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7 18: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章汉



 

陈章汉

 

 

莆阳大地,做得最玄妙而漂亮的,是水的文章。原是蒲草丛生之地,一俟浮出水面,便褪去了“三点水”。有道是:水惟善下方成海。这三点水到了涵江境内,则化作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条“水袖”,汇入兴化湾。“潮平两岸阔,海近千帆悬”,在这里感受得最为真切。

都说萩芦溪一袖,改作锦江似更准确。锦江是在福清与莆田交界处,汇拢萩芦溪、蒜溪二水,经江口入海。江口俗称港口,唐代称迎仙市,宋代称通应港。古驿道穿境而过,故又称迎仙驿,建有迎仙寨和迎仙桥。明初迎仙寨移建江口鼓楼山,即今锦江中学校址。大寨扼龙津渡口,依山临水而建,为明代海防要塞。“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百年前一长髯老者闻见“锦江”二字,不由得春情荡漾,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信笔便题了“锦江春色”四字。这吉语被搬上江口罗星顶一尊巨石,并署上时任国府主席林森的名字,其文化标高至此便与清代“莆田二十四景”连在一起了。

见过“与石同朽”的摩刻,言下之意即:石不朽,字也不朽。却说这罗星顶,就在江口老镇街区的最高处。《锦中赋》有云:“马江之畔,有罗星山。锦江之畔,有罗星顶;罗星山一塔巍然,称中国塔;罗星顶一黉俨然,曰锦江中学。”这“锦江春色”的石刻,恰就坐落于锦江中学校园内。卓尔罗山第一,豁然弟子三千。好个文献名邦市一级的经典景致,泊在一个中学的校园内,堪称天演地择,无独而有偶。

罗山位于锦江南岸的面海一侧,系先民生活遗址,先后出土过陶片、石斧、石簇等。宋时建有“迎仙寨”,明时在抵御倭患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古为边防要塞,后成弘学杏坛,正合文修而武偃,吾莆之今古奇观也。锦江中学前身的前身,有明代的文昌书院,清季的锦江书院等等,风铃木铎,都作金声。“锦江活水堪研墨,罗岭朝阳好曝书。”难怪莆田最后一名进士张琴,在草创莆田一中的历史性盛举之余,还乐而为锦中早期的“私立莆田锦江初级中学”题写校牌。两年之后,著名科学家林兰英之父林剑华,也为中西合璧的大礼堂命笔题匾:“吧城堂”。《锦中赋》里所谓的“抚剑听琴”,那“剑”字即指林剑华,“琴”字则指张琴。

锦江,是入莆第一镇江口的雅称。陆地面积79平方公里,生活着不过7万多人,更多的人口则随着江海吞吐,像螃蟹勾脚般一个接一个地,外流到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谋生去了,因此而成为闽中著名的侨乡之一。笔者当年曾在江口老家体验过知青生活,20年前又杀回马枪采写过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春秋代序》(出书时易名《江口风流》),了解这一带乡亲既勇于“赤足上路”、“白手起家”,又懂得“饮水思源”、“去国怀乡”。若要问是不是嫌弃家乡才离乡背井,他们谁都不会同意。谈及“锦江春色”,他们会像老奶奶枕头柜里的细软一样,一一掏出来抖开来让你眼馋。说“锦江春色”是莆田古代二十四景致之一,至少有十个景观齐斩斩作证——

其一“江桥夜月”:萩芦溪入海处,接连三桥,夜间桥灯与月光相映,静谧迷人。其二“古寨夕阳”:罗星顶,迎仙寨,夕阳照临,通红一片,让人作古今玄想。其三“雨堤烟树”:微雨中佇于港边,望江下海堤迤逦东去,树影如烟,不尽遥思成缕。其四“瓜圃笙歌”:前面村园林成片,六月天,瓜棚下,清风习习,莆仙十音八乐,不绝于耳。其五“渔舟撒网”:清明渔汛,正是盛产马鲛、力鱼季节,全湾遍布绫网,争个好收成。其六“青山倒影”:晴日风静浪平,舟行兴化湾,回眸侨乡,青山倒影水面,如在画中。其七“春郊麦浪”:“九里洋”逢春,绿油油一片,春风一吹,麦浪滚滚。其八“远浦归船”:忙碌一天的船儿,满载暮归,岸边的炊烟,正是家在招手。其九“隔岸吹笙”:锦江上游的萩芦溪、蒜溪二水,分别源自福清、莆田,山水会知音,隔岸更倾心。其十“海市蜃楼”:后郭小学隔海对面处,史上曾幻映过三座远山和一群集市,次日下午竟又依原样重现,虽历时短暂,却深藏天机……

江口境内的人文景观,可堪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媲美。至少有两个文化系列,说出来很值得“友邦惊诧”:其一是水利文化,其二是驿道文化。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所以盛赞“上善若水”。但这不等于人类可以不善待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谁都晓得。如何亲水、理水,化害为利,泽及生民,正是“水利”二字的学问。比莆田木兰陂早106年(宋太平兴国二年),江口人就在萩芦溪中游兴建了长342米的“南安陂”,其陂坝比木兰陂还长123米。古老的南安陂,没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们死生相赴的悲壮故事,它只是默默藏在深闺人未识,守住那份从容而端凝的风仪。那附近还深藏着一处秘而不宣的温泉,让那些个知情者不时地结伴摸将进去,来个“一丝不挂,两眼生风,三围勿论,四肢放松,五体通泰,六神和衷……”从而“一泡走红”。

人与水与土倘合不来,说成是“水土不服”。可知这个“服”字大有文章。土不服,就会有崩且溃;水不服,就会有洪和涝。人是自然之子,没资格也无本钱,去硬碰硬。但人是有灵性和修持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态度上先就亲和几分。进一步,就思忖着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物降一物了。蒜溪上游的“东方红水库”,就是这么执意要来到这个世上的。其难能可贵在于,那可是1966年文化遭遇革命伊始的产物,其中有好些“走资派”是在这儿“带罪立功”,体验到一份意外的成就感竟能战胜皮肉之苦的冷幽默。让水驯服,泽被农桑,人的聪明与狡黠都从这里开始,因此有“水平”一说?

与锦江“水汪汪”相映成趣的,是“古道弯弯”。福泉古驿道从福莆岭开始穿境而过,上千年的文化碎片撒得一路都是。福莆岭上上下下不过四五公里间,重要的人文节点就有:明代状元周如磐书额的蒜岭古驿道边的“武当别院”;宋代进士蔡襄发动沿福泉驿道种植留下的行道树“蔡公夹道松”;纪念闽王赐名翁承赞故里新厝岭边文秀里的“光贤亭”;闽国辅相翁承赞曾奏请朝廷救助孤寡贫病的“恤民碑”;朱熹曾结庐讲学的“草堂山”遗址及“紫阳朱先生书院”碑刻;林龙江“三一教”遗址并莆田最后一名进士张琴所题“宗善堂”;江口迎仙驿附近的福莆仙东岳观,中有纪念戚军部将曹将军的神龛;邻村“小南洋”大片百年洋楼与红砖建筑群至今犹存;村中心一棵千年风景树,树兜的虬根上可同时坐上二三十人乘凉聊天;村前的蒜溪里琴键般的“丁步桥”还在……

江口镇的大岭村,是福泉古驿道翻越福莆岭进入莆田地界的第一村,如今也是动车驶出山洞进入莆田地界的第一站。大岭宫至今悬有二匾:“天之枢纽”、“地之经纬”,可见此间自古即为幅射力很强的战略要地。现在,该说说江口的“福莆仙东岳观”。这座道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旧福厦路穿镇而过的锦江路旁。肇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42年),明末曾毁于倭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再行大修。观内可见到大作家郭风先祖郭尚先大理寺卿的题联:“风雨八紘来日观,壶华双笏觐天齐”,以及清代莆籍御史江春霖题写的“累世蒙府”匾,民国元老林森题写的“五岳独尊”匾等。1984年,福莆仙侨眷和台湾同胞、江口民众集资,重修主殿、报功祠、中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及两庑六司殿,新建混元宝殿、山门、东西辕门、中军府、十王殿、妈祖殿、文昌书院、三忠祠及戏台等。但让人心灵震荡的是,前殿外左侧早早建有一祠,供奉一尊黑脸塑像。相传戚继光部将曹大金在驰援莆田战役途中,驻扎在当年尚不成规模的东岳观内,因一路奔劳,前伤复发而不治捐躯。吾莆民风淳朴,懂得感恩,当地民众在观左建祠设龛,以表缅怀之情,至今香火犹旺。

有感于戚将的生死相赴和乡民的蒙恩知报,笔者二十几年前欣然应约为该观题写山门上的“东岳观”三字,并内侧的两副石刻楹联。最近受邀回梓,协办锦江中学校史展、涵江华侨纪念馆并采写《锦江赋》,才发现东岳观在一如既往地热衷于襄教办学的同时,把区镇华侨纪念场馆和信俗活动的妈祖殿也一并引进观内。意外的是在观里还找到锦江中学前身“文昌阁”、“锦江书院”的建筑及碑文资料;在老人会前,竟又见到戚继光将军的石雕全身像。在乡民和华侨的印象中,这东岳观就是福莆仙交界一带多元文化的集散地,文昌武备的摇篮地。难怪1995年,东岳观被国务院宗教局收入中国宗教文化大观,1997年又被中国文物协会选定为全国300个著名旅游景区之一,是重要的省级涉台文物。据领衔东岳观董事会和管委会的蔡金水先生介绍,莆田江口东岳观因信仰波及福清、莆田、仙游,所以称为“福莆仙东岳观”,是福莆仙一带136座宫观的总庙,远近闻名,信众多达二十几万人。东岳信仰在台湾非常普遍,台湾民众心目中敬仰的东岳大帝神祗也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目前东岳观正着手进行30年来的首次维修,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争取早日重焕光彩。

由此可以看出,“锦江春色”的延伸,全赖天时、地利、人和,加上神助!下一步春色的延伸,将在以福莆岭为中心的古驿道沿线。近年来,福建省耕读书院先后多次组织省市文史、文物、古建、易经等各界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对这一带山水、人文资源进行调研考察,结合莆田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挖掘弘扬当地文化的创意思路。在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结合部,将着力助推三个主要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其一是古驿道的重修,其二是名贤文化的弘扬,其三是妈祖文化园的开辟。

福泉古驿道必经的福莆岭,是福清和莆田两市的分水岭。在分水岭有一座土地庙在的一派平台上,南可鸟瞰兴化湾,福清新厝镇和江阴岛尽收眼底,与海岸的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北可俯察入莆田东陲蒜溪境环山盆地,与东大村也不过两公里;福莆岭东高西低,自石马山经草堂山延至江兜桥尾接地,如一列屏风,在福莆边界与兴化湾岸线次第展开,岭南有国道福厦线和高速公路与之平行。福泉古驿道自福州省城南下,经新厝镇境内“武当别院”,至“光贤亭”北踅翻越福莆分水岭,经入莆第一村东大村,进入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地界,南出五公里至江口古镇,有“迎仙驿馆”、“迎仙寨”遗址。莆田史上2300多名进士,大都从这条驿道上翻山越岭,进京赶考,或回梓省亲;戚家军也曾从这条驿道驰援莆田抗倭,东岳观里留下人民纪念殉难戚将的神龛与塑像;在驿道边的岱麓山庄后墙上,曾留下闽中游击队过境时留下的标语墨迹:“团结起来,为建立苏维埃人民政权而奋斗”……

“小扁担,三尺三;一头挑海,一头挑山。”这民谣式的诗句,二十几年前已见诸《人民日报(海外版)》。那篇《驿道沧桑》当年还经海外侨领洪先生之手,装框后倒寄回来给同乡作者。但作者和读者当年都始料未及的是,一种乡愁的触动,让回眸故园的赤子们重获灵感,竟然做起了在福莆岭率先发起重建古驿道的梦。并且知行统一,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走进涵江”采风行的最后一天,在福莆岭上往莆田方向铺下了头三片石头。莆田市老市长吴建华、福建省作协原主席陈章武、莆田市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郑舜英、江口镇党委书记姚景耀、福建飞天集团董事长李鹏飞,及大岭村的乡老和邻县光贤亭的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别开生面的动工仪式。此后不久,莆田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祁永信,莆田市分管副市长张丽冰,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江口镇镇长苏玉庆等,结伴而至施工一线视察,给东大村康宗龙书记及当地一批热心发起古驿道重修的干部群众以很大的鼓舞。“文化传承,共同见证”,动工那天的大海报,至今还“站”在福莆岭土地庙前。东风起蛰,春秋代序。古驿道文化重振的历史将记住启动仪式这一天:2014年8月29日。那三片起步的石头,还是赤港华侨农场吴建华书记荣调前夕,特地从山外运进来增援的呢。

不由得记起杜甫那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感觉好像就是为这一带写的。联想到辅佐唐代闽王王审知的翁承赞,就是福莆岭南麓漆林村人。他的那两则读书名句:“过客不需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和“人家何须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其中一句十几年前已被笔者引至鼓山新十八景区,制作成摩崖题刻,与《鼓山赋》为邻;另一句就近引到古驿道边上来,找一块贞石好生刻上如何?

驿道是旧时的官道和邮道,也是古代举贤济世的学道。按耕读书院专家们的初步创意,在古驿恢复石磴道的同时,沿线散建几座亭子,分别以曾在这里出入过的进士的字号命名,诸如唐五代翁承赞,宋朱熹、蔡襄,清陈善、张琴等等。那天凭“七只腿”亲往福莆岭见证动工并发表现场演说的游记作家、散文家章武,动议说如果系列名贤亭建设有望,建议加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人家曾徒步从仙游九鲤湖出发,经福莆岭翻山而往福清石竹山,很值得纪念。九鲤湖、石竹山——“两个梦乡之旅”?不期然又触摸到一个以古驿道为轴心,集结文创项目,进而创建兴化湾福莆岭文化旅游区的新课题。闻者梦意又起,各各寻思开去,并相约暂且保密,不亦乐乎。

提升锦江流域的文化品位,彰显其历史魅力,让山青、水秀加上人文气息,将使海内乡亲的怀旧与乡愁情感有所寄托,民俗文化情结与乡关观念得以释放,在这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向心力。正值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倘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以福莆岭古驿道文化的重振为契机,带动起兴化湾腹地生态农业、休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让“锦江春色”更为立体,更加亮丽,而走向外部,与世人共享。

本文原载于《走进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