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下 粮 仓
蔡天初
金秋时节,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采风团走进浦城。这个季节,满城丹桂花飘香,无论走到哪儿都香气扑鼻!
不过,这一次我竟被乡村那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散发出的沁人肺腑的稻谷香所迷醉,徜徉其间,畅快地呼吸着。
如今的浦城,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那么,作为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12月捧回“天下粮仓金杯”的浦城县,一路走来所呈现出的风貌,则堪称是“建设富饶粮仓,确保民稳粮安”,最具典型意义的鲜明写照。
一
浦城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在3383平方公里的疆域内,有以南浦溪为干流的大小河流57条,经河流侵蚀,形成许多小平原,似宽谷盆地,气候属中亚热带风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极有利水稻生长,有人说,这里的石头都能种出粮食。因此,浦城素有“闽北粮仓”之称。
浦城历史上农业就很发达。《闽部疏》称浦城“桑麻披垅,茶笋连山”;《烟谱》称浦城烟叶在清乾隆间为福建最著;中药材厚朴“岁运福州、广东不胜计”;薏米、笋干、桐油、莲子、泽泻、生漆、茅洲瓜子、金斗山红菇等也颇负盛名。
当然,水稻作为浦城传统粮食作物,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品种多样、品质优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史料记载浦城有水稻优秀品种18个,主产稻谷红米“美人红”,更是誉满省垣。家家户户种的“大冬糯”、九牧乡的“个半米”,颗粒饱满,黏性好,作为酿酒佳粮和贡品。据说,还有山禾又称旱禾、陆稻,其特征与水稻相似,生育期需水不多,春季直播种子于山地,秋季收成。亩产一般只有几十公斤,最高也只有百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种植面积不大,始于何年,众说不一,成为浦城种稻史上的一大特色。
我查阅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修的《建宁府志》,称浦城是闽北粮食主产地,除水稻为主产粮外,“邑有大麦、小麦、荞麦三种,又有春种而夏熟的苦麦,小麦、大麦、荞麦次之,还有少量裸大麦”,有“岁一获而粟米裕如,邻境咸资接济”之名,可见,粮食不仅品种多,总产量也很高。
因此,自古就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说。记得还是孩提时,就听人们说,浦城境内河流溪涧为闽江、瓯江、信江三江源头,干流南浦溪为闽江源头,满载粮食的船只顺着南浦溪,最多两天半就可运抵福州,想不到如今有缘走近它。同时我还记得,在福州台江濒临闽江,有一片空地,上面还有座庙、凉亭和几株古榕,那是当时的码头,叫“美打道”。那时福州城的粮食大多是从浦城经过顺昌、邵武、南平、古田水口等地走闽江水路到福州,从“美打道”上岸,再运往福州各地。福州话“米”与“美”,“达”与“打”谐音,“美打道”就是“米达到”的意思。因此,历史上“美打道”附近,有很多粮仓、碾米厂、粮食加工厂,周边居民大多在这里当搬运工。1958年,福州通火车后,粮食才开始经火车运至福州,为见证“浦城有米下福州”历史,2005年,在古码头立了一块“美打道遗址”石碑,作为纪念久远年代的故事。
到了浦城,我们来到南浦溪东岸的茅洲村九石渡渡口,这里距县城仅十几公里。往上游方向走,只见南浦溪两岸一片金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那金灿灿的稻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顿时产生一股强烈的诱惑力,使我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一眼望去,这儿的田野几乎没有一点裸露的地方,金黄色垄断一切,稻田的美就是那金黄色,金黄色是这乡村田野的魅力所在……那是一幅绚丽壮美的梦幻般的秋天画图,越看越撩人心扉!
观前村在九石渡渡口对岸、南浦溪与临江溪(西溪)交汇处,是早时闽江上游最大的一座码头所在地,也是浦城粮食进入福州水路的重要码头。隔河望去,依稀可见两个相距不远的码头遗址,码头以卵石与片石砌成,长约二三十米,宽四五米。县农业局张述斌副局长说:“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浦城南浦溪是重要的航道,境内建有10余个停泊处,至今有5处码头遗址犹存。1998年,洪水将淹没码头的泥沙冲走,后塘显露一座建于宋代的古码头,从史料考证看,那是观前最早的运粮码头。”
据县志记载,南浦溪西岸的观前村,以前是粮货集散地。1951年,观前村还有木帆船92艘,竹排151张,1958年赛(岐)浦(城)公路修通,南浦溪上建一座126米长的石拱桥,拆除溪面上的一座浮桥,渡改桥后,陆运逐步取代了水运,码头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如今,码头两旁客舍货栈、吊脚楼、廊棚等,基本保留原来的风貌,古村古道古码头,是观前村数百年历史的缩影。
二
我们见到种粮户李标时,他正在田头忙碌着。
李标热情地把我们迎到他家里。这是座三层的小楼,前院场地上晒满刚收割的稻谷,后院地里种着四季豆、养着几只母鸡,院子旁还有小魚池,一楼大厅摆放着去年购买的新农具和圆形铁皮大谷仓,是个十分温馨的农家。他指着晒着的稻谷说:“在浦城我不算种粮大户,今年约种50亩地,大多是流转租来的,这是我今年小面积试种的早熟良种,大面积种植的‘嘉优99’过几天才开始收割。”
这几年,随着县委、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种粮大户从数量上、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种植30亩以上粮食的农户已占相当比重,这些农户既种出了效益,又稳定了全县的粮食生产,扩大了种粮面积,是全县粮食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李标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这些年,我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发展农业的关注、对种粮农民的关怀。县里对种粮农民有很多扶持政策,用良种有补贴、购农机有补贴、推广育秧技术有补贴,就是我家购置的那新谷仓(可容四五口人家的口粮),国家也补贴了350元。好政策、好措施激励我不断扩大种粮面积,也使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我决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坚定种粮致富的信心不动摇。”
李标又算了一笔账:近年来,通过与“旭禾”龙头企业签订“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基地农户共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合同,晒好的谷子马上由“旭禾”收购,在享受种粮优惠政策的同时,优质优价和订单收购,稳定收入,每百斤谷子比市价高10元,他种“嘉优99”,亩产约1300斤,一年又可增收不少。
对此,张述斌副局长说:“订单农业推进了浦城米业的结构调整。农民有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订单,就可以安心生产,不用为销路发愁。对企业来说,一是保证了米质;二是有了稳定原料供应,可以按计划去加工;三是有意识地和市场更紧密结合,安排调整种植品种,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有主动性。这种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至今,全县签订了20万亩,联结农户5万户。”
浦城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浦城的同志认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优质稻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共建基地,是做强做大优质稻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了浦城优质稻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给浦城带来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了;二是企业得到了发展;三是品牌效益提升了。因而浦城县粮食生产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粮食播种面积平稳增长,从2003年的71.2万亩增长到2011年的76万亩,为全省粮食平衡作出了贡献。另一个是耕地适度规模集中,种粮大户多了,全县去年通过租赁等形式规模经营的土地有10.6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1.41%,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建设富饶粮仓,确保民稳粮安”。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问题历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农村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允许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通过对种粮大户扩大服务范围,无论是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集中育秧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带动更多的农民学技术、用技术方面,还是在推进生产机械化、推进品牌化生产、开发生态稻米、打造高品质稻米品牌方面,都对周边乡亲产生了示范作用,促进更多乡亲多种粮、增产增收,为国家多作贡献。
在浦城,县委、县政府为造福子孙后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可持续发展,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黑土地;像建设城市一样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像重视生产投入一样重视科技投入,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和农防林建设等制度,给土地撑起“保护伞”。
如今的浦城,粮食生产跨上了一个个台阶,每年粮食产量可达5亿多斤,人均粮食占有量708公斤。已形成了粮食、蔬菜、食用菌、竹木、家禽、烤烟“5大主导产业”,是丹桂、油茶、薏米、灵芝“4个特色农产品”之乡。
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奔涌着打造“新粮仓”的激情。
三
我们一大早赶到“考种”点,6名农技师和种粮户已工作一个多小时了。农技师正在对今年“深两优5814”稻谷示范片进行取样考种,测算稻谷千粒重量,填写《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测产验收表》,最后测产验收组要写出意见,分析理论产和实际产,作为今后指导生产的依据。
国家需要粮食,要求多种粮食。种好粮食是基层农业部门的天职和使命,主人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我:“2011年,浦城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总产和单产都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抓好粮食生产,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县建立了20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培育1000个示范户,辐射带动76万亩水稻创高产,水稻良种覆盖率96%以上。”
“全国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的出台,对浦城来讲,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保证整县制推进示范县任务的落实,浦城县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入户工程,推出一套“看有示范点、种有技术员、卖有信息员”的“套餐式”服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每个关键农时,制定应对技术方案提技术意见,真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
我们还前往实施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莲塘镇,了解莲塘镇大做水稻高产文章的情况。走进莲塘镇山桥村,眼前的情景让我惊诧,莲塘畈万亩示范园区宽敞的水泥机耕道晒满稻谷,田成方、树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气息,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介绍,2012年,莲塘镇水稻播种面积4.2万亩,按《2012年浦城县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取得好成效的基础上,开展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抓好集中育秧和机插、机收的规模示范活动,选择地势平坦、土地规模连片的山桥村,建立机插、机收示范片,采取统一品种、播种、管理、机插、机收、防治的“五统一”措施。当时,为确保示范片的建立,县农业局、镇政府、农技站、山桥村多次协商部署,召集连片田地的种植农户开会,采取由村里统一购种,按户补助的方式,选择300亩连片的示范田地,统一用“深两优5814、嘉优99、两优培九”三个优良品种,于4月28日统一育秧,5月底用自动插秧机和手动插秧机同时作业。结果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很快得到推广。
在山桥村田头,竖着一块块一层楼高的“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牌”,上面写着品种、面积、产量目标和省县农艺专家负责人名字,同时,还有许多生疏的关键技术术语,如“培育带蘖状秧”、“丛扦两粒谷”等。在选种、引种对比示范田头,林林总总插着不可胜数的“湘晚籼红”、“两代嘉红米”、“富岭黑米”、“纳优99”等品种筛选牌和各种“秸秆还田”施肥方法对比牌……经了解,全县千亩示范片有50个、百亩攻关方75个,今年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良种覆盖率、高优栽培技术入户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覆盖率、示范户培训率、单产达标率”六个100%目标。因此,在田头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牌子。
张述斌副局长说:“在建设‘全国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示范区的过程中,县里坚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致农业和农业新兴产业’,构建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起‘行政领导+技术专家+核心农户’齐抓共管的模式。要把示范区建成样板区、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2011年12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浦城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受到表彰奖励的全国2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也是2011年粮食生产的群英会、总结会。
是啊,莫大的荣誉不竭的动力,重农抓粮的人没有理由不自豪,获奖代表没有理由不激动。为凸显粮食生产表彰奖励的特点,精心设计的奖杯以古代炊具“釜”为主造型,表示粮食丰收托起国人的饭碗;三根立柱象征现代农业的政策、科技、设施装备,更体现了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举措;四方底座标志着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进趋势,以“四平八稳”寓意农业基础牢固,以“四面八方”昭示各方协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寓意深远的“天下粮仓金杯”,寄托着国家对浦城这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的殷切期望。
浦城粮食生产分夏粮、早稻、秋粮,冬小麦作为夏粮品种,还有大豆、马铃薯、地瓜等,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粮食作物收获和生育期。近年来,坚持科学选择项目实施地,在每个乡镇各自建立至少1万亩的水稻高产示范片,按照统一育秧、统一施肥配方、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统一病虫专业化防治、统一机械操作的要求,选择高产优质稻种,推广水稻密植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插机收等新技术。以示范区辐射全县,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做到“田间设施标准化、管理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方式集约化”。并建立优质稻引种圃,筛选出适合区域种植的高产最优品种,大力推广“超级稻、有机稻,优质稻”,促进全县水稻平衡增产。同时不折不扣地把強农惠农富农政策兑现到每家每户、落实到每垄农田,形成种粮荣耀、抓粮光荣、支粮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了这一切,浦城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
……
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语言,每一个县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也会有自身实现发展的路径和思维。浦城,把兴粮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浦城》;图片来源于大武夷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