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汉语是个问题吗?
今年8月初,榕城某报有则新闻,题为《七月“流火”,榕售房环比暴涨超八成》。编辑显然是将七月“流火”理解为七月的天气像火一样,而福州商品房的销售情况比天气还要热,于是拟了这样的标题。查一下“流火”的出处,它来自《诗经·豳风·七月》。“火”是星座的名,“流”是移动。“七月流火”指的是农历七月,以“火”为名的星座渐渐偏西,天气转凉,因而“七月流火”的下一句是“九月授衣”——九月该给前方的亲人送寒衣了。由此可见,该报的那个标题明显用错了典故。
如果说,上述错误还只是用词不当的话,那么,文章语法修辞不通,逻辑混乱的现象就更值得关注了。种种情况表明,当今社会,人们掌握汉语的能力参差不齐,即便报刊上的文章,也时能找到毛病,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汉语的看法存在偏颇,认为中国人说汉语,用汉字写文章,天然容易,不成问题,因而不像对待学习英语或数理化那样关心。各级学校在汉语与英语的教学上,似乎也有所倾斜,即更关注英语。其实这些看法与做法都值得商榷。中国人生活在汉语社会,学习汉语比较方便,这是事实。但汉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不认真学是学不好的,何况写文章比生活中说话必须更加规范。那种随随便便的态度,让一些中国人在行文过程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并习以为常,使“不成问题”成了问题。至于中国人学外语,如英语,当然重要,因为学习外语有利于对外交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学习自己的母语重要。
汉语是汉族的母语,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互相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在中国,它还是学好政治、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的基础,如果不学好汉语,对问题的理解就比较困难,更不要说如何去加以表达和发挥了。学好汉语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据我所知,过去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汉语基本功非常扎实,即使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也不例外,如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数学家苏步青,他们写的文章或诗词就很耐看;科普作家高士其,他的小品生动活泼,也很受青少年的喜爱。老一辈的这个好传统本该得到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然而今天中国知识界汉语的总体水平并非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高,可能还有点下滑,原因就在于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下足功夫。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学习汉语,应该从各方面予以加强。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先后举办首届“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届“汉语听写大会”。这两次比赛对于学好汉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受到了观众的肯定与欢迎。但成语只是汉语的一种习用的定型词组(常含历史典故),听写只在于辨识汉字,二者都不牵涉到行文,加上所出的成语和词句比较生僻,不太常见,多数人不懂(据统计,赛场外答对的往往只有10%左右甚至更低),作用受到了限制。笔者建议,今后比赛可增加汉语语法修辞方面的内容,如出题让选手改错为正,剖析一些病句或逻辑混乱的段落,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毛泽东同志是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典范,他的著作,他的语言对当代汉语的发展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扩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形成了热潮。中央电视台最近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反映了世界汉语热的真实情况。外国人学习汉语尚且如此认真,中国人就更应该努力。今天,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正一心一意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正确使用汉语,可以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服务。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新时代学好汉语比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