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1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由人而神的关羽


关羽画像


中国的主要宗教大多是舶来品,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唯有道教“土生土长”,但它的出现并非始于老子作《道德经》的春秋时期,而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儒学宗教化之后,综合黄老思想和其他宗教影响逐渐形成的,最早也不会超过汉代。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信奉佛教与道教,而且神佛一家,见神就拜,泛神论是一大特点。其次,与西方奥林匹斯山上诸神比较,中国的许多神实际上是人死后“变”成的,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平。名闻遐迩的“关帝爷”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个。

关帝爷即东汉末年的关羽(?-公元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即今山西省运城县人),年轻时因在老家吃官司,逃到了河北涿州,遇到了刘备在那里招兵买马(“先主于乡里合徒众”),交谈后甚为投机,便与张飞一起跟随刘备,成为其左膀右臂,“分统部曲”。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对刘备则是绝对的忠诚,“稠人广坐,侍立众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打刘备,其时刘备驻扎小沛,关羽驻扎下邳。刘备、张飞战败后失散,不知去向,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小,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十分器重,“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企图用笼络的手段使其归顺。然而曹操发现,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觉得不可理解,便让张辽去试探。张辽按曹操指示,“以情问之”。他对关羽说,曹公对你这么好,我想您应该留下来才对吧?关羽坦诚地说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将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把这些话转告给曹操,曹操深感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不仅没有责怪,还更尊重他。官渡之战,袁绍派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气势甚旺,曹操任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前往迎战。“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操当即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想以此挽留他。然而关羽没有改变初衷,当他一旦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还是“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的左右发现后准备派兵把他追回,终被曹操制止——“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被迫投降曹操到“拜书告辞”,这一段时间虽然不很长,但关羽的所作所为却是忠义的集中表现。一方面,他矢忠故主刘备,不贪恋新宠,伺机回归;另一方面,他感念“新领导”曹操对他的厚待,决定有了报答才离开,绝不一走了事,真正做到了“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花了许多笔墨加以描写,如,“降汉不降曹”、“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古城会”,等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察关羽的一生,忠义贯彻于始终。他一生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无论顺境逆境,都是那样的骁勇善战,忠心耿耿,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关羽的性格也有极大的弱点,即傲慢自大(“羽性骄矜”),不善于与人合作(“骄于士大夫”),也不善于从全局高度处理问题。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封马超为平西大将。关羽对此很不服气,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关羽的心事自然瞒不过聪明的诸葛亮,他深知关羽倚仗自己多年跟随刘备,劳苦功高,对新近加盟的马超有瞧不起的意思,即复信给关羽,“孟起(即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超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封信写得非常巧妙,先是对马超作了相当高的评价,转而却说,他马超怎么也比不上您这位美髯公的超伦逸群呀。此番恭维让关羽心里美滋滋的,兴高采烈地当着宾客的面,把诸葛亮的信展示给大家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占汉中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样的安排还是把关羽放在最前面,说明刘备对他很看重。但傲慢的关羽却不买账,他对前来送官印的费诗说,这样的封赠难以接受,因为大丈夫决不与老兵同列。费诗按照刘备预先对他的交代,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建立王业,不能只重旧人。当年汉高祖起事,萧和、曹參就和他在一起了,但分封时,萧、曹二人只封了侯,而后来归顺的韩信却封了王。现在,黄忠虽然与你同列,但在汉王心里自有轻重,何况你还是汉王的兄弟,怎能这样计较呢?说得关羽无话可言,赶紧下拜接受官印。

同年秋天,关羽乘曹操与孙权交兵的机会,率主力攻打樊城,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从而“威振华夏”。此时,东吴的孙权为了修好与蜀汉的关系,派出使者为他的儿子向关羽求亲,以结“秦晋之好”。关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不注意政治策略,只凭个人意气办事,蔑视对方,不仅不答应婚事,还“骂辱其使”,从而激怒了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关系,埋下了失荆州、走麦城,最后被杀的伏笔。

显然,关羽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而且两方面都非常突出的人。但他死后却成了被膜拜的神,享受百姓香火,千百年来,奉祀他的庙宇遍及全国。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个“神明”能与之相匹比。

关羽由人变成神,有着一番过程。据学者考证,关羽神化始于隋唐,初时以武庙的配享者出现。那时的武庙,主享者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尚(即姜太公),配享者有十位,称“十哲”,其中包括张良、孙武、韩信、诸葛亮,关羽排在最后一个。至于“称王”则始于北宋,宋徽宗时,关羽封忠惠王,后加封武安王,宋高宗时封壮缪武安王。元代基本保持王的封号。进入明代,从明太祖开始,对关羽“庙祭于京师”,规格提高了,而且“国有大灾则祭告”。接着,由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关羽在广大民众中的知名度更高了,神化从而又上了一个台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给关羽进爵,由王而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1614年),又勅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几乎囊括所有能想到的赞美之辞。清代,皇帝对关羽继续有封赠,但没有超过、也不可能再超过明代。可以说,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关老爷已不仅仅是神明,还是圣人,他在民间的地位与影响,无人可比,甚至超过了“至圣先师”孔夫子。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在众多“变”为神的历史人物中,关羽能够脱颖而出,被尊为“帝”与“圣”呢?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老百姓的崇拜,宗教的推动,也有统治阶级的需要。

先说由人变为神。封建时代,老百姓处于最底层,受尽压迫与剥削,幻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这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关羽为人,既忠勇,又讲哥儿们义气,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受到了他们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一旦与宗教有神论结合,便会产生强烈的企望——如果上界也有关老爷,他的神力不就能够帮助我们老百姓吗?而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宣扬关羽的忠义,进而将之神化,对于巩固他们的政权也是非常有利的。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虽然对神化关羽的动机与目的完全不一样,但他们却在这件事上走到了一起。

再说关羽的称帝。我以为,这与“官本位”的思想有关。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生前为老百姓做过一定好事的人转化为神之后,不管他们生前是干什么的,哪怕是最底层的普通人,几乎都要官袍加身,而且绝非芝麻小官。因为老百姓觉得,神只有本事(法力)还不够,最好还得当官,而且官越大越好办事。例如林默娘之于“天后”,陈靖姑之于“临水夫人”。正是出于这个逻辑推理,受到普遍崇拜的关羽,他的官阶便自然地置于众神之上,封王不够,还必须称帝。

今天,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关羽崇拜已经为实事求是的分析所取代。但“关帝庙”还在,香火还很旺。这不仅因为有些庙宇是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而且对某些人来说,“关帝爷“仍是他们的崇拜偶像,需要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