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7 10: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中国参加世博会第一人


中国人第一次正式以官方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的是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那一年,长期在海关任职的中国人李圭,因为偶然的机遇,成为中国展览团的一员,也成为中国参加世博会第一人。

李圭在世博会的亮相则是名正而言顺。而他本人在费城世博会的待遇完全可以用“闪亮登场”来形容,费城当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充满溢美之词。李圭常被参观者围住攀谈。外国人“无不以得一见,交一言为幸;啧啧赞美,敬礼有加。每至一处,竟若身入重围,几不可出”。李圭没有想到,在世博会上,他自己也成了美国人观览的对象,因为他代表着对美国人来说充满神秘的中国人,也成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明的使者。

价值20万两白银的700多箱展品运抵美国费城后,却发现主办方给中国的参展场地留得太小。扩大场地是不可能的,只有“螺狮壳里做道场”了。展区入口被布置成中国典型的官衙大门,配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底青龙旗。宣传广告是李圭书写的一副对联: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横批是:物华天宝。中国展品包括瓷器、绸缎、古玩、刺绣、字画、徽墨、象牙雕刻、银器、漆器和丝、茶、谷物、药材(不下七百种)等,引来各国游览者一片赞叹,瓷器绣品等更是成为人们争相抢购之物。人们的评价是,中国展品“皆为有用之物”,既可增长见识,也很实用。中国传统产品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被公认为各国产品中的第一,铜器、漆器、银器、藤竹器次之。尤其是瓷器,当场就在展销会售出或订货。

当地媒体的评论也很高调,称中国是本届博览会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尽管中国展品好评如潮,但置身于博览会盛况之中的李圭并没有陶醉于此。对他来说更多的是震撼。他在海关多年,早就与洋人共事,也知道些海外逸闻,但身临其境,感觉还是像农民进城。相比于中国几种老面孔的传统产品,外国展品之丰富令他眼花缭乱。他惊叹,“诚可谓萃万宝之精英,极天人之能事矣!……”他看到,各国参展物品和“天然生成物”都“无所不有”,让他感觉“如入五都之市,万宝杂陈,已觉心目俱骇”。这种突如其来的眼界大开,犹如一个饿慌的人突然遭遇山珍海味,简直是目不暇接,无所适从。于是李圭一一予以记录,实用工具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着重记载了各种机器,比如吸水器,他就想到“中国江河之水,涨落不时,旱涝互患”。对于机器造纸,再对照中国的造纸法,尤觉机器“工省事倍”。他很想把这些机器拿回到中国,发扬光大。他针对中国士大夫反对机器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古人所不为”的观点,针锋相对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机器可以利民。

李圭带回来的信息不仅是欧美国家的精美展品,也传递了世界对中国产品的真正需求。博览会使中外商品置于一个平台上比拼,让李圭看到了差距。他说,原本取法于中国的传统产品,“今则不让华制,且有过之无不及之势”。英国制瓷术刻画人物“工细绝伦,华人不能制也”。而“意大利蚕丝做法匀净,胜过华丝”。茶叶工艺也受到日本制茶技术的强大威胁。技术受追赶,外包装和计量等也相形见绌。李圭深感担忧。仅靠传统土特产和手工制品打中国牌是不行的。为此他大发感慨:华商应该亲自参会,与外国人相处,才能知道人家的喜好。据闻一二年后,法国举办下一届博览会。将来我国再参会,展品就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凭空揣摩。他的结论是,大力发展工商业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李圭在博览会结束后参观了华盛顿和纽约,又先后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历时9个月,行程8万里。回国后第二年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第一卷即为《美会纪略》,翔实地描绘了一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眼中的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

                                                 (晓宁摘自《档案春秋》2010年第4期孙建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