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 15: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于波亚

凡事讲礼让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礼仪之邦。礼让,乃重要的行为规范。《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让,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东汉时流传过一个“瘦羊博士”的故事。说有一年年底,皇帝下诏赐给京城太学府博士一人一只活羊过年。当一大群羊赶进来时,众博士傻眼了:这些大小、肥瘦不一的羊该如何分是好?有人提议,把羊都杀了,肥瘦搭配,人手一份。有的说,这么做太麻烦,不如抓阄,全凭运气。有的觉得,抓阄不够风度,有辱斯文。众人七嘴八舌,也没找到好法子。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甄宇站出来说:?“还是每人牵一只吧,我先来。”说完,他第一个走进羊群。众人瞪大眼睛,心想:“这家伙捷足先登、抢得先机,定会挑只又大又肥的,这样下去,不是越到后来越吃亏吗?”可出乎意料的是,甄宇在羊群里挑来挑去,却牵了头又小又瘦的。见此情形,接下去的人都学着他的样,牵只小的走。分羊,看似复杂的问题,在甄宇带头礼让之下却得以圆满解决。可见,礼让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甄宇被人赞为“瘦羊博士”而名扬天下。


礼让,是一种境界,古今有之,最具说服力的要数“让一让,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突然接到从老家桐城寄来的家书,说家中正在整修房屋,邻居家也在扩建庭院。两家为邻界地皮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差点动起手来。朝中有你这么大的官,还不好好压压对方的气焰。张英看完信后却坦然一笑,马上回了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之后,茅塞顿开,幡然醒悟:是呀,为了咫尺之地,邻里反目成仇,伤了和气,得不偿失,便主动将房基退后三尺。邻居见状,也主动退后三尺。结果,双方让出了一条流芳千古的“六尺巷”。无独有偶。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全国搞包产到户“第一村”。搞包产到户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土地如何分。因为土地有肥有瘦、有远有近,怎么分都难以摆平。村委会决定:全村18户人家,包产地,由军烈属、老弱病残先挑,接着普通农户再挑,剩下来的才是村干部。干部礼让三先,还有什么难题不好解决?


礼让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不属于天赋,而需要在平时锻炼,逐渐形成。就拿国人常遇到的交通秩序来说,上下车时争先恐后,抢位抢道,必然秩序混乱。如果大家从尊重对方出发,相互礼让,情况就会变好。良好习惯养成了,既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平常生活中,人与人因某些利益关系总会产生一些矛盾与摩擦。一旦出现矛盾,倘若剑拔弩张,必是两败俱伤。倘若互相礼让,则会出现“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各得方圆”,社会也因此得以和谐。可见,和谐得之不易,将它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之一,是很有必要的。国人在平常生活中,应有一颗包容大度的心,不为一点蝇头小利、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也就是说,“能让人处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这样,友善与和谐,就在每一个人的身旁,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新。特别是党政干部,更要树立良好典范,促进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改善,并使之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