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谢安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今天还常被引用,出处为《晋书·谢安传》。
据史载,谢安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时,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意思是,你几次抗旨,不出来做官的,躲在东山游乐,人家拿你没有办法,现在,你还是出来了。由于谢安是从隐居处东山出来做官的,后人就把退隐后复出的行为称之为“东山的再起”。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望族,年轻时就进入政坛,但他轻功名,好游乐,不久便“以疾辞”(请病假)寓居浙江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玩在一起,“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志书说他“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可见其行为之放荡不羁。扬州刺史庾冰听说谢安的大名,很想请他出来做事,就让“郡县敦逼”,谢安不得已赴召,但只呆了一个多月便告归。吏部尚书范汪推举安为吏部郎,谢安写了一封信给他,表示拒绝。朝廷多次召他回来,他也没当一回事,“历年不至”,经办人对此很脑火,便向上奏了一本,谢安遂“禁锢终身”。这种处分,对轻视功名的谢安来说,倒是成全了他寄情山水的愿望。他“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然而风云突变,谢安的两个哥哥接连去世,弟弟谢万又被“黜废”,为了不使家道中落,谢安决定重返政坛,出任桓温的高参,“时年已四十余矣”。
桓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简文帝病死后,他“入赴山陵,大兵陈卫,将移晋室”,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想搞政变。为此,他把谢安和王坦之叫来,准备“害之”。王坦之知道后非常害怕,“问计于安”。谢安神色不变,冷静地对他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意思是,这次我们去见桓温,关系到晋的存亡,千万要顶得住。然而,见到桓温时,王坦之还是胆战心惊,“流汗沾衣,倒执手版”,谢安则从容就席,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桓温被谢安的气势镇住了,只得把埋伏的人去掉,这次“政变”也因谢安而流产。
桓温病死后,谢安得到了重用,先是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后又任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接着,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权力达到了顶峰。但他并没有因此骄横跋扈,而是“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这是他的高明处,一般人做不到。更不寻常的是,他“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即爱好游乐的本性不改。有一次,他与王羲之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然遐想,表现出一种“高世之志”。王羲之对他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很实在、很辛苦的,何况今天“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你“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怕不适合吧。谢安不以为然,他回应说:“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其实,好游乐的谢安并没有沉溺其中,关键时刻他总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尽显英雄本色,这在“淝水一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淝水,即今天的东淝河,从合肥向西北至八公山南入淮河。所谓“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一场大战。前秦的统治者苻坚即位后,消灭前燕、前凉和代国,统一了北方,他野心勃勃,想一举吞掉东晋,便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向东晋发起进攻。东晋朝廷一时人心惶惶,唯有谢安镇定自若,他认为,前秦仗着势大力强,无端侵犯东晋,是违背人心的无道之举,必败无疑。至于双方力量悬殊,东晋的八万多军队,如何对付前秦的八十七万(号称百万)大军?谢安以三国时代“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击败曹操为例说明,只要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军队少的可以赢军队多的,力量弱的可以胜力量强的。孝武帝从谢安的分析中得到了鼓舞,加封他为征讨大都督,统帅东晋军队。
其时前秦的军队步步逼近,谢安却若无其事,依然与人在家下棋。他的侄儿、前锋都督谢玄非常焦急,到相府请示谢安,问该如何行动。谢安手里捏着棋子,淡淡地回答说:“已别有旨。”(已经有安排了!)然后照样下他的棋,不再吭气。谢玄“不敢复言”,但他立即请朋友张玄去问。谢安看到棋友(张玄)来了,非常高兴,“遂命驾出山墅”,然后与张玄“围棋赌别墅”。论棋艺,张玄比谢安高出一筹,平时都是他赢。可是那天他牵挂着谢玄的交代,根本无心下棋,“便为敌手而不胜”。谢安赢棋后对外甥羊昙说:“我赢的这套别墅就送给你了!”然后出去游玩,直到深夜才回。
谢安的这些举动在京城广为人知,朝廷内外也就不再惊慌失措。谢玄这才领会到丞相的良苦用心。但是谢安并没有停留在稳定人心上面,而是迅速召集各路将领,提出应对的战略战术,安排人马,“各当其任”,鼓励他们为国征战。由于谢安沉着应对,指挥得当,也由于苻坚骄兵轻敌,淝水之战最终是谢玄等人率领的东晋军队在八公山一带大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手下的人把前线送来的信呈给他,他看了看,“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照样下棋。客人忍不住就问他,信里说了些什么呀?他慢悠悠地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那口气轻描淡写,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当他送走客人,回到内屋,跨进门坎时,由于兴奋,竟不知不觉地把拖鞋的屐齿折断。
淝水之战,东晋最终获胜,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谢安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东山再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三个成语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是很不容易的,说明谢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
读《晋书谢安传》,我有三点感受,其一,谢安是个很懂得生活的人,年轻时过着下棋、清谈、游山玩水一类的休闲日子,但不忘国家社稷;四十岁后担任朝廷要职,虽公务缠身,而“东山之志”(即寄情山水)始终不变。可以说,他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二,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统帅,谢安处事沉着冷静,举重若轻,前秦大军压境时,他从容不迫,认真部署,全力应战,充分表现出一个优秀领导者难得的素质。其三,《谢安传》写得相当好,尤其是淝水之战前前后后的描述,几乎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作者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大臣,他奉旨重修《晋书》。一个政治家能拿起笔修史,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行文是如此的精妙,的确值得称赞。反观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官不大,却不愿自己动笔,即便简单几百字的讲话稿,都要秘书代劳。对照房玄龄,难道不应该改一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