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7 09: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黄氏三代在南洋的创业史


糖业大王 黄仲涵

(一)

清道光年间,福建同安县灌口乡黄巷村一个农家里,一个男孩诞生,取名黄志信。9岁时,黄志信进入灌口圩凤山书院读书。念了几年私塾的志信聪颖伶俐,颇有文思。他曾在村口路亭的柱子上作一副联:“两头是路,坐一会,不分你我;四面皆空,谈片刻,各赴西东”,表述贴切,意境恬适。

清末,政府腐败,列强侵夺,农民起义纷纷爆发。咸丰三年(1853年),闽南“小刀会”为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在龙溪、同安等地发动起义,攻占厦门城。黄志信也参加了起义军,并担任军需官。

当起义军遭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后,满怀失望的志信痛感成功无望,他赋诗叙怀:“建国不成翻建业,投荒犹作请长缨”,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通缉,黄志信渡海来到印尼爪哇三宝垄,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太平军失败,一些残部辗转来到南洋,黄志信在他们的引荐下,在海港上找一份拉纤的工作,并在城外的难民窝棚安顿了下来。难民窝棚由一个土著华人经营,大家称他为“栈头”。“栈头”对勤劳朴实又有学识的黄志信很喜欢,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无家到有家,从漂泊到安定,黄志信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更加勤勉地工作,积蓄着自己的实力。他买进廉价的瓷碗、瓷盘和瓷杯,用一个宽竹扁担挑着,游村串户,到各地去贩卖;有时,他会收回农民们新收获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在市内出售。他天亮就起床,一年到头不停地工作。终于富裕起来,成了经营土产杂货的商人。

为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1863年黄志信创办“建源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爪哇硕莪粉、蔗糖、烟叶,进口中国的绸缎、香料、乌龙茶、白毫茶、中药、鱼干等。黄志信还逐渐与荷印殖民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了几家官办的当铺和销售点,并逐步获得了大米经营、华人区邮政等一些专营权,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商业上成功之后,黄志信开始大规模投资房地产,30年间不断发展,在他的精心经营下,成了爪哇地区主要的华侨商行之一.

虽然事业有成,但黄志信念念不忘故土,他曾自题楹联:“建在他邦怀故里,源从全郡发垄川。”不仅道出了建源公司名称的来历,更道出了他对故土的浓浓至情。他多次回乡祭祖,捐数千银元修建家乡的开兴宫,还汇回10万元为家乡修造路面。在《思俭翁自序》中他写道:“余乃同邑人,生于村野僻。家惟藜霍甘,庶本无肉食。薄有数顷田,力耕是吾职。饿馑苦频仍,悬甑长叹息。处事如白驹,守株非长策。弃农学贾胡,破浪赴西域。及履兹垄川,言旋知不得。戴星与披月,备尝辛苦役。获利寄回家,用酬劬劳德。虚度几半生,囊中无积蓄。狡兔有三穴,嗟我无一宅。爰就窄蜗庐,仅仅堪容膝。门绝显者车,径留知音迹。奢念既不萌,何愁夫妻寂?子瞻喜雨亭,梦得陋铭室。把笔书所遭,往事自追忆。”

 

 (二)

1866年,黄志信的第二个儿子黄仲涵出生。仲涵天赋异秉,深受父亲钟爱;长大后,不仅聪明,而且长相俊秀。黄志信经过多年培养考察,认定仲涵堪成大任,会是自己理想的接班人。7岁时,黄志信将仲涵带回家乡学习中文,了解祖国家乡的风貌;黄志信还亲自教导,让仲涵从小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回到印尼后,黄志信特地请教师教授英语、荷兰语和印尼当地语言。为了让黄仲涵有实战经验,黄志信让他从小就在店里学习,经过父亲的悉心教养和刻意雕琢,仲涵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起来,他和父亲一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见荷兰人在东印度拓荒创业,他自谓“彼欧洲碧眼儿,世界横绝之创举,经营西半球新大陆。至于东方世界,我亚洲之中华民族,黄唐之苗裔,四百兆优秀之人民,有为者亦若是。”

18岁时,黄仲涵通过父亲的介绍,认识了爪哇中部梭罗土著的酋长梭罗王,一表人才的他很快得到梭罗王的赏识,由此,黄仲涵开始崭露头角,引人注目,黄氏企业更是如虎添翼。仲涵辅佐父亲掌管建源公司,他材高智深,勤奋钻研,业务精通,他的才干得到荷印当局的器重。1885年,他被荷兰殖民政府任命为“雷珍兰”(管理侨民事务的初级职务),不久便升为“甲必丹”,相当于管理华侨事务的中级官员,后来更升职为“玛腰”,成为高级官员,专理华侨事务。

当黄仲涵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建源公司时,才24岁。他继承父业,目光敏锐,又富有胆略,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更有远大的抱负。1893年,黄仲涵把公司改组成“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甘蔗种植园,并从1894年起先后接办了5家糖厂,总面积为7082公顷(17500英亩),总投资约达1000万盾。这5家糖厂:总计年产10余万吨糖。从1910年至1914年,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糖15万吨;1919年至1925年间又增加7万吨,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空前扩大,远销世界各地,获得巨额利润。1923年,全荷印有糖厂179间,其中华侨办的13间,黄仲涵的5间糖厂共产糖86万担,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黄仲涵因而有“爪哇糖王”之称。

1918年黄仲涵又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一家木薯粉厂,兼生产酒精,厂址占地为2000公顷,连同种植园共有33万亩,拥有工人3700名,年产量达27万担,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家木薯粉厂,产品远销欧美各地。黄仲涵除了主要经营糖及木薯粉外,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木薯干、胡椒、玉蜀黍、花生、蓖麻籽、香茅油等。

为了适应上述贸易的扩大及发展,黄仲涵先后在荷印的雅加达、泗水、井里汶、日惹、梭罗等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1906年,黄仲涵在三宝垅用400万荷盾的资本创建了“黄仲涵银行”,并在泗水设立分行,作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金融机构。后来又扩大经营火水灾及人寿保险,代理经营了7家保险公司的业务。

1911年,黄仲涵把他的经营扩展至航运业。他在新加坡创办了“协荣茂轮船公司”,购有三千吨的轮船“南荣”、“万丰隆”、“极乐谷”、“强盛”、“强安”等,往来于印尼及新、马各地。后来又经营了“顺美轮船公司”,增加“顺安”、“万宝源”等9艘轮船,成为荷印华侨航业的一支主要力量。黄仲涵经营建源公司长达34年之久,使黄氏家族的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黄仲涵幼年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血液里就传承了父亲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有一次,黄仲涵路经列巴城,想要住进一家荷兰人开设的旅馆,但是因为种族歧视而被拒之门外。黄仲涵愤慨之余斥资买下该旅馆的大部分股份,在股东大会上,他历数旅馆种族歧视的行为,并解雇了有此类言行的负责人及职员。清理工作结束后,仲涵即将股份卖出,这一壮举实乃大快人心,大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通过律师交涉,黄仲涵在印尼第一个穿起西装。1904年,他更以“玛腰”身份,正式向印尼的荷兰总督提出允许华人穿西装,剪辫子的申请,并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以“轩辕后人”的名义,寄送5万荷盾给革命军。1915年蔡锷在云南发起护法运动,黄仲涵又捐寄2.5万盾支援蔡锷。国民政府为表彰其爱国之举,先后授与他一、二等爱国勋章。黄仲涵还热心华侨教育事业,1916年,三宝垅的“华英中学”创办时,他是该校的创办人和主要投资者。1918年,黄仲涵移居新加坡,先后为新加坡闽侨创办的“道南学堂”捐建三层高的校舍,捐赠新加坡“华侨中学”10万币用于兴建一座大礼堂,礼堂命名为“黄仲涵纪念堂”,他还曾献出80英亩地用于兴建印尼的武吉知马华侨中学。1908年,黄仲涵将一笔巨款汇回灌口,重修李林黄氏家祠“绍德堂”,可惜此堂被毁坏,不复存在了。

黄仲涵还积极参与家乡的投资,在新加坡期间,他曾与黄奕住等一些著名侨商相约,将资产移回祖国投资建厂。正当他积极着手筹备之际,心脏病突发,1924年农历六月初三,在新加坡去世,享年58岁。

 

(三)

黄仲涵逝世后,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即由黄宗宣(25岁)和黄忠孝(19岁)两人主持经营。他们首先采取措施,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建立分支机构,扩大国际贸易。192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1926年在孟买创办了分公司,把过去由伦敦分公司向印度间接经营的糖业改由这些分公司直接经营。建源公司以这两地为据点,进一步把它的贸易扩展至科伦坡、卡拉奇等地。1928年在卡拉奇又设立一家分公司,作为向伊朗、阿富汗、旁遮普、俾路支士坦及印度西南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糖业一度萧条,建源公司将其贸易扩大至其他领域,先后经营皮革、橡胶及电影业,并从西方直接输入棉布、消费品及肥料等等。又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厦门、广州、天津以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1930年还从印度孟买、卡拉奇出口羊毛、棉花;1931年从加尔各答出口麻袋,但是,这一年由于经营一再亏损,黄宗宣对经营已丧失信心,以健康不佳为由把他的股份让给其他兄弟,退出建源公司。这个异常行动给建源公司的经营和威信以不小的打击。黄忠孝继任总经理,重振建源公司,1932年他在泰国曼谷、1948年在美国纽约、缅甸仰光开设分公司,他独挑重担,经营随之好转;他大力发展橡胶业,获利甚丰,赢得“印尼橡胶大王”称号。1950年,黄忠孝在巴西等地开设了分公司,这些分支机构的建立在组织及经营范围方面,使建源贸易公司继续取得某些发展。

1942年,日寇占领了印尼及东南亚各地,建源公司的事业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元气大伤,日本投降后,建源公司在黄忠孝领导下重新恢复发展。

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已获得独立。由于政治原因建源公司的大米进口特许证一度被印尼政府吊销。为了适应局势的变化,黄忠孝准备改组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共同合作经营,但是正当他积极筹备策划时,不幸于1950年1月2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才45岁。

黄忠孝的去世,是黄氏家族和建源公司的又一重大损失。建源集团犹如风雨飘摇中近乎散架的老船,实在不堪江涛海浪的颠簸了。1961年7月,在排华大浪中,当局没收了建源集团的所有产业,盛极一时的建源公司即在印尼销声匿迹了。

一百余年以来,黄氏三代人在海外的艰苦拼搏,对南洋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对祖国家乡的热爱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黄志信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