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16: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革命”的由来


从大平天国洪杨起事,到孙逸仙广州谋举,中国民间的反抗力量对自己的行为界定,一直使用“造反”、“起义”、“光复”等词语。孙中山此次由香港东渡,在横滨离船登岸,顺手买到一份日本报纸,只见上面已赫然登载:“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对日本媒体消息的快捷,中山先生已经有所经验,但对日媒称自己为“革命党”,他还是第一次领教,内心颇为认同。于是对同行的兴中会密友陈少白等人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本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汤乃夏代商族首领,单名一个“履”字。史载,此君有任人唯贤之雅量,放手起用伊尹、仲虺(hǔi),纳为辅臣,经十一次出征,陆续攻灭临近的葛国、韦国、顾国、昆吾国,遂成当时强国,最终一举扑灭夏桀,另立商朝,建都于亳。商汤亦称武汤、武王、大乙、高祖乙等。《易·革》此句,意指王者受命于天,天赐王权,所以推翻前朝的行为即意味着变革天命。日本媒体拿汤武革命作比,把孙逸仙同寻常所说的犯上作乱之辈作了区分,将其归类于革命党,言下之意,革清廷之王命,同样具有顺乎天意、应乎人情之正当性。这个意义表达显然要比造反、起义等词语拔高了一个档次,来得更为神圣,用以界定兴中会及后来的同盟会等组织的性质,的确再精准不过。难怪中山先生一见倾心。日本人之活用汉语,此例堪称典范,简直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孙中山一语定乾坤,“革命”一词从此风靡,沿用至今。(林平摘自《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