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卖掉14幅画买来一幅《潇湘竹石图》
在父亲(邓拓)收藏古画的过程中,最有名的就是1961年他买到那幅苏东坡《潇湘竹石图》的故事了。那年夏天,父亲听荣宝斋的许麟庐先生告诉他,几天前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曾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去故宫询价,准备转让。故宫的鉴定专家说那幅画是赝品,收藏人十分生气,携画而去。有古籍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仅《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两幅,在抗日战争中,《枯木怪石图》流失到了日本,使得《潇湘竹石图》更加弥足珍贵。父亲听罢急忙托付许麟庐帮助他打听收藏人的下落。不久,许麟庐带着《潇湘竹石图》的收藏者白先生来到家中。父亲接过画卷,走到案前,展开全图。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隽逸之气扑面而来。父亲对白先生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艺术上的共识使事情很顺利地谈妥了,这幅画定价5000元。由于一时手头拮据,拿不出很多钱,父亲拿出几天前从北京晚报预支的写作《燕山夜话》的2000元稿费当即付给这位老人。第二天,父亲请荣宝斋的师傅来家中从他的个人收藏中挑走14幅画,凑齐3000元后付清全部画款。
收藏了《潇湘竹石图》后,为了研究和考证,父亲从历史博物馆借来历代丝织品的样标,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分析历代丝织经纬的特点;同时也大量查对苏东坡不同年代的书法作品,潜心琢磨苏氏的用笔特点,广读苏东坡所用的金石印鉴,对这幅画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考证。半年后,终于得出结论,这幅画确是苏轼真迹。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题跋》一文,连同画卷以“左海”笔名发表在1962年第6期《人民画报》上。此外,他还刻了一枚“苏画庐”的闲章,以示自己收藏到这幅珍品的欣喜之情。
父亲收藏苏东坡《潇湘竹石图》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老同志、老画家朋友都登门前来观赏。不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流言,写信诬告说,父亲收藏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是与国家收藏工作抢购文物,是玩物丧志,一时间闹得谣言纷纷。1964年秋,父亲请许麟庐先生同他一起花费了几天时间,把自己收藏的古代绘画全面地进行了一番鉴选,精选出145件佳品,其中包括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精心地在所有作品盖上自己的收藏章。经当时中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叔叔联系,父亲将这145幅古代字画全部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家协会。捐献活动既无仪式,也没有一纸报端消息,一切做得非常平静。父亲的无私正如他曾在一首诗中所写道的:“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
1984年春,为了掌握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大陆文物的保存状况,国家文物局组织了鉴定文物专家组,历时五年,对全国的博物馆收藏进行鉴别、造册。当他们来到中国美术馆对保管的邓拓捐献文物进行鉴定时,中国南北方五位文物鉴定专家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久庵、徐邦达终于以多数认定,确定了《潇湘竹石图》为苏东坡的真迹。
(广见摘自《纵横》2011年6月邓小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