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古今谈
商人作为一个群体,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商人的出现,应该是在社会成员之间有了一定交易活动之后的事,因此要晚于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的人。据说中国最早的商人是商朝的遗民,因为周灭商之后,原来居统治地位的商族人士成了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为了过日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重操祖先的旧业,搞起贩买贩卖。正如《尚书·酒诰》所说,这些商朝遗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教养厥父母”。久而久之,在周朝的人看来,凡是跑买卖的都是商族人,于是就称他们为商人,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中国旧传统一向轻视商业和商人,所谓“士农工商”,商居末位,就可见一斑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商还与奸联在一起,即“无奸不商”,似乎从商的人品德肯定不好,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实事求是地说,做买卖讲究商业道德的人还是占多数。否则,正常的贸易将何以进行?社会将何以安宁更何况商界也有杰出人物,例如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郑弦高,他的事迹就值得高度肯定。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有利时机,企图插足中原,派了三名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大军偷袭郑国。此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牛群要去东周的都城做买卖,发现浩浩荡荡的秦军朝着自己的国家开去,不禁大吃一惊。他想,郑是一个小国,事前又不知情况,没有准备,秦军一到,必定要遭灭顶之灾。但聪明的弦高没有慌张,他立刻派人兼程回国报信,自己即乔装成郑国国君的使者,镇定自若地走向秦军的统帅部,对孟明视等人说道,听说贵国军队要路过敝国,国君非常欢迎,先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大军,随后还会陆续再来慰问。孟明视等人听了,信以为真,觉得郑国既然已早有准备,打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于是下令撤军,改道攻打晋的盟国滑(今河南偃师西南),并把它消灭。
郑弦高救国的义举,并非传说,而是一件真实的历史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十二》有这样的记载:“(郑)缪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春,秦缪公(即秦穆公)使三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这个记载虽然简单,只有寥寥的三十几个字,但它能被写进惜墨如金的《史记》是相当不容易的,说明司马迁对郑弦高这一举动的高度赞赏。也正因为如此,郑弦高才得以流芳千古。笔者上中学时,曾在课本中读过他的这个故事,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再来谈这个历史人物,觉得郑弦高之所以能急中生智帮助祖国转危为安,绝非偶然。他的可贵之处很多,起码有三:一是他有强烈的爱国心,时刻关心祖国的安危;二是他非常机智,能在紧急关头以“诈”——装作郑国国君的使者欺骗秦国统帅,让对方产生错觉,以为郑国已早有准备;三是他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舍得用自己的牛作为礼品,犒劳秦军,增加了“诈”的迷惑力,使秦军深信不疑。
郑弦高之后,越国的范蠡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商人。他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急流勇退,先是“乘扁舟浮于江湖”,尔后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改名朱公。此人很有贸易眼光,看到陶乃“天下之中,诸侯能通”,是理想的货物交易之地,遂选为营销点。由于知人善任,经营有方,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人称陶朱公。发家之后,他将财富“再分散与贫交疏昆第”。司马迁称赞他是“富好行其德也”。范蠡还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与不足,因此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出售给百姓,这也从中看到他非常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郑弦高和范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树立了可供学习的榜样。近现代的中国更是涌现出许多富有远见的爱国商人,其中以福建的陈嘉庚最为突出。他把生意做到了海外,规模很大,但他一生所赚取的钱几乎都用在教育事业以及支持革命和抗日战争,可谓取之社会,回报社会。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之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商人(包括企业家、各种商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地位也一再攀升,谁也不再轻视他们。但是,“无奸不商”的看法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仍然根深蒂固。原因既有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商人本身的过错所致。在今天商人的团队中,的确有一些害群之马,他们操纵市场,哄抬物价,走私贩私,牟取暴利,甚至于制售各种假货或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产品,供应市场,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不久前发生的三鹿牌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坏,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其教训值得记取。
当然,社会不能没有商人,商人牟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有句俗话说,“亏本生意没人做”,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能见利忘义做出违背法律和道德良心的事,否则,老百姓是会痛恨的。这一点应该引起商界的重视。其实,今天有不少商人,遵纪守法,经营有方,对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发财之后又做了许多好事。正如一位乐善好施的商人所说,赚钱后应该以善心回报社会,让善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气,一种动力。这话很有道理。人们相信,随着全社会商业道德的普遍提高,法制的逐步完善和加强,“商人”这个群体也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出现,并得到人们的进一步欢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