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7 15: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平和与激情同在
——读《晋书·陶渊明传》



 


提起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人们会立即想到他的许多名言名句,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何不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及那篇具有乌托邦思想的《桃花源记》,等等。毫无疑问,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很有个性的大诗人。

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陶渊明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原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是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茂、父亲逸也都做过太守。但到了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不得不躬耕养母。《晋书》说他“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既有“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又有突出的才干,仕途上本该有所作为。但那个时代政治非常腐败,陶渊明对门阀士族的统治很不满意。尽管他曾做过祭酒、镇军、建威参军,后又当了彭泽县令,但并不怎么看重仕途。他“素简贵,从不私事上官”。换成现代的话,即生活简朴,从不因个人私事找上级领导,表现出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有一次,上级派督邮到彭泽县廵视,下属告诉陶渊明,按规矩你要“束带见之”,即要穿上官服,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陶渊明本来就讨厌官场上的那一套规矩,又不知道督邮是何许人,说不定还是个宵小之辈呢,如果真是那样,对他哈腰恭维,岂不糟蹋了自己?想着想着便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把官印交出,辞职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倾吐心中的积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何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何奚疑?”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既有对往事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构想,他明确表示,不羡慕富贵,拒绝与黑暗势力妥协,向往自由,愿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北宋欧阳修认为,“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而已。”北宋另一位文学家宋庠也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

归来的陶渊明,“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日子过得恬静而又平和。他读书、著文、栽花、种菊,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他与邻里的相处也很好,常常在一起谈论农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还亲自下田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晋书》的编撰者房玄龄大概是根据陶渊明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表现,才把他的传归入“隐逸”一类的。

作为诗人,陶渊明善于描写当时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质朴、自然,又极其精练,人们因此称他为“田园诗人”。然而这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则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英雄的崇敬。他赞誉与日竞走的夸父、衔木填海的精卫有“宏志”,歌颂敢于和天帝血战到底的刑天“猛志固常在”,而对行刺秦王的荆轲则寄以同情——“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可见陶渊明在平淡的生活中充满着悲愤慷慨的激情。正如鲁迅所指出,“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