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 孝老爱亲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那么,“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排列次序,有什么讲究呢?笔者学习后认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是一种美德,如果能够做到,也就有了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基础,因此把它放在前面。
“向上”,即思想观念要随着时代不断前进。
世界潮流,滚滚向前。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活动正处于蓬蓬勃勃的阶段。当此关键时刻,肩负历史重任的全党全国人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器,破除一切旧观念。事实告诉我们,近五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这一思想的科学引导。因此,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学习与贯彻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并在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向善”,即学习先进,多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向善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等。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解放军战士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感动过亿万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群众性的活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雷锋式的向善先进人物,良好的社会道德蔚然成风。向善,是一种正能量。人人向善,就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因此,提倡向善,鼓励人们努力做好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孝老”,即孝敬老人,帮助老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在《孝经》中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历史上的《二十四孝》,虽然有个别不合时宜的内容,但总体上反映古人对孝老是极其尽心尽力的。今天,我们提倡孝老,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些老人,经历不同寻常,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参与者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曾经为共和国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孝老不仅仅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礼,更是对共和国历史的肯定与尊重。
“爱亲”,即爱护亲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孟子·滕文公》曰:“入则孝,出则悌”。悌,就是友爱。《孝经·天子》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能够“爱亲”,对其他人也一定会加以善待。依笔者的理解,今天重新提出“爱亲”,有新的内涵。所谓“亲”,不仅指狭义上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亲戚,更指广义上的人民。爱亲,就是爱民,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 爱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道德的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堪称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门“必修课”,非常重要。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学好用好做好,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