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9: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历史上,反浪费为何陷入周期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行勤俭、反浪费早已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翻开历史,不少君主曾经推行节俭,却最终陷入俭始奢终的周期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其中的历史原因、深刻教训,值得思考,更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历史上,南朝宋武帝刘裕素以倡导节俭著称,史书称“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然而,效果却并不如意,刘裕在世时,子弟生活已日趋腐化,其弟荆州刺史刘道怜,“贪纵过甚,畜聚财货,常若不足”;刘裕去世之后,刘氏皇族则更是快速滑向奢侈。武帝之俭,二代而绝。

隋文帝杨坚同样崇尚节俭,有一次看到太子杨勇佩戴装饰,遂语重心长地训诫说,自古帝王未有好奢而能长久的,你是储君,当以俭约为先。当时的晋王杨广探知其意,开始经营节俭形象,以与杨勇逐鹿太子之位。然而,似俭何曾俭、云勤未必勤,杨广最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文帝之俭,一代而绝。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不久,也以节俭治天下,先下一道诏书,销毁金银器玩,以供军国之用。然而,两年之后,有胡人说海南多珠翠奇宝,李隆基就命监察御史杨范臣与胡人偕往求之,自己立的规矩,自己又来打破。明皇之俭,不过数年而绝。

封建帝王崇尚节俭,为何总是陷入始俭奢终的周期律?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不受制约,道德自律在膨胀的欲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走出反浪费的历史周期律,就要回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中的那句名言:“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就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大田摘自《读报参考》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