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库区之水展新姿
胡凤俤
一
水之秀,城之美。
延平地处八闽襟喉,“占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其北部的武夷山支脉、东北部的鹫峰山脉和南部的玳瑁山脉在境内聚拢、攒集、碰撞、挤压,隆起者成为高山峰峦,低陷处则是溪涧江流。在收纳了建溪、沙溪、富屯溪之水,闽江沿着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地奔赴它与大海的约会。
延平是山城,也是水城。当你静静地凝视着矗立于三江合流处的南平市标——双剑化龙,那里便是人们反复陈说的剑津、龙津故事的产地,也是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起点之处,可谁会想起那粼粼波光之下的原本世界呢?那曾是一年变换着多副面孔:有时,浅流潆洄,水落石出,枯瘦羸弱形如沟渠;有时,洪水暴涨,怒涛冲天,桀傲不驯如同野马。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是礁石林立,滩头弄险,十船九翻,舟子慑服,旅人兴叹……延福门码头至今仍保留有一副石镌楹联“八闽屏藩,双溪锁钥”,了了八字,勾画出延平溪山形胜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令兵家谋者视若畏途,未敢觊觎,从而带出固若金汤的“铜延平”的称号。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水口水电站在闽清筑坝,昔日奔放不羁的江水被截流,收束形成回水直抵延平城下,造就了福建省最大的库区。那湖水离城近在咫尺之遥,娴静有如款款深情的少女,平日里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至秀至美至柔的视觉享受。水是城市的摇篮,是城市的灵魂,一切因了库区,一切因了城建,让延平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用湖水之秀扮靓起来的城市,尽情地展示着山、水、城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
若你带着一份闲情逸致看山看水看城,不妨行走于九峰索桥。清晨,你抬头眺望九峰山,山岚薄雾如幔纱远遮近隔,东西双塔隐隐绰绰的身影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低首俯视延平湖,碧水盈盈,烟波浩淼;再回望中心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初升的太阳为它抹上一层玫瑰红,静静地带着酡颜微醒的醉意……在微熹的晨光中,在草树染绿的公园里,随处可见安神运气、扬臂挥剑、舞步翩跹的市民。他们脸上洋溢着平和幸福的微笑,翘首等待着从延平湖东边跃升的朝阳,精神抖擞地迎接崭新一天的到来。入夜,延平这座“不夜城”,展现出堂皇迷离的灯光世界,十里长街,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霓虹彩灯,闪烁变幻,倒映湖中,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郭沫若先生早年吟诵过的“住家虚脚楼”再也难觅踪影,都市化了的延城,已出落成一座润泽丰腴的现代湖滨之城。
回想起来,城建的决策有时就像纹枰对弈,一招出奇,满盘皆活,延平就是抓住这旷古未有的兴建库区机遇而大展宏图。你看,延平湖明波潋滟;九峰山翠岫峥嵘,山水相依,山水相亲,构成南平中心城市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这里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山因水绕,更显雄浑伟岸;水因山伴,更显柔美温顺;城因山水,更显妩媚动人。
延城之美,美在内涵。要说市民怀有多少依山恋水的情愫,我们可以从最初的那份水口水电站库区城建规划中便探得一些端倪。毫不夸张地说,在城市用地寸土寸金的延平,专门为拓宽滨江路腾挪出空间,而且要求在其临江一侧不得修建高大建筑,这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也就从那时起,市民的呼声与政府的决策,已然达成了默契与共识,从而形成了城市布局的惯例,让市民随手推窗便能看山望水见蓝天,这不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态文明之境界吗?
二
水之丰,梦之圆。
延平是福建省知名的“水电之城”。由于受地壳构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丰沛降水量的影响,水系发育十分发达,大小河纵横交错。闽江流域年平均径流量高达621亿立方米,在如此一个天文数字面前,令国内外不少专家惊叹它的流量大于我国的黄河,超越美国田纳西河或欧洲莱茵河。延平境内的“一江三溪七十二支流”年径流量超过2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达112万千瓦时,均居全省首位。
因此,延平注定要成为全省最大的库区。1958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溪水电站破土动工,后因苏联撤走专家,电站工程被迫停建,库区迁建随即中止。修建建溪水电站这项工程虽昙花一现,可是延平人“水电之城”之梦从未殒落。1983年5月,沙溪口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库区建设各项工作随之展开,延平境内库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涉及西芹、来舟、王台和茫荡4个乡镇,新辟9个移民安置村。1989年,水口水电站在南平市区下游94公里处的闽清县东桥乡下濮村筑坝建设,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超52400多平方公里,占闽江干流流域总面积的86%,而延平境内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左右,且是唯一的城区淹迁库区,樟湖、太平、炉下、夏道、南山、西芹、茫荡、大横等乡镇以及水南、水东、四鹤、梅山、紫云、黄墩等街道办事处、28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须完全或部分动迁,移民人数多达6.2人,约占当时延平区人口总数45.6万的13.6%。
无论是水口水电站库区,还是沙溪口水电站库区,它们涉及到的流域面积、移民人口和淹没田地等,均位于全省前列。当水口水电站与沙溪口水电站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电力之时,延平对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水电站建设的贡献,也值得大写一笔。
延平人将水口水电站建成后产生的人工湖泊称作延平湖。自延平湖诞生之日起,它就顶戴着八闽“四大人工湖”之最的冠冕,展示出泱泱洋洋的胸怀。延平境内湖水面积93平方公里,水域全长67公里,库湾66个,河汊上百个,正常蓄水达23亿立方米,超过古田溪畔的翠屏湖、清流和永安之间的九龙湖以及泰宁金湖等三个湖的总库容。延平精心写好库区“水”文章,交通水运、库湾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便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2006年7月,延平湖被授予第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这成为闽北地区继武夷山之后,摘取的又一块“国家金牌”。从此延平湖与北面武夷山遥相呼应,构成大武夷旅游浑然一体的组成部分。
从奔腾不息的江流到烟波浩淼的延平湖,再从延平湖升级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延平区都及时地把握住历史给予的发展机遇。如今,拥有了这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名片,延平人大笔挥写山水文章,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四方宾朋,留连徜徉于水姿山色之中,欣然共赴闽江上游绿色生态区的圆梦之旅。
三
水之静,桥之雄。
离开城区,沿316国道驱车一个小时到达樟湖镇。樟湖镇码头旁有一座玲珑的小山,山不高而清幽,林不广而深翠。那片树林被当地人称为胡厝林,成了见证樟湖库区发展历史的“亲历者”。若以水线为准,一半树林沉入水线下的湖底,那一根根静默而又悲壮的枯木,仿佛无声地诉说沧海桑田、山川换形的命运遭际,另一半则立身于水线之上的山坡,依然支撑起一片绿色世界。生与死、存与亡、荣与毁,只在库区蓄满水位的一刹那,便决定了各自命运的截然不同。
千秋阁矗立在小山之巅,掩映于胡厝林翠色之中,成了人们看山观水的制高点。我站在阁楼之上,远望江天,四周山水和集镇全景尽收眼底。最为惹眼便是那座雄跨静水之上、连接南北两岸的樟湖库区大桥,似长虹卧波,又像巨龙腾飞,蔚为壮观。这座竣工于2015年7月的大桥,长804米、宽12米、11跨、双向二车道,共投资1.26亿元,大桥贯通后,实现了闽江南北两岸的顺利连接,极大地改善地南岸樟湖集镇六街与北岸溪口、香山和武步三村,以及延平区偏远乡镇洋后、巨口、赤门的交通条件,为5万以上的人口提供了出行方便,不再苦于江河阻隔,绝决舟楫渡水安全之患。而且,巨口——樟湖公路通过此桥到达南岸后可接福银高速公路,到达北岸可上京福高速公路,可以将樟湖库区和边远山乡出产的河鲜、马蹄笋、稻米等农副产品及时外运到省内外各大城市。
波光微漾,静水无声。我在翻看新修订于2010年的《南剑龙溪廖氏添保公族谱》,见谱中赫然记下一笔,表达了村人急盼早日建桥的心情,“但愿樟湖库区大桥早日建成”,希望廖氏族人居住的溪口村,建设“人行其便,物畅其流,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宜居村落。”一位樟湖籍区人大代表走在樟湖库区大桥上也发出这样的赞叹:“十几年来经常望江兴叹,若有一座桥多好呀!现在梦想变成真了,大桥蔚为壮观,深感震撼!”
桥,飞架南北,纵贯西东。
桥,拉近你我,便捷他人。
一座桥象征着跨越,代表了改变,也代表了跃升,跨越的是历史,改变的是传统,跃升的是品质。樟湖库区大桥建设的效益,不仅表现在空间距离的缩短,而且还彰显出政府与百姓之间心灵距离的拉近。在延平区开设的官方微信公共平台上,我看到了一则题为“一桥架起幸福路”的短文,引起微信群友广泛的关注,我从心底升起一个执著的念头:库区百姓跨越的是小康幸福之路,迎来的是崭新而又灵动的生活方式。
四
水之柔,村之新。
我们提议到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村采风,得到了延平区移民开发局局长胡裕光热情回应。他开列了一串村庄名单:樟湖镇香山村,太平镇南溪村、葫芦山村,夏道的洋坑村和王台镇的际洲村。我们决定到被评为2015年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延平区三星级美丽乡村以及“2016福建最美乡村”网络评选得票居前的香山村去走走看看。
青山含黛,春江泛潮。船儿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驶过,听着船舷两侧激起了潺潺水声,不禁让我心潮澎湃,望着两岸的竹林绿波似地涌动,又让我们似乎感觉到连四周空气都是绿色的。
半个小时的水路行程,轮船将我们送往香山村码头。香山村是省会福州沿水路进入闽北的第一村,依山面湖,湖光山色,风景优美。香山村坚持规划先行、先清后整、先洁后美的工作思路。通过村民自筹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移民、财政、住建等部门项目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村庄道路扩建、基础配套项目、库区移民文化俱乐部、绿化美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对村民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如屋面“平改坡”、外墙修缮和窗台线以下外墙贴砖,让村民真正享受到库区政策带来的实惠。
香山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秀带领我们沿村庄水泥道走了一圈,但见黛瓦粉墙,街道井然,花园绿地,杜鹃花开,从村民悠然自得的神情,让人看到库区建设带给他们的一份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该村濒水岸的农民公园里,我们赫然见到三方石刻,其一相传为南宋大儒朱熹的手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另两方则是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右参政蔡潮的书法作品。这三方石刻静默无言却不失自信地向外人展示村庄的文化底蕴,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当地村民一份文化寻根的心灵。在采风中,陈长秀还让我们看了香山村宣传彩页上的“赞语”:
延城东南,有村香山。背倚九龙,坐拥闽江。左连三都,右带武步。控水陆枢纽,当北闽要冲……因得地势之利,兼纳人文昌盛,扬名遐迩;后逢坝成之遇,收蓄水电丰沛,再造乡邦。宜居之地,纳福之所;街衢井然,华屋生辉。茂林修竹,绿红相间。巍巍村牌,高插云汉;煌煌公园,低回徜徉。美哉,山水香山;远眺狮山苍翠,近观平湖浩淼;妙哉,和谐香山;期冀富裕新路,祈盼福泽吾乡。
在延平,每一个库区移民村总是与水紧密相联,临江而建,近水而居,因水而美。因为库区,让村庄拥有了从旧村迁居到新村的履历,因为发展,让村庄实现了破茧成蝶般美丽的嬗变。我想在起起落落的岁月进程中,就像那村前曾经奔腾的江流变成今日平静的湖水,也许会淹没人们许多记忆的瞬间,但始终隐没不了库区建设发展带来的一份真实的拥有。
五
水之清,人之灵。
延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我乘船看到许多库湾水绕山环的,那湖水淹没下大多是过去的良田,可如今却成了鱼虾鳖鼋居住的水中宫殿、自由游弋的运动场、嬉戏玩耍的娱乐园,颇让人唏嘘不已。
水口电站蓄水发电后,安置之后的库区移民人均仅有几分田地,如何为库区移民谋好出路,带出产业发展惠及当地百姓,这始终是萦绕有关部门领导的问题。库区形成初期,当地政府倡导“淹一亩田地,补种一亩果竹”,鼓励库区移民因地制宜,在山坡、河滩、房前屋后都种上绿竹,作为发展库区后靠生产的一种模式,如今樟湖镇以盛产马蹄笋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竹乡。
在失地之后,许多库区移民外出闯市场,通过“亲帮亲”“户带户”,在外地创出一片新天地,已形成了樟湖的“龙宫”旅游娱乐业、夏道的“保温”产业。樟湖镇移民进城拓荒开发“龙阁迷宫”,当地人称作“做龙”。“谁也没想到,当年从闽北山区‘舞’向全国各大城市的‘龙’会越舞越大。”南平市游乐行业协会会长陈明源如是说。二十世纪80年代末,夏道镇移民瞄准市场需求成立了保温安装总公司,组织移民到全国各大城市施工安装各种保温、保冷、防腐、筑炉、暖通、工艺管道、化工建设、水电等工程,吸纳并转移5000多名劳动力,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国防、冶金、电力、石油、轻工、民用等各行业,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涌现出许多资产超百万、千万,甚至过亿元的“保温头”。
但是,更多留守家乡的移民把目光转向宽阔的湖面,“以湖为田,以舟为业”,开始失地后的第二次创业。他们抛弃原先使惯了的锄柄,操舵把桨,或从事水上运输,或转场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库湾、河汊静水进行耕湖牧渔。近年来,因为库区水面渔业承载量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控制养殖规模成了大势所趋,许多移民减少了库湾自然水域中投放鱼排网箱量,不投饵料饲养鲢鱼,不造成投料污染,还江水湖湾清澈。延平区因势利导发展花卉产业,在樟湖镇、炉下镇以及西芹镇成立百合花示范基地,从湖面转向岸上,从养殖产业转型花卉产业,掀起了库区移民“第三次创业”的浪潮。
延平区深化帮扶对策,促进库区民生改善,积极争取省上移民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全面实施后期扶持项目、移民脱贫解困工程和移民致富增收工程。仅2015年,延平库区后期扶持资金计划项目共110个,其中生产开发项目10个,环境整治项目56个,分户实施项目44个,总投资6005多万元。这是一种“反哺”行为,是惠民政策的实施,是城市对乡村的情牵,也是城市对乡村的热望。
采风结束后,我翻看清代王介眉《闽江考》一书,延平到水口之间布列着三十六滩,险滩、礁丛、奇岩、怪石,形成“洵与巴陵三峡相埒”。如今,多少奇险的风景,多少宁静的田园,多少美妙的故事传说,都静静地淹没于延平湖水之下,成为已逝去江河历史的记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筑坝成湖带来的清粼粼之水,泛起春潮,闪烁灵动,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发挥移民的聪明才智,就能让盈盈湖水演化成库区发展的奇迹。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延平;图片来源于东南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