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15: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籍溪先生”胡宪

马照南

书院门前雕像.jpg

兴贤书院门前雕像

福建武夷山市的五夫古街,学者誉之为“思想的古街”、“哲学的古街”。古街形成于中晚唐,南宋达到鼎盛时期。至今依然耸立着“过化处”、“三市街” “五夫荟萃”、“天地钟秀”、“崇东首善”、“紫阳流风”、“邹鲁渊源”、“籍溪胜境”等众多牌楼和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街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五贤井、刘氏宗祠、节孝坊等,让人仿佛来到古文化的“桃花源”。

兴贤书院位于兴贤古街西侧,是为纪念理学先贤、朱熹的恩师胡宪所建。书院门饰砖雕花鸟人物,正中嵌有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周围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代表儒家学说的发源地,象征儒家学说从曲阜传入福建,福建与邹鲁心源相契,学脉同源。书院分三进,正堂上方悬挂“继往开来”巨额堂匾;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三进为文昌阁。书院保留当年的格局,中堂摆列着桌椅,陈列胡宪、朱熹的著作,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成果。

胡宪(1085-1162年),字原仲,崇安人,是武夷“胡氏五贤”之一。湖湘学派正式形成于南宋。有意思的是,这个以“湖湘”命名的学派,创始者却不是湖南人,而是福建崇安的胡安国、胡宏父子。“胡氏五贤”以著名理学家胡安国为首,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创始人,学术界享有盛誉。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儿,又是学生。以学术成就与声望而言,胡安国和胡宏都很高。胡宪则是宋代理学由开创、形成、发展到集大成阶段之间的关键人物,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绍兴年间,胡宪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乡试进入太学就读。当时朝廷查禁“二程伊洛之学”,他得到二程著作,便与乡人刘勉之暗地传抄背诵。他曾向谯定学习《易经》,学了很久却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为此感到困惑。谯定告诉他,人的内心被很多利欲功名之类的身外之物所包围,要打破这种包围,得有毅力坚持学习才能明白其中之理。胡宪听后很有感慨,自此专心谦虚地学习。与刘勉之一样,他不参与科举,毅然返回故乡,到田里耕作、上山采药卖药,以自己的劳动来供养父母。他的高尚品行感动大家,朝野之间广泛传播。经吕本中等举荐,绍兴六年(1136年)诏赐进士,授左迪功郎、建州教授、福建安抚使司属官、秘书正字等职。之后,以亲老请准回乡,潜心研究理学。

刘子翚、刘勉之相继去世后,朱熹跟随胡宪学习。胡宪授课方式特殊,常令“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人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咸令精熟。”朱熹称赞他:“质本恬淡,培养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时后言。”

胡宪对朱熹影响最大的是礼学、论语学和史学。朱熹在五夫师从三先生,尤其是在胡宪指导下研究礼学,写成《诸家礼考编》。这是朱熹生平的第一部礼学著作,也是他后来作《祭礼》、《家礼》和《古今家祭礼》的原始稿本。

胡宪对《论语》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他把自己学习心得和有关书籍资料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朱熹。胡宪还把自己广泛收集数十家《论语》解说,以二程的论述为底本,汇集各家解说,并附上自己独特见解写成《论语会义》一书传授给朱熹。该书为后来朱熹以《论语》为核心的“四书”学奠定了根基。

《论语会义》从编纂体例到思想内容都为朱熹早年的《论语》学准备了“蓝本”,成为朱熹学习研究《论语》最早的著作。朱熹的第一部《论语》学著作《论语集解》,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论语会义》一书。

《论语》的仁,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二程和谢良佐已经认识到“仁”不仅仅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生”的概念。朱熹在编辑《上蔡先生语录》就录入“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体现了“仁有生意”,“生生之为大德”的思想。该书还体现“理一分殊”等许多的思想。《上蔡先生语录》是朱熹与胡宪讨论《论语》学的共同成果。从选择底本,校勘和内容的删定,都与胡宪讨论商量,得到胡宪的帮助和指导。胡宪还为《上蔡先生语录》作跋。其中写道:“宪因读朱元晦所定著《上蔡先生语录》三卷,得以详观,其是正精审,去取不苟,可传信于久远。”

由于胡宪对朱熹的精心教导,深化了朱熹对《论语》等经典的认识,坚定了毕生从事四书研究的信念。诚如钱穆先生所说,朱熹“于四书用功最勤最密,即谓四书学乃朱熹全部学术之中心,亦无不可。”他还在《朱子学提纲》中对朱熹用功于四书学作了简要的总结:“四书结集于程朱,自朱熹以来八百年,四书成为中国社会之天天必读书,其地位已在五经之上。”

朱熹还从胡宪那里接受胡安国的《春秋》史学。朱熹曾说:“某自十五六至二十岁,史书都不要看,但觉得闲是闲非,没要紧,不难理会,大率才看得此等文字有味,毕竟粗心了。”他真正致力于攻读史书应是从跟随胡宪学习时开始的。由于胡宪与胡安国的特殊关系,朱熹思想上亦受胡安国的影响。朱熹说:“公(胡安国)传道伊洛,志在《春秋》,著书立言,格君垂后,所以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朱熹深刻认识的历史书是重要性,历史书籍,应该像胡安国写《春秋传》,目的在于“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这正是朱熹敬佩胡安国的根本原因。后来,朱熹编写《资治通鉴纲目》时写道:“读南阳胡文定公始因公遗稿修成《举要补遗》若干卷,文愈约而事愈备。”可见,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也得力于胡安国《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的启发。

胡宪品格高洁,沉静谨慎,长于思考,不随便与人说笑,也不与人斤斤计较。

胡宪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直到奸臣秦桧死后,朝廷召他入朝。这时他已75岁,仍抱病进京。对此唯有朱熹心领神会,他在《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一诗中写道:

祖饯衣冠满道周,此行谁与话端由?

心知不作功名计,只为苍生未敢休。

“只为苍生未敢休”,是胡宪以老耋之年进京的使命和目的。他终因身体虚弱不能上朝,但还是上疏孝宗:“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铸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当时,抗金名将张浚、刘铸饱受朝中主和派打击,没人敢言起用他们,胡宪是第一个提出起用他们的人。孝宗看到胡宪上疏,称赞他忠直。皇帝留他不住,诏命为左宣教郎,主管崇道观,他即离京回乡。胡宪享年77岁,谥靖肃公。

书院大厅.jpg

兴贤书院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