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2 20: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天下粮仓在建阳

 

蔡天初

 

 

我多次到过建阳,每次都匆匆而过,脑子里留下这个有着1810年历史的古邑信息:朱熹故里、南闽阙里、“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游酢诞生地在麻沙长坪、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是童游人、七贤中的蔡元定故乡,被誉为“理学之乡、建盏之乡、建本之乡、图书之府、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不曾想到,建阳美誉“林海竹乡”,也不曾想到,建阳还被称为“嘉禾之乡”和“闽地米粮川”。

今秋走进建阳,我惊诧于建阳种植水稻的高产。在这里,不论是沿溪而走,还是顺山而行,极目远眺,都能让人领略到黄澄澄的稻田风景和风情,都让我凝视许久。

这一次,我耳闻目睹坐落武夷山下的建阳,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高产稳产粮仓,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全面“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联系点”荣誉称号。在每个时期都有无数的大潭粮食故事上演,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建阳位于闽北中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大自然赋于优越的发展经济的条件,被称为“插根杆子能发芽”“跌倒拾稻”的地方。

在区农业局农技站,张仁站长给我打开地图介绍区情,提供精准资料。看得出,“建阳境内溪流纵横密布,以崇阳溪、南浦溪、麻阳溪为三大水系所挟,是地球同一纬度一块难得的绿洲,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长,土层深厚、肥沃,是种植水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创新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年均交售商品粮一亿多公斤,率居全省前列。2014年,粮食生产面积53.4万亩,总产量达22万多吨。

建阳自古就是米粮川。资料说是,建阳一直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且有过几个称谓,因山川地势或地域变更得名居多。除此之外,最为惬意的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发现“一本十五穗”的稻穗,农民称其为“佳禾稻”,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达26年之久。又据明嘉靖《建阳县志》记载,此嘉禾是产于建阳唐石里,由此始,建阳享有“嘉禾之乡”“闽地米粮川”和“金太仓”的称谓。可以看出,这也是人们对建阳这个稻米之乡的嘉许和期望。

唐石里今称“黄坑镇”,在历史的演进中,后因贤者吟得“叶黄满坑金”诗句而得名。黄坑镇地处建阳区西北部,西与邵武市相连,东与武夷山市交界。如今,辖12个村委会、一个镇办林场。民国29年(1940年)设乡,1958年改为黄坑人民公社,1992年撤乡建镇。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1937年中共邵光县委在黄坑成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理学家朱熹墓坐落在境内。我进而了解,黄坑还是个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红茶、绿茶、乌龙茶三大类品种齐全,其中,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之一,其发源地和主产区位于重峦叠嶂的黄坑山脉之中。1983年,国家主席李先念曾赞叹:“这是一块好地方。”然而,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了解到,早在唐代就有先民种植多达数十种颗颗饱满的优良稻品种,出现“一本十五穗”例证。

建阳冠名“嘉禾之乡”还真是贴切。自古水稻就出现“一年两熟”的双季稻,春种夏熟曰早稻,夏种秋收曰晚稻。据明嘉靖《建阳县志》有关稻谷记载,水稻品种早期有占城稻、天降早,后有小早稻、大早稻、大冬稻等。另外,水稻还有粳米稻、糯米稻与高杆稻、矮杆稻之分,这些统称“嘉禾水稻”。

《建阳县志》还记载,宋时起种植占城稻,米的颜色有白、斑、红三种。占城又名“占婆”,在越南中南部。占城稻于北宋初年首先传入福建地区,水稻品种高产、早熟、耐旱,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据说,宋代建阳人江翱曾出任河南汝州鲁山县令,当地百姓多种麦、豆、玉米等,种水稻因干旱而绝收。江翱便派人回家乡建阳贩运占城稻良种到鲁山种植,第一年就喜获丰收,此后,建阳良种在鲁山推广,“民赖以足食云”,成为流传史册的佳话。

建阳历史上就重视良种繁育,提出“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以国家供应”的种子工作方针,建立种子田,实行片选、穗选、粒选,提高种子质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不同的耕作制度,确定引种、试种、繁育和推广。连作早稻选择早熟、耐肥、不易倒伏、产量高的品种,连作晚稻选择立冬前成熟、抗病虫、穗大粒多、产量高的品种,做好早晚稻品种搭配、繁育、推广工作。

由此可见,建阳自古就是生产优质水稻的农业大县。新中国成立后,建阳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虽成倍增长,但也有过曲折,“水稻密植”和“移苗并丘”试验和水稻品种的单一性,水稻生产仍处在低水平上徘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加上推广科学种田,大面积改单季稻为双季稻,1983年粮食产量达二十多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双季稻亩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1987年建阳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和商品率居全省前列;早在1990年,在麻沙江坊进行亩产创“三纲”高产试验,全年亩产达1302公斤,为水稻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怪不得,我从城关驱车出发,沿着水杉线到后山村,一路过来,沿途两旁,只见层叠的梯田在山岭间连绵,在沟坎中延伸,可谓田在山中、群山环抱、绿树相衬,有的是典型的“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有的只能种几行禾的都种上水稻,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今,建阳已经成为服从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抓得住、调得动的“天下粮仓”。建阳农业局的同志告诉我,今年整体农业发展用四个字来讲,就是“稳中有升”,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4万亩,同时跳出传统农业耕作模式,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建阳水稻种植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推广“五新”高产创建

 

建阳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高产创建不仅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更需要技术的集中投入。

高产创建是2008年国家农业部开展的一个项目。作为福建省唯一的水稻“五新”集成示范推广试点县区,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集约资源、集成技术、集中力量,分别在莒口东、麻沙北、潭城南建设烟后稻、中稻、早稻三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五新”科技上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采风首站到莒口东高产创建区。这里,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由后山、马伏、石奄和莒口村四个晚稻示范区组成,面积有11260亩,并建立一个千亩示范片、三个百亩示范方。这儿果真和别处不同,只见,后山村示范片田头上竖立块硕大的责任标识牌,编号:闽(水稻)905—7,写着目标产量500公斤/亩、种植品种、关键技术、指导专家、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和工作责任人等内容,便于农民观摩学习。

标识牌侧面写着“农业热线电话:12316”十分显目。张仁站长向我解释,这是建阳“农业110”,是农民有关农业生产问题排扰解愁的热线,24小时开通。张仁说:“示范片有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推广网络健全,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12316农业服务热线、区农业信息网等为农户提供各项服务。”后来我又得知,农业局内还设置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负责人陈绅荣告诉我:“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几次下乡访谈和检查,为农民减负、办实事。”

建阳采取许多措施,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务,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示范区按照统一育秧、施肥配方、技术指导培训、病虫专业化防治、机械操作的“五统一”,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整合种子、农技、植保、土肥等技术力量十分到位。2015年,在建阳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粮食产能区22片,面积1.8万亩以上,亩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公斤以上,推进水稻机插秧,在千亩以上产能区配套建设六个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集成组装配套技术,重点抓好良种推广、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等水稻“五新”技术。同时,对每个行政村耕地土壤养分数据、相应地块作物施肥建议汇篇成《建阳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印刷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确保其在产能区覆盖率达100%。

当然,农业局、乡镇农技站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组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做到了“万亩有技术专家、千亩有技术标兵、百亩有技术骨干”的科技服务体系。对核心区内,“一增四改”“深耕深松”等关键技术普及率以及良种覆盖率、机械化水平又都将达到100%,引起了农民的关注和瞩目。

据介绍,前段时间,童游南林村种粮大户翁富友的240亩早稻田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伴随降雨不断迁入,急等喷药防治。他急忙到建阳农业局植保站要了一台单架式喷雾机,植保站还为他配好价值千元的新农药,供其机防使用。在建阳,像翁富友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全区3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有上千户。他们不断带头试用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主人介绍,在示范区的秧地里,过去一群人拔秧、洗秧、捆秧、挑秧的场面不见了,如今农民从秧盘里像卷毛毯一样轻松地将秧苗成捆卷起开始,由水稻机械完成。确实,机插与人工插秧相比有很大好处,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便于管理。主人向我算一笔账:比如,莒口镇马伏村种粮大户吴世文2014年种田四百多亩,全用机插,人工每亩插秧要两百多元,而机插只要五十元,又节省时间,吴世文仅机插一项净赚了近万元。

采访中,话题离不开建阳区农丰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陈金城,用无人机、加农炮等新型植保机械作业,为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受到人们的称赞。我看到,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至今已是第二代了,与第一代无人机相比,从外形看它更不像是“飞机”,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个遥控飞行器。它有四个旋翼,机架中间吊挂着一个容器,四个脚上有四个喷雾器,使用蓄电池驱动,操控器像游戏机一样小巧,简单易学、方便普及。它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到十亩左右,非常适合在道路不便、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的山区垄田、茶山、果园等地方进行病虫害防治,与传统的肩背人扛的植保方式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植保人员的劳动强度,经济而且环保。今年,他们增加投入,引进了第二代植保无人机配合加农炮进行作业,改善了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他们还在农业局的农田植保招投标中标,签约了植保作业面的项目,使新型农业植保机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建阳种田新鲜事不少,种田还可上保险。家住水吉郑墩的邓胜银种田16亩,效益不错。第二年,种植水稻217亩,其中早稻131亩,只花不到500块钱就全上了保险,心里就有底了。主人给我算一笔账:建阳全区有约30万亩水稻上了保险。实施水稻风险,增加了病虫害保险责任,理赔起点降低到损失达五成时,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由60%提高到70%,市区两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10%,农户承担20%。每亩保险金额300元,保险费12元,政府补贴9.6元,农户只需自交2.4元。

几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建阳制定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早安排、早部署,依靠科技推动粮食稳产增产。着力落实国家和省里下达的水稻新组合展示示范任务,充分展示水稻“五新”集成技术,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在政策拉动、项目带动下,建阳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增收。

2015年,为落实粮食产能项目实施,农业局开展了五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粮食产能区示范,二是全面实施工厂化机插育秧,三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技术,四是提升主体经营能力,五是建全干部、科技人员工作责任制。力争又一个丰收年。

 

家庭农场初具规模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度出现了“职业农民”的字眼,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家庭农场”“资本下乡”成了新的关键词。建阳市政府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推进土地流转,把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

土地流转加速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机站驻漳墩赖屯村干部吴隆灿,从政和县罗家地山村走出的第一位从事农业的大学生,对农村、对农民十分熟悉,又有着深厚感情。他向我介绍,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适合建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说,2009年以来,潭城街道回瑶村种粮大户曾雄香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承包的土地由最初的百亩发展到千亩,连片种植,经济效益就出来了。不仅如此,连续几年,曾雄香和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试验新品种,并推广优良品种,收入也节节高升,再生稻常规种“佳辐占”可作粮食储备种子使用,每斤收购近两元;机收再生稻“甬优2640”米质较优,每斤收购1.5元以上。县粮食收购站储备库还有粮补。

据介绍,曾雄香现是建阳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省十大种粮大户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曾雄香抓住机遇,联合亲友,在建阳第一个注册了家庭农场,并建成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秧工厂。育秧工厂这个项目是福建省水稻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项目,全省只有15个,在闽北是首家。

曾雄香联合兄弟子侄成立家庭农场后,承包了1030亩土地,连片种植水稻,年产55万公斤粮食,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种粮大户之一。近年他购置了一百多台农机,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一亩地的利润从三百多元提高到六百多元。一年赚了六十万元”。2014年,他的农场里新增了四台烘干机,又建成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全部实施电脑自动控制,能科学调节机插秧苗的生长温度,缩短秧苗的生长周期,提高存活率和质量,促进水稻高产,同时还可提高秧苗抗病能力,提高成苗率,具有省工省本增效的优点,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在利民合作社的农机库,你还可看到旋耕机、起垄机、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一应俱全,机械总量达158台。理事长曾雄香说,这些农机,有的是国家补贴、自费购的,有的是农业主管部门赠送的,还有的是农机厂家试验用的。这些农机具的装备,给合作社带来如虎添翼的效果,耕种效率几何式倍增,生产效益随之大幅提高。

与曾雄香家庭农场不同类型的魏元兴家庭农场,位于风景秀美的建阳考亭村。四百多亩的开心家庭农场里,蔬菜认种园、瓜果采摘园、体验观光园等集农业科研、农耕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项目已初具规模。

眼前,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农业为主业,经营的核心是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从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看,家庭农场的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构成部分,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如下有利条件: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合作、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空间。家庭农场还有赖于各种农业合作社,要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那天下午,我采访的第二站来到众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工厂车间,有六台烤谷干机在轰鸣,一车车装满刚收割下来的谷子进进出出。社长陈金城告诉我,今年机耕一万三千多亩、机插七千多亩、机收八千亩、防治两万亩。近年,他又购进三部运粮车,可烤干两千多吨稻谷。同时,他又是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家里拥有几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加农炮和两台无人直升飞机。据他反映,近年购的无人直升飞机最受农民欢迎,稻叶被机翼风吹动,两面都可打喷上药,防治巧,作用大,效果好。

想不到,采访中与驻村干部吴隆灿谈论最多的是,家庭农场未来模式:“让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让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成为热点。”社会资本的流入,还意味着给农村注入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把工业理念嫁接到传统农业中,实行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有机联结,使农业生产能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公司+农场”“市场+合作社+农场”将是农业生产经营新的主要组织形式。兼容并包一二三产业的休闲式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科研农业、环保农业等,是新型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质。

“天下粮仓”泰山重,稻菽盈盈国运兴,建阳任重道远!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阳》;图片来源于“建阳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