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16: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永 载

根植故土深 魂牵中华情

——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戴方


戴方出席世界戴氏第八次恳亲会,

摄于印尼巴厘岛海神庙前(二○一一年四月)

    戴方,原名戴培贤,现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香港南安公会有限公司名誉会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旅港校友会监事长,世界戴氏宗亲总会谘询顾问,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创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联会理事,曾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兼会讯《港侨之声》总编辑,香港福建同乡会宣传部副主任等。著有《香港——文学的伊甸园》、《心的放歌》、《戴培贤诗文选》,合编多种文学、社团会讯。


生命不设限

少时的戴方先生曾吃过很多苦,他的童年是在福建南安县的一个山清水秀叫埔子的小村子度过的。因家道衰弱早早体验到了世事的艰辛,因此百倍珍惜读书的每一天,并以优秀的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嘉许。

1951年春,15岁的他因家庭变故,不得不中断国内学业,只身来到印尼摩鲁姑的千那底与经商的父亲团聚。在雅加达(巴城)他上中学,那是一所在印华社会中颇负盛名的爱国学校,对于成长中的他影响很大。

学生时期的他,便发起成立苏拉威西旅椰(雅加达)同学会,将摩鲁姑及苏拉威西赴椰城各校就读的华侨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系列的课余文娱活动。他被选为苏拉威西旅椰同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先后到过俄伦达落、万雅佬、望加锡等地公演,出版纪念刊,宣扬中华文化艺术,宣扬新中国。他积极为当地华侨学校募捐经费,还参加了 “学艺歌咏团”,高唱歌颂新中国的歌曲,并被推选担任团长。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戴方展现出他独具特色的文学造诣以及不凡的才华。

1960年,戴方和大批华侨乘坐“美上美”海轮回归祖国,在700多名华侨青年中,他是领队之一。

在印尼的那段时光,他不仅收获了来自学业、社会的认可,也收获了爱情的甜蜜,在此他结识了爱妻刘瑞利(调娘)女士。回国后,他与妻子相濡以沬,互相勉励,共同度过了“文革”前期中那段动乱岁月。无论家庭、生活、事业,刘瑞利女士都给予了他支持,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却是一点一滴的温情陪伴。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戴方1999年4月20日

接受香港特首梁振英(右)颁发奖品。

民族根 文化魂

戴方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故土眷恋。

1960年,他以学业优良青年的身份破格参加高考,并被北京师院(今首都师大)中文系录取,修读五年的高等师范。随后在天津当了九年清苦的中学教师。

早在印尼的时候,戴方就非常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

那时,有部分学生在班上不守纪律,他作为班主任,自有一套方法,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绝对的尊重。正因如此,他很受学生的尊敬。“文革时期”,受到以前学生的保护,未受大的冲击。

1973年,迫于当时社会状况,戴方不得不带着内心的遗憾移居香港。

初来乍到,碰上经济萧条,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多方面的夹击下曾一度让他陷入困窘。但他时常以“只要奋斗,便有前途”来激励自己,努力磨炼自我。

为谋生活,他去干最苦最累的工作,他曾经在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的厂房车间,一天做十二小时的劳工;他在应征为会计的当晚,跑到图书馆借来会计书,连夜攻读,只为次日上岗;他曾经提着装满玉器首饰的手提包,往返酒店、商铺,四处奔波当推销员……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一刻不得停歇,苦苦地挣扎于生活的漩涡之中。

在商业上小有所成后,他则将写作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

这些年,戴方多次应邀参加香港和世界文化艺术活动,并陆续创作了一些诗、词曲与散文。其中《戴培贤诗文选》荣获中华文化优秀文学奖,《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一文获征文比赛三等奖。《可爱的香港》散文诗收入由香港作家协会主编的《香江岁月》。他还主编及合编《可爱的琉璃》、《中华当代名人词典》、《五载风雨紫荆艳》,以及《中华戴氏通谱》等等。

戴方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集邮、诗歌、书画、阅读、音乐、旅游等等,他将毕生献身于文艺,亦将赤诚之心回馈于社会。

知负责之苦 享尽责之乐

多年来,戴方为家乡福建南安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家乡的建设奔走呼号。为了将海内外的戴氏宗亲聚力起来,他与47位宗亲倡导,1994年创立了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被推选为会长。现为创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23年前,他还是组织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发起人之一。2014年6月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有2300人参加的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八次恳亲会。戴方积极关注家乡的发展。故乡的“琉璃桥”蕴藏着他的心血。他在香港发起成立琉塘校友会,他和妻子刘调娘(瑞利),为母校琉塘中心小学设立奖学金,充实图书馆等。

如今,戴方虽已迈入耄耋之年,依旧充满干劲,为祖国、家乡不断地前行。只要是有益于家乡、国家的事业,他都会不辞辛劳地尽自己所能去组织筹备,以实际行动彰显华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