨桃压枝沉欲坠,寒冬未尽已春天。”下河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和周围村落形成环杨桃主题游。不仅有五斗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金线莲、铁皮石斛成片,白鹇自在飞翔;还有七高磜古村落林涛竹海,瀑布群若银河天降,气势磅礴。这里物产富饶,美食诱人,除了杨桃果香四溢,外龙村漫山金枣香飘万里,七高磜深山清泉石蛙成群,车圩村手擀水面筋道入味,还有孙坑村弱碱性淡水温泉冠绝云霄;这里民风纯朴,古迹众多,不仅有坡兜畲族文化、三星村客家文化,还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龙村“三山国王”的“走王”赛会,尤其是“走水王”赛会等民俗活动,尤具地方特色和民俗色彩。

      走出下河村果林场,突然体悟到王子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真正内涵,进而融入到清代作家陈忱“物华天宝动和风,一派箫韶仙苑同”的奇妙境界中来。云霄真乃人间福地,地蓄珍宝,山藏物华。我站在下河村的河滩上,思想的野马奔腾而出,在福建南边陲之秀山丽水之中而顾盼流连,不能自已。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云宵》,图片来源于“云宵农业”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