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1 23: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家宁



走近诗人张建光的《绝句三组·云根书院》

 

李家宁

 

 

【一】

状元峰下峰叠峰,七星溪里星碰星,

自古熊城多英雄,一城俊彦无白丁。

首句拍案惊奇:“状元峰下”“峰叠峰”,出语不凡。政和县城南有座山叫状元峰。状元峰与城北的熊山和城西的塔山,环抱着山城,被誉为“三山秀熊城”。状元山峰连绵高耸,巍峨壮观。山峰下有连绵起伏的飞凤山等诸峰,层峦叠嶂,秀美壮丽,故曰“峰叠峰”。

微信图片_20220221232924.jpg

承句清新脱俗:“七星溪里”“星碰星”,语出新鲜,“星碰星”与“峰叠峰”结构一致。

由山峰写到河流。状元峰下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母亲河,名字叫七星溪,那潺潺的水声,携着水的清灵、花的朝气,不住地让人的信念更坚定;那清新的波韵,融着云根书院传承千载的理学、状元峰寺令人向学的劝慰,不停地助人的心灵以升华。夜晚苍穹繁星点点,倒映河中。满河星辉斑斓灿烂。“星碰星”是指星星眨眼睛随着清风吹佛,水波荡漾,星星互相碰撞迭加,故曰“星碰星”。

转句人杰地灵:“自古熊城”“多英雄”,由山川景物写到英雄人物,而且自古繁多。到底有多少呢?都是谁呢?

三诏先生陈朝老,尤工诗词郭斯垕,

礼部侍郎吴廷用,激浊扬清陈盘溪,

黄巢义军屯念山,黄华起事举义旗。

杨则仕创立苏区;陈贵芳远播威名。

俊彦辈出,英灵升腾,感怀故乡,精神永存。结句合得好:一城俊彦无白丁。诗人张建光才思敏捷,诗意盎然。在这首诗中赞美政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二】

白云有根斯人栽,无边光景一时开。

书声随雨出院去,墨香伴花入心来。

首句耳目一新、隽秀文雅:“白云有根”“斯人栽”,云根,即白云有根。基本释义:深山云起之处。或指道院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云根。宋代诗人胡仲弓有诗为证:

出岫无心直等闲,却於天运颇相关。

五云飞绕黄金阙,留得云根在越山。

“斯人栽”,应该这样理解:云根书院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朱松到任政和县尉后所创办,首开了政和办学教育的先河。朱熹小时就在书院学习,后来又多次回书院讲学。

承句“无边光景”“一时开”写得很美很动人。云根书院座位在状元峰上,林木花草繁茂青翠,云雨季节,云霭飘渺,山中飞檐的琉璃瓦,寺庙时隐时现,宛若海市蜃楼。且坐拥南山,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绿树成荫。其内,有天光云影的古戏台,有寓意“半亩方塘”的碧池塘,还有朱子阁、先贤祠、碑廊、牌坊等场所。

转结句相当出采:可以说是文笔飞扬,巧妙惊艳。“书声随雨”出院去,“墨香伴花”入心来。“书声”与“墨香”“随雨”与“伴花”,非常整齐一致,出院去与入心来,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把培养人才的圣地描绘成绝妙佳境!文学底蕴之厚实与文化素养之高超,叹为观止!

 

【三】

一门三代过化此,理学林荫庇政和。

问院哪得清凉界,为有源头风水活。

起句“一门三代”“过化此”的理解:公元1123年,北宋朝廷给政和派来了一名县尉,他就是世人称为韦斋先生的朱熹之父朱松。他携带娇妻,连同父母和胞弟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来到政和。于是,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便与僻隘古朴的政和愉悦邂逅,且有了一段难分难解的桑梓之情。

若说尤溪是朱子之诞生地,武夷、建阳是其学教与寓居地。那么,政和则是其孕育及陶薰之地,“孕于政和,生于尤溪”便是这一形容的最好写照。

《婺源县志·朱子世家》记载,朱熹的祖辈朱古寮迁居婺源,为婺源朱氏之祖。其资产殷实,到了朱熹的祖父朱森、父亲朱松时,家境已经衰落。故当其祖父过世时,因贫而不能扶灵归葬婺源故里,于是朱松就把父亲朱森葬在了政和的护国寺。

政和护国寺本就是座清新幽静的古刹,朱森这位满腹经纶的老儒仕,葬于这一寺院后,更为之凭添了不少灵气。朱森早在游历政和山水时,就被护国寺的幽静与祥和深深吸引。他选在苍松翠竹,峰峦叠嶂的风林村护国寺边清居,并常邀当地儒生在此谈经论道,传授理学。朱森曾屡屡告诫朱松兄弟说:“政邑山明水秀,风光如画,只可惜地域僻隘,教学荒疏,尔等要涵儒教泽,以开化邑人子弟,使之成为名贤诞毓之乡。”宣和三年,朱森病故,朱松没有选择把他父亲的灵柩运回婺源老家安葬,而是将其葬在了护国寺旁边。

政和人民感其涵儒教泽以使邑民屡有致仕升迁,故称风林为先贤过化之地,取名为启贤乡。政和在此前出了两个进士。自从朱松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后,又出了七个进士,明、清又出了八个。

护国寺对朱熹影响极大,成年后回政和扫墓时,多次同政和儒学前辈及云根书院学子讲诗谈文,论道说志。还时常留宿护国寺,写下了《十月朔旦怀先陇作》。诗末“封茔谅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衔训倘在斯。”表达了朱熹发奋勤学的壮志以及其对政和的深深眷恋之情。

朱松到政和后,为官清廉,兴利除弊,治理有方,民赖以安,尤其兴办教育,政绩显著,在任期间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两座书院延师以训邑人子弟,开政和教育之先河,

朱熹的启蒙肇始于云根书院,其成才的基础也在云根书院。朱熹幼年常随父母留宿书院就读,朱松回政和为母亲守孝三年,朱熹均在云根书院读书,汲取其父创办的云根书院之灵气。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不是直抒政和,但却未尝不是朱熹感恩心情的另一真实流露!

除祖父朱森外,朱熹的叔叔朱柽也安葬在政和。此外,其祖母程氏夫人,则葬在政和富美村的铁炉岭。以故朱熹及其后人常到政和扫墓。正是在这种剪不断的情缘牵扯下,朱熹的后裔最终有两支在政和繁衍,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国作家著名诗人张建光所写的诗《云根书院》:“一门三代”“过化此”,“理学林萌”“庇政和”了。而且“问院”哪得“清凉界”,“为有源头”“风水活”。

宋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进士及第,授迪功郎,任政和县尉,并举家迁居政和。朱松在任及寓居政和期间,兴利除弊,制治有方,政绩显著,尤其注重发展教育,培育人才,先后创办云根书院、星溪书院,延师讲学,施教于民,开政和文化教育之先河。

其子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终成理学集大成者。他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政和,探究理学真缔。自此,政和文风振兴,书香四溢,英才辈出,有“先贤过化之乡”和“朱子祖居地”的美誉。

朱子三代在政和留下了桑梓之情,

“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

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

朱松的一首《将还政和》便是朱子三代与政和难分难解的桑梓情缘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当代的政和人,在引以为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传承,去创造。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转生成为科学的现代文化精神。

今年3月,张建光馆员在武夷书院向习中央领导汇报朱子文化。致力推动朱子文化推陈出新、创新转化。致力于朱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光明日报》《福建日报》《人民文学》《十月》《福建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朱子理学的摇篮》《印象朱熹》《走进朱熹》《寻觅半亩方塘》《为朱子画像》等数十篇文章。作了100多场朱子文化专题讲座,获得好评。录播了四集《朱子文化漫谈》电视专题讲座。

万古雄风看今朝,仰慕圣殿聆赐教。我们应该向致力传播朱子文化的张建光老师.学习:教化由来铸基业,彤管更擅写华章。骚雅并诵昌文运,德才兼修出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