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10: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小气”的项南


我和项南初次见面是在1946年10月的涟水保卫战前线,距今已有52年。上海解放后,项南任青年团安徽省委书记、青年团华东工委第二书记,我在华东海军,时常来往。20世纪50年代,我们又先后调到北京工作。1988年我离休,项南也从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任上退下来,我们两家仅隔着一条马路,走动更加频繁。项南是一个“小气”的人,关于他“小气”的事儿有很多:他在中顾委时期用的名片依旧是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时没用完的,只不过给别人时将上面的有关事项用笔重新写上去而已;项南的床是用30多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拼合而成的……然而,项南最“小气”的地方,应该是他的“吃饭”与“出行”。

项南特别反对大吃大喝,在家宴上也不例外。有一次他来我家,我只简简单单炒了两三个菜。他看到有一道“烧豆腐丝”(千层豆腐),心情非常好,吃到最后余兴未尽,端起盘子喝菜汤。我说:“汤就别喝了吧?”他说:“你可不知道,我这是跟外国领导人学来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一次出访联邦德国,被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请到家里共进早餐。虽然是接待贵宾,但是餐桌上摆放的除了佐餐的面包、果酱、黄油之外,主菜只有牛排和半生熟的煎鸡蛋,和德国民众的早餐没有任何区别。当科尔吃完了煎蛋之后,一些蛋黄留在盘子上,科尔就撕了块面包擦着吃,但还是擦不干净。科尔大概觉得太可惜了,拿起盘子舔了个干净,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面前的中国贵宾。说到这里,项南感慨地说:“吃喝风一定要刹住,不然害国害民啊!”

项南在团中央、农机部工作的时候,虽是领导还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他不光自己骑,还鼓励别人骑。在福建期间,项南下乡调研,只用一辆面包车,他自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一同坐在里面。项南说这么做“既节省车和汽油,又便于商量事儿,还热闹”。在担任中顾委委员期间,有一次他去一个贫困县考察,当地领导来了二三十辆小车迎接。项南非常不满,他当即让有关同志合坐一辆面包车,其余的车辆均不准随行。

凡是自己的私事,项南总是能坐公共汽车就坐公共汽车,而且一上车,就和乘客、售票员谈个没完。项南不光对自己严格,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记得当时项南的小女儿项小米在北京生了小孩,到当时还在福建工作的父母身边度产假。得到女儿到达的消息,项南让梁秘书去接站,但因为是私事,不让用公车。结果,梁秘书骑着自行车去接站,到站后把项小米和刚满月的孩子送上公共汽车,自己把行李放到车架上驮了回来。

回到北京后,项南每隔一天就要到中南海去看文件。当时他的大女儿项小青和父母一起住在万寿路。万寿路离公共汽车站很远,想要乘公共汽车需要走很长一段距离。小青总是想搭一段车,但总是被项南拒绝。一次,小青趁项南还没出门,抢先坐上了车。项南看到后,就当着梁秘书和司机的面让小青下车。小青忍不住说:“既不绕路,又不多浪费一滴汽油,这里又不靠公共汽车站,为什么我不能搭车?”项南说:“这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你是私事,就是不能坐!”小青不服气地问:“梁秘书怎么能坐?”项南声色俱厉地回答说:“梁秘书是工作需要,你就是不行,快给我下车!”结果硬是把小青赶了下去。到了晚上,项南又耐心地做小青的思想工作,直到女儿没意见了,这件事才告平息。

记得项南离开福建5年后,有一次搞调研,偕夫人汪志馨大姐一起去了晋江。项南原本不愿意让当地知道,但还是“走漏了风声”。当老两口一迈进晋江时,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这表达了晋江人民对老两口的爱戴与祝福。老两口非常感动,但还是停止了脚步,转身退了回去。

项南是一个“小气”的人,但是,这种“小气”却是项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项南为民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摘自2008年第12期《纵横》,徐平口述,贾晓明整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