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本色是硬汉
大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知道唐代的颜真卿是一位大书法家,有的人小时候可能还临摩过他的字帖。然而,能够全面了解颜真卿生平的人就不太多了。例如笔者,原先对他也是不甚了了,直到读了新旧唐书的《颜真卿传》之后,才发现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斗中,竟是一位统领20万大军、立下汗马功劳的传奇性人物。
颜真卿(709-785年),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他的先辈颜之推,是北齐文学家,留有著名的《颜氏家训》,曾太祖父颜师古,为初唐训诂学家,作过《汉书注》,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擅长书法。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兼之“少孤,母殷躬加训导”,颜真卿发奋读书,学问渊博扎实,26岁(唐开元二十二年)考中进士,又擢制科(朝廷为了选拔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从此踏上仕途。先是被派到醴泉(今甘肃省酒泉)当县尉,不久,因工作出色,又因唐玄宗欣赏他写得一手好字,被调任监察御史。
做官,就要替老百姓办事。颜真卿从小立志做这样的好官。他在监察御史任上,经常外出巡访,了解民间疾苦。有一次,他来到五原(今甘肃陇西),看见当地旱情十分严重,许多人正在地里磕头,祈求老天爷下雨,便走过去寻问,发现前些时候,这里因为争水,大户人家打死乡民,官吏又不秉公办案,导致“冤狱久不决”。颜真卿为此展开调查研究,终于弄清真相,依法处理了触犯刑律的人。事有凑巧,当案件公正判决后,天空乌云密布,顿时下起了瓢泼大雨,老百姓激动万分,纷纷高呼:“御史雨!御史雨!”这件事传到京城,唐玄宗知道后很高兴,提拔颜真卿为殿中侍御史。
然而,朝中的政治环境很差。当时大权掌握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手里,此人奸诈恶毒,胡作非为,朝中许多人都有意躲他,颜真卿却不买他的账,敢于正面与他斗争,杨国忠因此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排挤他,最终把他放到平原郡当太守。
外放对颜真卿而言,虽然是一种迫害,但也并非绝对的坏事。这一期间,他苦心研习书法,在原有学习褚遂良的基础上,拜当时著名的草书大家张旭为师,同时吸收民间书法之所长,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人称“颜体”。这种字开一代新风,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有力。
不过,颜真卿在河北平原,并非只是练练书法,他的精力和注意点主要是放在安禄山身上。安禄山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颜真卿早在朝廷任职时候,就发现安禄山一方面频繁出入宫中,百般讨好杨贵妃与唐玄宗,另一方面又极力控制北方的大片土地,料想这家伙没安好心,有朝一日必定反叛。因此一到平原,就修筑城防,招募兵员,充实粮仓,作好应对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为了麻痹安禄山,不让其看到真实的情况,他使用了韬晦的策略,“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自以为聪明的安禄山果然被他迷惑,以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也就不再担心了。
正如颜真卿所预料,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在范阳(治今北京)起兵叛变。这一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叛军气焰嚣张,一路烧杀抢夺,很快就攻占洛阳,并向京城长安逼进。当时地方官员毫无斗志,纷纷投降,致使“河朔尽陷”。唐玄宗知道后又急又气,长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此时前线送来报告,称“独平原城守具备”,正与叛军激战。唐玄宗这才高兴起来,不无欣慰地对左右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意思是,我以前不太了解颜真卿,现在才知道他是如此的忠诚与勇敢!
颜真卿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在平原郡竖起抗击叛军的大旗,呼吁各郡一致对敌时,安禄山根本就没有想到,一时慌了手脚,连忙调兵遣将,从而暂时中止对潼关的攻打,使长安的紧张气氛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常山太守(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以及17个郡的领导人对颜真卿的呼吁热烈响应,并公推他为盟主。颜真卿统领20万大军,驰骋燕赵,与叛军激战,不仅使敌人遭到沉重的打击,保住了平原城不落入安禄山的手中,也大大鼓舞了敌后老百姓的信心和勇气。唐玄宗对颜真卿的表现非常满意,立即派人封他为户部侍郎兼本郡的防御使。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又被封为节度使。到了德宗时期,他官至刑部尚书,还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颜鲁公”。
虽然颜真卿的官当大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谨小慎微,而是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疾恶如仇的刚直作风,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其中尤以卢杞为甚。卢杞于建中初年由御史中丞升为宰相,但此人贪赃枉法,搜刮民膏民脂,老百姓怨声载道。由于“屁股不干净”,心中有鬼,卢杞最惧怕的是颜真卿,总想找个机会加害于他。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那是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攻陷汝州。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是派兵平叛还是采取别的措施?朝廷进行了讨论。卢杞趁机提出建议,要朝廷派颜真卿去说服李希烈。他假惺惺地称赞颜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德宗没有细想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让满朝“公卿皆失色”。因为谁都知道,李希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去说服他等于送死,因而私下都劝说颜真卿不要去。颜真卿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他对同僚说,“君命可避乎?”还是毅然前往。
李希烈对颜真卿的策略是先来硬的,让“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谩骂,将食之”。颜真卿根本不把这一套放在眼里,任你怎样恐吓,他都做到“色不变”。李希烈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把养子与部属统统喝退,然后请颜真卿住到公馆,好酒好菜款待,希望颜真卿能上疏朝廷为他洗刷罪名,颜真卿对此断然拒绝。李希烈还是不死心,又使了许多花招,想让颜真卿就范,都没能达到目的。此时他失去了耐性,把脸一沉,将颜真卿关进牢房,企图用死威胁。但无论是挖大坑叫嚣活埋,还是“积薪”点火威胁烧死,颜真卿都毫无畏惧。气急败坏的李希烈孤注一掷,杀了颜真卿的好友张伯仪,将其头颅挂在旗杆上,以为这样可震慑颜真卿。然而这一着还是无效。颜真卿看到好友惨遭杀害,伏地大哭,但对李希烈的要求依然回绝。李希烈无计可施,只得叫人用绳子把颜真卿勒死。这一年,颜真卿77岁。《新唐书》赞曰:“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纵观颜真卿的一生,有人说他一半厮杀在沙场,一半苦练于书斋。此话不假,他是忠心耿耿的重臣良将,又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二者兼于一身,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更加令人钦佩的是,无论充当什么角色,颜真卿都表现出气壮山河、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气质。这种气质犹如一股清泉,浇灌了他的书法艺术,使其形成独有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有人作了这样的评论,“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认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他说,“你看那颜体字,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是在直面安史之乱和忧心国家动乱的心情下写出来的。个中滋味,极为丰富。”
妙哉斯言!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