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7 16: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叔侄双贤 青史流芳

——记宋代陈瓘与陈渊


陈瓘


宋代出了两个著名的奸相,一曰蔡京,北宋末期;一曰秦桧,南宋初年。非常凑巧的是,与这两个权奸分别结下深仇大恨的有一对福建籍的叔侄,即陈瓘与陈渊。他们既是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更是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的诤臣。

陈瓘——因抨击蔡京上了《水浒传》

明代施耐庵所著的小说《水浒传》,几乎家喻户晓,而在它的第九十七回“陈瓘谏官升安抚……”和第一百回“……陈瓘宋江同奏捷”,都有对陈瓘的描述,甚至说他因“劾蔡京、童贯、高俅诬陷忠良、排挤异类”而被“道君皇帝”(即宋徽宗)所赏识,“于原官上加升枢密院同知”,“统领御营军马二万,前往宋江军前督战”。虽然书中关于陈瓘与宋江联手征讨田虎的事纯属作者的虚构,但陈瓘与奸佞蔡京等人所进行的斗争,却是明确无误的,它不仅见之于《水浒传》,也载入《宋史》。

陈瓘,字莹中,号了斋,沙县贡川(今属永安市)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自幼聪明好学,深受长辈的称赞。但他“不喜为进取学”,即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后来还是父母“以门户事”加以勉励与劝说,才不得不去应试。这一试,就考中甲科进士,接着殿试又得了第三名(探花)。那一年,陈瓘才二十二岁,科举之路可谓相当顺畅,然而接下去的仕途却充满荆棘、险恶与艰辛。

陈瓘的第一个官职是“湖州掌书记”,继而到越州(今绍兴)当签书通判,后又兼明州(今宁波)通判。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陈瓘可以领取两份“职田”(即官员的薪俸),但他坚决不要比较丰厚的明州那一份,而“尽弃于官以归”。可以说,从当官的第一站开始,陈瓘就表现出为政清廉的高风亮节。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福建浦城人)出任尚书左丞(左相)。有一天,陈瓘与同僚在码头上拜见这位新宰相,章惇因“闻其名,独邀与同舟,询当世之务”,给了他很大的面子。但不谙世故的陈瓘却直抒己见,根本不顾及这位老乡兼上司是否高兴。他对章惇说,“请以所乘舟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明此,则可行矣”。意思是,为政必须秉公办事,不可偏袒。因为当时朋党之争甚烈,章惇复行新法,对元祐时代的大臣实施报复,陈瓘认为此举不妥,才说了这番话。接着他问章惇,“天子待公为政,敢问将何先?”章惇回答说,“司马光奸邪,所当先辨,势无急于此。”那时司马光已去世多年,章惇的意思是,清除他所留下的影响是当务之急。陈瓘说,丞相您错了,如果按照您的意见去执行,船就会失去平衡,我看天下的老百姓都不希望您这样做。章惇听了很生气,声色俱厉地反驳了他的意见。陈瓘却毫不退却,他诚恳地对章惇说,“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尽管这话并不中听,但此时的章惇对陈瓘的胆识与勇气还是很佩服的,于是“用为太学博士”。


陈瓘任太学博士时,蔡京一伙的薛昂、林自,秉承主子的意志,攻击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提议将其烧毁。为了保护这部历史巨著,陈瓘想尽了办法。他发现书中有神宗所制的序文,大喜过望,当即以此为武器反击薛、林二人。他责问道,难道你们也要把先帝的序文烧掉吗?这一反诘,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企图烧毁《资治通鉴》也因此被制止。陈瓘保护《资治通鉴》这件事,似乎并不太为后人所熟悉,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大书特书。

宋元符二年(1099年),陈瓘出任卫州(今河南新乡)知州,不久奉调回朝任右正言。作为谏官,他刚正不阿,大胆评论包括蔡京在内的许多人与事,特别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曾经赏识过他、时任左仆射的章惇,揭露其独裁专权,迷朝误国。在陈瓘与其他大臣的弹劾下,章惇被罢职外放。

元符三年,陈瓘升任右司谏。此时的他,对蔡京的认识更加深刻,曾对人言,“蔡京若秉钧轴,必乱天下”。当时御史龚尖上书抨击蔡京,被免职,陈瓘非常愤慨,他说,“绍圣以来,七年五逐言者,常安民、孙谔、董敦逸、陈次升、邹浩五人者,皆与京异议而去,今又罢尖,将若公道何。”遂即起草《论蔡京疏》,全面予以抨击,虽未及呈上,但他的种种表现,早已得罪蔡京,埋下了祸根。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曾布(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同父异母弟弟)任尚书右仆射(右相)时,让使客告诉陈瓘,将从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这事要是换成别人,肯定要千恩万谢。但陈瓘人格非凡,境界很高,他对儿子正汇说,“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与官爵相饵也。若受其荐进,复有异同,则公议私恩,两有愧矣。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汝其书之。但郊祀不远,彼不相容,则泽不及汝矣,能不介于心乎?”第二天早上,曾布邀请数人座谈时,陈瓘果然把事先写好的批评文章拿出来,当面谈论曾布的不是,引得他“大怒”,两人“争辩移时”,曾布态度越来越凶,陈瓘则“色不为动”,心平气和地对他说,“适所论者国事,是非有公议,公未可失待士礼。”曾布一听,既感到对方说得有理,也觉得自己确实做得太过分了,便“矍然改容”。嗣后,陈瓘被外放到泰州去当地方官。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任尚书左仆射,一朝权在握,便对曾经与他过不去的人“秋后算账”。陈瓘自然也在其中,他被贬到袁州(今江西宜春)“编管”(即官员被流放,编入当地户籍监管),第二年又被转到廉州(今广西合浦)继续监管,过着“裘葛不具,箪瓢屡空”(即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直到崇宁五年(1106年),才因“星赦”获得赦免,当了个挂名的宣德郎。

大观三年(1109年),陈瓘的儿子正汇在杭州,发现蔡京有动摇东宫(太子)的迹象,便报告了杭州知府蔡薿。哪知此人正是蔡京的亲信,一接到对主子不利的信息,便“飞书告京”。蔡京当即将正汇投入监狱,交给开封府尹李孝称审讯。李孝称是个酷吏,在蔡京的指使下,把陈瓘也抓起来。府堂上摆着许多刑具,企图以此逼陈瓘交代正汇的所作所为。陈瓘无所畏惧,他对李孝称说,正汇看到蔡京将不利于国家的迹象,急忙报告上方,我岂能预先知道?不知道的事我怎么能乱说?如果乱说,于情不容,于义也不为。至于蔡京,为人奸佞,他的所作所为,必定给国家带来祸害。对此我早已上书评论过,无须到了今天才来讲。陈瓘的此番陈词,可谓正气凛然。但蔡京等人还是死死缠住。最后,正汇获罪,被流放到海岛,陈瓘也遭到牵连,被押送到通州(今南通)软禁。

即便如此,蔡京对陈瓘还是不放心。政和元年(1111年),他又把陈瓘转到台州(今属浙江省)“羁管”,还如临大敌似的,“遍令所过州出兵甲护送”。台州知县石悈是蔡京的死党,不仅派人监视陈瓘,而且“大陈狱具,将胁以死”。陈瓘一眼就看穿他的鬼把戏,大声问道,今天的事,难道是皇上的旨意吗?石悈被问得“失措”,不得不告诉他,“朝廷令取《尊尧集》尔”。陈瓘说,那也用不着这样,尊尧是把先帝比作尧,把皇上比作舜,这有什么罪呢?何况我早已把《尊尧集》呈献给皇上了。由于据理抗争,石悈才不敢对他加害,但陈瓘在台州被软禁了五年,直到政和六年(1116年)遇到大赦,才获得自由,复官承事郎。但不久又因被人陷害,“卜居江州”,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许辄出城”)。宣和三年(1121年),陈瓘的女婿被方腊的起义军所俘,蔡京死党又以“政治嫌疑犯”把陈瓘转移到楚州(今江苏淮安)。第二年,陈瓘含冤死去,那一年他65岁。

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门下、中书、尚书三省联合上奏,为陈瓘平反,宋钦宗当即准奏,特赠陈瓘为谏议大夫。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再次肯定陈瓘,特赐谥“忠肃”,并作了解释:“虑国忘家曰忠,刚德克成曰肃”。宋高宗还对辅臣说,“陈瓘昔为谏官,甚有谠议(正直的议论)。近览所著《尊尧集》,明君臣之大分,合于《易》天尊地卑及《春秋》尊王之法。……瓘宜特赐谥以表之。”

陈瓘学问渊博,著有《了斋集》(30卷)、《了斋易说》、《尊尧集》等。后人又编撰了《陈忠肃公言行录》。其中《了斋集》被收进《钦定四库全书》。陈瓘还精于书法。他的福建同乡、南宋第一个宰相李纲曾赞道:“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

陈瓘的词也写得很好,有的作品让人感到一种正气,如《减字木兰花》:“大江北去,未到沧溟终不住。淮水东流,日夜朝宗亦未休。香炉烟袅,浓淡卷舒终不老。寸碧千钟,人醉花胥月色中。”有的作品又带着浓浓的禅意,如《卜算子》:“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只对?醉后有人醒,醒后无人醉。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陈渊


陈渊———敢与秦桧斗争到底的人

陈渊,初名渐,字知默,又字几叟,世称默堂先生。他是陈瓘的侄儿,生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年轻时拜理学大家杨时为师,专攻二程(程颢、程颐)理论。杨时对他很器重,夸他“深识圣贤旨趣”,后来还将女儿许配给他。

同为杨时门生的罗从彦(字仲素,南平人,后移居沙县),当时就住在陈渊处不远。陈渊与罗从彦的关系很好,每次到他那里,都要聊上一整天才回去,并对人说,“自我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从此,他“筑室山中,绝意仕途,经日端坐,间而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李纲谪居沙县时,他也曾相与唱和。

应该说,陈渊之所以对当官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看到自己的叔叔陈瓘长期被迫害,便对仕途望而生畏,转入潜心研究学问。陈瓘的冤案平反之后,陈渊的政治枷锁也相应得到了解脱,绍兴二年(1132年),他入朝充当枢密院计议官。绍兴五年(1135年),几位资深的老臣向朝廷推荐,说他“有文有学,通达世务,垂老流落,负材未试”,陈渊因此当上了枢密院编修官。同年十月,李纲出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邀请他在幕府主管“机宜文字”。他除了很好地完成分内之事外,还为李纲出谋划策,深得信任。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召见陈渊,与他作了长谈。当时陈渊已是72岁的老人,但锐气不减,他直率地指出当时的弊端:“恩惠太滥,赏给太厚,颁赉赐予文费太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高宗听了很满意,认为“渊乃杨时之婿,老成有学,可嘉也。”于是特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丞职。高宗还赞扬陈渊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见解具有独到之处。

也就是在这一年,主张抗金、与秦桧不和的赵鼎被罢去尚书左仆射,陈渊挺身出来为他鸣不平,说赵鼎“可以任天下之重”,建议让他留任,“以济中兴之然”。刚刚升任右仆射的秦桧当然不高兴,他责问陈渊,你这样建议,“欲置我于何地?”最终赵鼎被贬,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

绍兴九年(1139年),陈渊为监察御史,不久,升任右正言。高宗对陈渊说,以前你叔叔陈瓘当谏官,评论国家的安危治乱,总是联系到用人的问题,指出任用君子还是任用小人,有着原则的区别。他还揭露蔡京误国的罪恶。后来发生的靖康之难,证明陈瓘的意见是对的。假如当年能听进他的话,也不至于发生那样的惨剧。今天任命你当谏官,希望你能继承先辈的遗志,不辜负朕的厚望。

陈渊受命之后,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是涉及国家乱治之本源,学术之邪正,君子小人朋党之争,中国和外国的逆顺之理他都积极奏言。当时秦桧独专朝政,正准备接受金人所提出的苛刻条件议和。陈渊不顾被迫害的危险,连奏五章,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他指出秦桧的所作所为,是向金人投降,误国乱政,违背民意。秦桧对陈渊的多次上奏,极为恼火,曾告诉亲信,这个陈渊真不识相,他要是少发些议论,保持沉默,本来是可以再升官的。秦桧还想让监察御史陈楠去做工作,晓之于利害。陈楠深知陈渊的为人,没有去。他说,陈正言是天下最正派的人,怎么有可能为利害祸福而动心呢?

也就是这个时候,曾在金人扶持的伪政权“大齐”任“工部侍郎”的郑亿年,逃回南宋投靠秦桧。秦桧出于私利,恢复郑亿年降金之前的资政殿大学士的官位。陈渊知道后立刻上奏,指出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不可复官。秦桧因此对陈渊更加怀恨,处处想抓他的把柄。其亲信了解主子的心事,即告发陈渊,说他曾讲过汉武帝尊重谏臣汲黯以及苏轼抨击奸臣的故事。秦桧便用“以古讽今”的罪名,罢掉陈渊的右正言。

绍兴十三年(1143年),京城临安修建国子监,宋高宗任命陈渊为秘书少监兼崇正殿说书,要他讲解《左传》。此时的陈渊,因反对秦桧被贬回故里已有四年之久,加上年老体衰,便以曾祖父陈世卿也任过秘书少监,自己应当回避作为托词,上表婉言辞谢,宋高宗随即改任他为宗正少卿兼崇政殿说书。陈渊再次上表辞谢,高宗不准,只得上京赴任。然而在京的两年间,因为与几位知心同僚在底下议论朝政,被秦桧的党羽以“朋附非议”的罪名参了一本,结果又丢了官。绍兴十五年(1145年),陈渊遭人无端攻击,精神上受到刺激,走完了人生历程,享年79岁。

作为杨时的学生和女婿,陈渊学识渊博,是宋代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著有22卷的《默堂先生文集》。他的诗词也很有特色,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词质而达,其志坦而言,其气畅而幽。”(见《诚斋集》卷七九)。《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不甚雕琢,然时露真趣,异乎宋儒之以诗谈理者。”陈渊则自称写诗乃师法晋代的陶潜,说“渊明吾之师”,“吾师陶靖节”。在一首旅游诗里,他这样写道:“渊明已黄壤,诗语余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

 他们的精神超越历史

细读陈瓘与陈渊的生平,既为这对叔侄的高尚人格与渊博学问所折服,又为他们生不逢时而慨叹。陈瓘处于北宋末年,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又因皇帝的无能与奸佞蔡京的弄权,国家岌岌可危,陈瓘虽然力谏,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蒙冤而死。陈渊的后半生处于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的偏安思想与奸佞秦桧的卖国行为,使得这个诞生不久的政权,对北方的强敌低三下四、称臣纳贡。陈渊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痛加抨击,但改变不了局势,以致抑郁而终。

呜呼,历史倘能改写,让陈瓘与陈渊生活于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的年代,贡献或许会更大一些。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陈瓘、陈渊的一生只能定格于今人所看到的历史框架里,而他们的精神却可以超越历史,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