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09: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泉佃


 

“出水才见两腿泥”

——我的红色经典阅读

李泉佃

红岩.JPG

青春之歌.jpg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读书界掀起了一波红色经典书籍阅读热潮。这让我回忆起深埋于心底的许多往事。

上世纪60年代末,十来岁时,想读些书,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只好搁置。复课后,小学、中学语文课本内容,大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这对于求知欲正盛的我,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千方百计寻找一些课外书阅读。上初中时,我的同桌上课时常心不在焉,偷偷摸摸地在书桌下阅读课外书。好奇心驱使我想知道他读的是些什么。结果发现,他带来的课外书,几乎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书页也已泛黄。心想,该不会是黄色读物吧?直至有一次,语文老师忍无可忍,没收了他的“私货”,我才知道,他正在读的书,叫《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天,老师将书还给了他,只是跟他说,课堂上要认真听课。

老师对他的“纵容”,让我的阅读欲望更加强烈。我恳求他将读过的书借给我,他欣然应诺。于是,我开始读《野火春风斗古城》,自此,内心世界像决了堤,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后来,我一再纠缠同桌,问他究竟还有多少此类书籍。

一天中午,同桌说,要带我到一个“好地方”,但不允许与外人说及。

那个地方,是同桌姑父的旧居。他的姑父与姑姑都是中学老师,在广州任教,旧居委托同桌的父母看管。

旧居是一幢普通的闽南红砖厝。除了同桌父母住的房间外,其他房间都上了锁。从窗户看进去,里头放的大多是些旧家具。

那天,同桌的父母下田,不在屋内,他便偷偷取出一串钥匙,打开其中一个房间。瞬间,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同桌迅速将其中一堆杂物掀开,我的眼睛顿时一亮:书,全是书!这些书,大多已经褪色,有的已面目全非,但从封面或扉页、封底的字里行间,我若隐若现地看到了它们——《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铁道游击队》《欧阳海之歌》《保卫延安》《红旗谱》《苦菜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形容当时的感受,只知道自己的心跳加速,既紧张又兴奋。倒是同桌显得非常冷静,他与我“约法三章”:不准“告密”,不准在校阅读,不准再借给他人。

就这样,在煤油灯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来之不易的课外书。

读《红岩》,我钦佩江雪琴江姐。开篇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在我心中树立起来,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读《保卫延安》,我记住彭大将军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读《青春之歌》,林道静的形象深植心田。那个曾经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林道静,在中华民族陷入迷茫的那段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她信仰共产主义,她的理想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她认识到,在革命道路上,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有前途和出路,也才有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读《林海雪原》,我记得作家曲波在开篇时写的那段话:“‘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话,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随着阅读的深入,作品中的英雄群体跃然纸上,我的心底也从此埋下了英雄主义的种子。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我阅读了后来被称作红色经典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这些红色文学经典对我有何影响,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但我知道,当年考大学填报志愿,中文系是首选。我的作文得了高分(同安县第一),无疑得益于对红色文学经典的痴迷。

考入大学第二年,我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经常闪现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参加工作后,每次出差,最想去的,就是红色经典作品中写到的地方。我造访黑龙江日报社时,特意去了一趟牡丹江市。穿越白山黑水间,沉浸在当年杨子荣和他的战友们穿林海跨雪原的场景中。有一次赴重庆,专程去了一趟渣滓洞。虽然物是人非,但在这里想起江姐,想起许云峰,想起小萝卜头,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出水才见两腿泥”。如果还有人一定要问我阅读红色经典有什么收获,我想,用《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的这句话作答,应当是恰切的。

保卫延安.jpg



刘胡兰.jpg



野火春风斗古城.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