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倒逼与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国内外反应强烈,盛赞它是“中国几十年来最大胆的改革”,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产生积极影响,其历史意义,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
关于此次深化改革的动因,习近平同志在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倒逼”,是一种被动行为,即“迫使”的意思。笔者学习文件时,一开始对这段话不太理解———难道改革是被逼出来的?随后看到全会通过的改革事项,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允许夫妻一方独生子女可生第二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等,终于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无论哪一项,的确都是由于问题的倒逼而产生。
人类历史一再昭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从而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回避,掩盖,还是正确地加以解决,将决定社会的走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对社会充分负责任的政治组织,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当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广大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与剥削,人间悲剧的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当局却极力掩盖矛盾,回避问题,镇压群众之时,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当十年动乱结束,贫穷、落后、封闭、守旧等问题,困扰着刚刚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人民大众,路在何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五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但是,旧矛盾解决的同时,新的矛盾产生。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人民的期望值与呼声与日俱增。如果因取得某些成就而盲目乐观,对群众的要求视而不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必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使原有的改革成果得而复失。这就是“问题倒逼”。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充分看到了“问题倒逼”的严峻形势,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积极采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可以相信,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告诉我们,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解决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停顿与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全党全国人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奋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地将改革进行下去。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日日新,新了还要更新。这话意在激励人要奋发图强,努力创新。毫无疑问,对待社会主义改革,也应持这种积极的态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使之不断地得到深化、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