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展示乡村新貌的绚丽画卷
——序杨昌长散文集《眷恋的故土》
林思翔
最近,福安作家杨昌长送来他的第四本散文集《眷恋的故土》书稿,我有幸先睹为快。通读全书40多篇文章后,我感觉这是一本用散文随笔形式,主要表现福安乡村发展变化,讴歌脱贫攻坚时代主题的文集,是一幅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新貌的绚丽画卷。
杨昌长是土生土长的福安人,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他说:“我忘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她给了我学习创作的机会,给了我讴歌真善美的平台,给了我用一支秃笔回报皇天后土、父母君亲的恩典”。正是出于这种对家乡挚爱的感情,他经常到乡间走走看看,感受变化中的故土新貌,以满腔热情讴歌乡村的发展变化,赞颂党的好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福安历史悠久,境内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古村落的变化最能感知时代变迁的脉搏。赛岐镇大留村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相传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抗元勤王时曾路过该村,拜访同榜进士张全之父张观(号自山,亦为进士),并题诗《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舟。大夫竟何壮,底用泣神州!”这首诗与其《过伶仃洋》一样,气贯长虹。两宋时,村里走出了10多位抗金名将和理学名家。晚清谭嗣同等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赴京参与公车上书的大儒张如翰就是大留乡贤。村中遗留文物甚多,光古井就多达40多口。经过近几年脱贫攻坚后,如今这个赛江之滨的千年古村,“现代农业园区的蔬果爆棚了,工业园区的经济腾飞了,第三产业的产品创汇了,基础教育上规模了,医卫水平超前了”,文物、遗迹也得到了很好保护。成了“省级文明村镇”。3000多村民过上了精神愉悦、物质富足的小康生活。作者饱含深情地赞道:“古村新貌,仙袂飘飘,大留快步,跫音铿锵。”
福安是全国畲族同胞最多的县(市)份,全市有畲族人口7万多,占全省畲族总人口五分之一,全国十分之一多。由于历史原因,畲族群众多居住在山上,生活更为贫困。作者欣喜地看到,这几年畲族村落变化最为明显。他们以一村一品脱贫,靠壮大产业致富。穆云山上的虎头畲族村大力发展水蜜桃,户均4亩,靠着这种“闽东珍果”收入大增,还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坂中山坳里的天池畲村,靠着“一斤好几块的黄金百香果”让村民致富;康厝东山畲族村,因地质灾害,全村从山上搬迁到山下,在政府的支持下,4年间建起了300多栋崭新楼房,村民靠发展茶叶和旅游业,“由贫困村华丽转身为富裕村”,过起了全面小康生活。福安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苏区,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革命家都在福安领导过革命斗争。当年的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都设在福安柏柱洋,柏柱洋因此有了“闽东的延安”之称。如今位于柏柱洋的楼下村,当地回乡大学生办起了农业创业研发基地,“6个鸟巢式奇果佳卉大棚,宛若九天飞碟突降人间,齐刷刷地码在广阔无垠的田畴上。”高新农业的发展,推动老区村走上全面小康路,柏柱洋“奏响了春天雄浑壮阔的乐章。”
地处闽浙交界“鸡鸣两省三县相闻”的毛家坪老区村,是个当年不足200人的小山村,却有23人为革命牺牲,数十间民房被敌人烧成灰烬。经过脱贫攻坚后,这里不仅甩掉了“全省特困村”的帽子,而且颜值美得秀色可餐。作者情不自禁地赞道:“山上是一片片碧波荡漾的竹海,山下是一丘丘嫩绿如茵的太子参圃子,和一张张绿被铺展的高标茶园。这里,山叠翠,水泛绿,路蔓青,村染碧……”作者陶醉其间,甚至突发奇想:“要变成一只鸟儿,在这里的梧桐树上栖居。”
福安临海,过去有不少连家船民。他们“一艘破船挂破网,三代老少挤一舱;上无片瓦讨小海,下无寸土搏大浪。”过着终年海上飘泊、居无定所的极为贫困的生活。通过脱贫攻坚,如今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连家船民定居的溪邳渔村,新楼林立,渔民安居乐业。“朝日里,千苇轻舟追鹤鸣;夕照间,万籁渔歌闹龙腾。”作者慨叹道:“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时代渔民,诗与远方!”
除了从古村、畲村、老区村、渔村四个方面反映家乡巨变,让人感受村民全面小康生活外,作者还满怀激情用娴熟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家乡农村蓬勃发展的林、竹、茶、果,和这些“名特优”产品背后的故事,展示这片物华天宝的丰腴沃土。
著名的“坦洋工夫”红茶,原产于福安坦洋村,因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而驰名中外。如今“坦洋工夫”茶叶已遍销海内外。作者在《一片树叶与一个山村的百年邂逅》中,讲述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前世今生,让人领略“一枚树叶,大块文章”,感受“百年香茗,宏开其昌。”
福安地处温带,原本不产葡萄,由于福安人的敢试敢干和聪明智慧,如今成了全国闻名的“南国葡萄之乡。”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产值达8亿元,成了福安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枝蔓如葛委蛇,黛叶似擎碧伞;春英蜂采苾苾,秋穗蝶舞串串。”《南国葡萄之乡的唯美童话》一文,作者详细述说了福安人种植葡萄的神奇故事。
作者还倾情赞美家乡珍果——穆阳水蜜桃:“仙乡有三宝,最是水蜜桃。斯桃也,浓妆淡抹,白里透红,如美人之娇容;朱唇粉黛,香气袭人,似佳丽之香软。观之萌生爱美之心,闻之顿觉秀色可餐。”见文如闻香,读了作者这段俏丽文字,没吃到也令人垂涎三尺,口齿留香。
福安的油茶也是远近闻名。范坑乡墩头村,因盛产油茶,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两次在那里召开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成了全国闻名的油茶之乡。村支书郑红和曾晋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1958年,周总理还亲题“绿色油库”赠予该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村油茶有了大发展,谱写了新篇章。在《春风吻上我的脸》中,作者借春风春雨,吹起了“油茶姑娘”欢快的唢呐,讲述新时代的油茶童话。
福安的江河滩边盛产“绿竹笋”,这种个头细挑、婀娜多姿的植物,既养眼又养生,十分惹人喜爱。地处赛江边的黄澜村,过去盛产绿竹笋,但水患严重,“苦水流,浊水流,流到黄澜古渡头,白沙点点愁。”如今筑堤护村,水患变水利,赛江两岸建起了“百里绿竹长廊”,犹如一道绿色长城,延绵大地。黄澜与邻村白沙都成了“中国绿竹之乡。”作者在《黄澜绿韵》一文中娓娓道来,用轻松的口吻讲述了“富水流,绿水流,沙洲歌如潮”的故事。
在满腔热情讴歌家乡村庄美、风物美之后,作者还饱蘸浓墨赞美福安历史名人和创造乡村新生活的带头人。在当代人物中,着重写了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几位村支书,他们中有汉族的男子汉,也有畲族的美姑娘,还有连家船的靓妹子。正是有了如他们这样的一批领头人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才创造了幸福生活,使乡村实现全面小康,过上了美好的日子。
美丽的村庄,丰富的物产,还有奋发有为的乡亲,这样的家乡怎不令人眷念。《眷恋的故土》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