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从六个方面强调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再次重申了“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也是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福建为例,五年来,通过改善民生、创新管理,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328.9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2.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提高到240元。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0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开工建设65.6万套,建成31.6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坚持民主、法治作为首要原则。民主和法治,是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推进社会建设科学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没有民主,就可能产生集权;没有法治,则可能导致混乱。不坚持民主和法治,社会的治理与变革就无法有效地规范地进行,就无法积极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报告还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总之,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才能为加强社会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