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3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田爽

斯人虽去精神永在


1993年余亚周与陈聪聪夫妇在福州

曾经轰动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四十一名华侨小英雄的杰出代表余亚周,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前悲痛的一幕,至今无法抹去。记得当时我出访澳门前,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是那样精神抖擞,谈笑风生。时隔不到五天,噩耗传来,以致我不能不从澳门提前回程,赶上参加他的追悼会。

余亚周短暂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爱国的丰碑!

早在1966年11月11日,随着四十一名华侨小英雄从印尼乘坐祖国派去的“光华”轮回到祖国时,我就被他们那种为捍卫祖国尊严,同印尼反华排华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爱国壮举所感染。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作为四十一名华侨小英雄的杰出代表余亚周,这个响亮的名字,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他们的爱国壮举成为时代的一种骄傲,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乃至海内外的中华儿女。

1971年春,我在部队服役,因为家父受到“十年内乱”的严重冲击,株连到我的前程和终身大事的解决,正在痛苦彷徨时,有幸通过陈聪聪(余亚周的妻子,现为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认识到正在福州大学就读的余亚周。交谈中,他的一句撼动我当时心底悲观困惑的话,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一个人不管碰到多大的挫折,不必颓丧。祖国永远是最可爱的。”他的这种浓浓的爱国情结,激励我鼓起勇气度过那最艰难的岁月。

之后,我同余亚周断断续续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他出生于印尼一个贫苦劳动人民的华侨家庭。从他的日记摘抄中看到,他远在异国他乡,始终向往着祖国,眷念着故乡。甚至把毛泽东的“老三篇”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把雷锋当作自己的行为榜样。他时时关注着祖国的每一个变化,当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他精神振奋,在华侨乡亲中奔走呼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后,面对印尼的反华排华势力逼迫停办侨校,封闭侨团,甚至把近万名侨生赶离家园,集中到棉兰中学及附近的十多处晒烟棚里。余亚周作为棉兰中学学生会的主席,秘密联络同学和难侨群起抗议。当一批反华分子围攻、火烧中国驻印尼使馆,并企图扯下使馆前五星红旗焚烧时,他与另外四十名爱国少年奋起抗暴,爬上旗杆,保护国旗,宁死不让暴徒得逞。在被无辜逮捕,关押在棉兰基地司令部的四十个日日夜夜里,他在军警的刺刀面前,在最关键的时刻,站到群众的最前面,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直至最后的胜利。

回国后,在周恩来等中央首长的亲切关怀和组织安排下,余亚周和另外四十名华侨小英雄通过参观学习,更加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用那满含激情的笔,记下了气象万千的长江两岸、令人赞叹的三峡风光、气势非凡的青城名山、瑞雪纷飞的北国美景、世外桃源的南海乐园,以及留芳千古的包公墓园等等。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从1967年至1987年,余亚周在福建度过了他人生最青春年华的二十年,不管是在华侨农场、在工厂、在大学的工作和学习中,还是在担任省革委会委员、省委委员、省外事组副组长等领导职务中,他始终抱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着,勤勤恳恳地无私奉献着。

1987年余亚周到香港中旅社工作,正是香港回归前最艰巨最复杂时期。余亚周凭借着一颗矢志不移的爱国心,先后在华侨部和国际旅游部经理岗位上,任劳任怨,团结同事,热心敬业,为促进香港同祖国内地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为激发香港同胞的爱国爱港热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临终前,他心里还惦记着工作,并说:“我月底回去上班。”

斯人虽去,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