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08: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田 朴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写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


十九世纪末的亚洲,日本对清国与朝鲜的一场侵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那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因此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是向日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以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之面临着被瓜分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中国窃取台湾等领土与巨额赔款的日本,则成了战争的暴发户,大大膨胀其侵略野心,加速向军国主义道路推进。


斗转星移,一百二十个春秋(整整两个甲子)过去了,今岁又到了甲午年。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日益抬头,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以安倍为首相的日本政府企图歪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复活军国主义,这让中国人民很自然地想起曾经发生过的甲午战争,并进行反思。


人们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输掉那场战争?


原因固然很多,诸如,装备不如人,军事预判能力差,战略方针不明确,指挥作战水平低,等等,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无能。当年的“大清”,是个日薄西山的封建专制国家,实行高压统治、闭关锁国政策,上至慈禧太后,下至各级官员,既昏庸又腐败,对先进科学知识的了解近乎于零;反观“小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以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承继日本藩阀的衣钵,积蓄力量企图向外侵略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一个新兴且带有侵略基因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一个古老而没落的封建主义国家的较量,后者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与近现代中国许多惨痛的经历一起,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民族能否复兴的关键。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背负历史的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其中有骄人的成就,也有惨痛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令世界刮目相看。正是总结了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个号召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奋勇前进。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一支强大而可靠的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事实也充分证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相反,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挑衅。然而,今天的中国,不是120年前的中国,甲午战争的悲剧一去不复返,谁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任意欺凌我们;今天的日本,也不是120年前的日本,别想再做侵略他人的军国主义美梦。


农历岁序又逢“甲午”,中国人民在反思12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时候,高瞻远瞩,心系世界和平,又决不向任何企图侵占我国神圣领土的恶势力让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笔者坚信,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必将建设好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