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3: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吕良弼 方友德



家国情怀  剑胆琴心

——读陈佐洱《回眸情依旧》感悟

 

吕良弼  方友德


 

微信图片_20221123215447.jpg 

陈佐洱同志的新作《回眸情依旧》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我们几乎同时收到。捧读之余,聚首晤谈,彼此体悟最深乃文中的“情”一字。问情何在?父母之情为之孝,朋友之情为之义,爱物之情为之仁,报国之情为之忠。一位文质彬彬、敦厚有礼的老朋友忠孝仁义集于一身。他曾经金戈铁马,叱咤在香港回归风云之中;也曾小桥人家,为一只猫亲咪咪,献上无微不至眷爱之情。北京香港随身相伴,不离不弃,弥留死别,柔肠寸断(书中《猫亲咪咪》长文,记叙了21年的宠爱)。

《孟子》曾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城墙。“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此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家国情怀,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道统,滋润着每位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回眸情依旧》一书,陈佐洱带给我们的启迪。

微信图片_20221123214438.jpg

陈佐洱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汝惠是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中普通一员。老家在上海宝山。10岁时爷爷去世,大伯陈伯吹挑起了六口之家的重担。陈汝惠15岁从乡村初等师范毕业后就当了小学老师,同时攻读高等师范,17岁就踏入上海立德中学任教。兄弟俩边教书边写作,年轻时就以文笔精锐在上海滩崭露头角。佐洱大伯陈伯吹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被誉为“东方安徒生”。父亲陈汝惠是活跃于抗战时期上海的“孤岛文学作家”,写了许多小说和杂文,为正义、为光明激荡着冲动和梦想。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教育学论著,被大夏大学破格聘为教育系副教授。他为祖国的新生而欢呼雀跃。新中国成立伊始,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把他介绍给新上任的厦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王亚南,随即受聘到厦大任教。

他一辈子教书树人,热爱这个神圣的职业,热爱工作和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厦门大学。陈佐洱兄弟三个就在海上花园鼓浪屿和厦大美丽校园里度过快乐的青少年时代。

家庭最愉快的时光是一家人围坐着,边吃晚饭边海阔天空地漫谈。父母亲都是学教育的,他们擅长正面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对不同意见的“抗辩”,他们总是和颜悦色地聆听,提倡民主讨论,以理服人。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羡慕的充满温馨、和谐、民主的中国式家庭缩影!

陈佐洱的家国情怀就是萌生于美好的家庭氛围之中滋长于幸福的社会环境沃土。记得1957年春天,在厦门文联、厦门日报副刊部倡导下,一群热爱文学、喜欢投稿的中学生,在厦门日报大楼里,成立一个“新苗文学小组”,成员有陈佐洱、王翼奇、方友德、蔡鹤影、李正心、林丽珠等十余人,正当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定期交流文学创作,举行诗歌朗诵,油印《新苗》小刊(方友德刻印钢板)。他们曾在日光岩水操台上赋诗,赞颂民族英雄扬帆跨海,收复宝岛。又曾乘小舟环岛漫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古论今,放歌抒怀。

佐洱总是活动的主角。大家喜欢听他歌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悲壮沉郁,《草原》辽阔飘逸,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亲切甜蜜。他音质宏亮音色圆润。一唱众和,使人陶醉。一群鼓浪屿的孩子,一起留下人生美丽而浪漫的一页。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也成了风景。

他最崇敬的慈父、导师和挚友陈汝惠,在极“左”路线的迫害下,经受了旷日持久长达18年的“历史审查”。将近20年的冤假错案,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遭受剽窃并被人欺凌。一连串的遭遇,使得他过早地衰老健忘。开始出现痴呆症状。他在北京公寓楼道里倒垃圾,往回走却找不到家门了。

那时候,儿子正代表国家参与和英国谈判收回香港的世纪大事,深更半夜,儿子还没回家,他就佝偻着腰坚持等待。楼道漆黑、电梯关闭,摸着墙壁上楼,当掏出钥匙打开家门时,佐洱惊呆了:他看见灯光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正坐在对面的沙发椅上,慈蔼地端详着他,用他童年就已熟悉的语调,重复一句话:“英国是老狐狸,要当心!”

这是一位正直的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他虽已苍老,许多家事都已开始忘怀,可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大事,是孩子为国争光的功业。灰暗的历史沧桑和斑斓的时代色彩融汇一体,这是中华民族精英一代对后辈的嘱咐和殷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错误的历史总会翻页。2008年10月25日,厦门大学举办了“陈汝惠教授创作与学术研究研讨会”。陈佳洱(陈伯吹儿子、北大原校长)、陈佐洱兄弟和他们两家成员齐聚厦大,“新苗”老友方友德、李正心、林丽珠等也应邀参与见证这位老人的光荣史绩。

这一年,佐洱的妈妈李荷珍老太已经92岁高龄。她曾是一位银行行长的“大小姐”,上海大夏大学心理系的学生。她从孤岛文学中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穷学生,同班同学陈汝惠,情投意合结为连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对伉俪执手共同走过的这条道路,却十分坎坷曲折。尤其十年“文革”,丈夫被关进“牛棚”,写不完的“检查”;天天拔草种菜挑泔水养猪。妻子被下放到闽北浦城,一个崇山峻岭中的乡村中学当教员。一人住在干打垒、竹篱笆围着的小屋里。三个儿子天各一方,音信杳然,一家四分五裂。

粉碎“四人帮”,中国的知识分子获得第二次真正的解放。陈汝惠的冤假错案终于彻底纠正,重新做了历史结论。李荷珍退休后又回到厦门大学,和他团聚,携手偕老。三个儿子都事业有成,这是这个家庭,对国家最为出色的贡献。

李荷珍93岁开始学用电脑,天天在网上浏览国家大事。同时研究禅学,自学《心经》,一个字一个字用心抄写。蝇头小字写满一页又一页,成为日修功课。2015年6月,全家儿孙为她祝贺百岁寿辰。厦大外文学院领导和亲友们咸集庆贺。

陈佐洱见到妈妈日渐衰老,独自歪坐在沙发上,几个小时一语不发。耳朵不聪,眼睛不明。她知道妈妈时间不多了,虽然身为国家干部,公务繁冗,也要陪陪她,以尽孝道。

在妈妈离世前约三个月,陈佐洱74岁生日那天。

那天清早,佐洱走进妈妈房间,先为她扶正坐姿,“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一连三次磕头感谢母恩!儿子生日就是母亲受难之时!男儿膝下有千金,这是他平生唯一一次给母亲磕恩。妈妈睁开双眼,露出笑容,双手合十,接着拉紧他的双手,就象儿时学步为防跌倒一样,使尽力量,拉他起身。端详着他说:“儿子啊,真好真好,很好很好。”忽然又指着他身上的羽绒背心笑着说:“漂亮!”接着指他衣领:“后面、后面……”原来指示他衣领一边卷在背心里了。

此情此景,不由令人想起一句深情的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孝”正是社会上最受重视的品质之一。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家国情怀其内涵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爱国爱乡,行孝尽忠。家国情怀在提高公民意识、建设幸福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玉面星眸奉使来,从容樽俎对风雷。

入秦归璧浑余事,曾向英伦踏浪回。

这是当年“新苗”文社小友王翼奇书赠陈佐洱的一首七绝。“玉面星眸”,对他相貌描绘惟妙惟肖,“从容樽俎”,使人想起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中英谈判中,调动外交和舆论手段,对陈佐洱揭露英方临撤退前连年以25%以上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将导致“车毁人亡”忠告进行骤风暴雨般包围攻击。而陈佐洱坚贞不渝,忠于国家重托,忠于七百万香港同胞的长远福祉,不顾个人安危,不管风吹浪打,闲庭信步的经历。春秋战国时代,蔺相如入秦谈判、完璧归赵的壮举与之比拟,不过尔尔,余事一桩。在香港临近回归四年的1208天里,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陈佐洱和他的专家团队,就香港防务、财政、经济、民生、司法、机场建设、出入境、政府资产和档案等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政权交接问题,和英方代表反复角力,震撼全球。

微信图片_20221123214637.jpg


微信图片_20221124134504.jpg

1997年6月中旬,我军先头部队进驻香港时间、人数尚未谈妥。7月1日零时,中英两国首脑将在全世界瞩目下进行政权交接,应邀前来的各国政要和名流也都云集于此,防务上不得半点疏漏,一刻空白。

6月16日中午,钱其琛副总理办公室给陈佐洱打来电话,从北京、广州、深圳派了几位军事专家赴港,协助他在一周之内和英方完成这个谈判。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来后一起被关进屏蔽的会议室通宵达旦拟定高中低三种谈判预案。白天唇枪舌剑和英方谈判,夜里开会研究对策,向北京发电报汇报请示,专家组个个废寝忘食,日夜奋战。17日上午开谈,陈佐洱将先头部队的人数、路线、军营、时间和装备向英方代表介绍发言。不出所料,一开始就遭到英方代表包雅伦的强烈抵制。谈了三天,中方几回降低要求,还是没有取得最好结果。第四天中午,专家小组边吃饭边开内部碰头会。英方显然想维持最后一刻才“体面撤退”。陈佐洱说,我们要改换战术,不能老是有求于人,要用强硬姿态,打造一个互求局面。下午复会,总参周振远大校一开始就“发炮”:“请问7月1日零时以后,英军如何离开中国领海、领空?如果没有中方合作,你们怎么能体面撤退?中方可以礼貌相送,也可在全世界媒体注视下,要求英军把甲板上的枪衣炮衣全部套上,每个官兵及所带武器、行李统统要接受严格安全检查……”这“炮”可真击中对方要害。包雅伦不欢而散之后,故意走在最后,到楼梯口对陈佐洱说:“我们再谈谈吧!”他们来到一个没有灯光的储藏室里,包雅伦问:“中方还能作哪些松动?”陈佐洱立马感觉成功在望。北京给的先头部队人数底线不少于500人。翌日复会,陈佐洱主动提出,“先头部队最少509人,这是中方最大让步了。”因为他认为,“九九归一”“九霄云外”,九在汉语中象征最高、最远,是个吉利数字 。这时,杨建华大校递来一个条子,提出一个聪明建议。佐洱当场请他发言:“7月1日零时会展中心举行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时,可在附近的威尔斯亲王大厦也举行一个中英两国驻军防务交接仪式,有迎有送,双方的面子都能照顾”。此话一出,英方代表团成员交头接耳一阵,包雅伦表示说:“立刻将此方案上报伦敦。”

中央要求一周谈判的任务,终于五天提前完成。谈判是一种战术,谈判也是一种艺术。谈判者需要睿智、机灵、学问、无畏种种品质,而更重要的是有对祖国、对人民的耿耿忠心。

微信图片_20221123214303.jpg

“曾向英伦踏浪回”,陈佐洱在这场旷日持久、险情迭出的中英较量中,向祖国人民,包括香港同胞,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王翼奇这位“新苗”老友的诗,也凝炼地完美地描述了这位有功之臣的形象和他们彪炳千秋的业绩。

这时的新苗诗人王翼奇,已是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冷印社理事,浙江省古籍出版社的副总编。

时序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应因香港局势变化的需要,刚完成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工作的陈佐洱虽然已届悬车之年,却突然奉命再次披挂上阵,筹建全国港澳研究会并当选会长。他广泛联谊内地及港澳专家学者们,高擎“一国两制”大旗顶住多方压力,劈风斩浪,积极为中央建言献策,向社会发声,向香港残存的反华势力发出挑战。他提出“‘一国’和‘两制’不能平起平坐”、“香港某些重要领域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国化”的新警句,又一度成为香港社会的流行语。

微信图片_20221123213825.jpg《回眸情依旧》记叙了陈佐洱从教师到记者到外交高官的人生三部曲。每一乐章都有精彩的旋律。不仅是我国收复香港过程中一段中英斗智斗勇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记录了作者从一棵爱好文学的新苗,在父母、朋友、社会、国家的薰陶培育下,成长为一棵翠盖华幔的大树,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们两人和佐洱从青年时代起就相逢交往,是谓“黄发垂髫”之交。晴窗下抚卷怀想联翩,心海里涌动起深切的敬慕之情。一位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在谈判席上寸土不让,寸时必争,唇枪舌剑与列强抗争。剑胆琴心,刚柔相济。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读《回眸情依旧》的共同感悟。

2022年11月23日于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