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11: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葛瑞原

阅 读 经 典


在家庭、办公室,或是在车厢、酒店、公园、街道……在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一些人不停地抹动着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进行阅读。有人把这种短、平、快的阅读方式称为微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具有便捷、舒适、直观的特点,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支持,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书籍阅读较之,趣味性大大增加。可以说,如今阅读经典的人已经不多见。因此产生一个问题,即还要不要阅读经典?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所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一部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着厚重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中国名著堪称经典,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迄今,究竟有多少人读过这四大名著难以统计,但用“家喻户晓”形容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并不为过。当然,经典不只是文学名著,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也不只是古代名篇,也包括近现代著作。


有人认为,微阅读式的杂学旁收可以提升自学能力。笔者则以为,知识储备中如果没有经典作为基石,有的杂学旁收可能导致邪僻的思想言行。有知识不一定就有文化,而经典则是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导体,既可让经典垂宪万世,亦可教化世人。“忠恕”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被一万余字的《论语》所记录,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国人不但要诵读,还要践行其中的“君子人格”,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


经典作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弥新,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在《周易》里,我们可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诗经》里,我们可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在《离骚》里,我们知道了高洁的品行像香草幽兰;在唐诗宋词里,我们轻吟浅唱,满脑沁香。阅读经典,就是一个精神熏陶、品格提高、境界升华的过程。


现今社会,信息繁杂,微阅读风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浮躁与傲倨,甚至为焦虑所困扰。何以解惑?不妨多多阅读经典。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方兴未艾,尤其是阅读经典的呼声此起彼伏。今年1月下旬,由商务印书馆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智慧熊文化传媒等单位部分作家、学者发起的“重读经典·倡行价值阅读”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还推出经典名著系列丛书,这无疑会对阅读经典产生助推作用。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支持按下时代的快捷键,但并不反对微阅读,只是希望在微阅读风行的今天,切莫忘记阅读经典,在认真阅读经典中让自己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