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相伴一生的上官婉儿
2013年9月9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消息称,考古人员在西安咸阳发现一座唐墓,内中放置墓志一盒,志文近千字,记载了墓主人的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情况。根据墓志判断,此人为唐代著名的女政治家,素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
作为女人而热衷于政治,并能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周旋,无论古今中外,都很少见。上官婉儿则是这少见中的一个。
上官为复姓,婉儿是她的名,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人。曾祖父上官弘当过前朝(隋)的官,祖父上官仪,曾任西台侍郎。上官婉儿出生不久,政治就与她沾上了关系。那是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因不满武则天的“专恣”,指示上官仪代拟废除武后的诏书。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恼怒,责问唐高宗为什么要废掉她。这位“妻管严”的皇帝一时语塞,竟把责任推给了上官仪,说“是皆上官仪教我”。结果,无辜的上官仪被处死,其子庭芝,即婉儿之父也一起被诛。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郑氏配入掖庭(宫中的旁舍,也称永巷),按规定长大后只能做个女奴。
郑氏是位知书达理且有远见的人,她含辛茹苦将婉儿养大,让其读书识字。婉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博学多才“有文词”,“明习吏事”。武则天可能是早有所闻,才会在仪凤二年(677年),将14岁的上官婉儿召进宫,当场出题令其作文。婉儿毫不怯场,她文思如涌,片刻即成,且文字流畅,优美华丽,武则天看后非常欣赏,便立即解除其奴隶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的文书起草等事宜。然而不久,上官婉儿因忤逆最高当局,论罪该斩,幸得武则天“惜其才不杀”,仅仅是“黥其面而已”(即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上墨)。对于上官婉儿来说,这是政治上第一次受到的政治挫折,聪明的她从中吸取了教训,知道伴君如伴虎,凡事不能随心所欲,要有韬略,善于伪装,于是学会了八面玲珑,常常曲意迎合武则天,让这个疑心很重的女皇感到开心。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从圣历年(698年)开始,上官婉儿又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受命处理百司奏表,参与政务决策。神龙元年(705年),李唐宗室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策划下,发生宫廷政变,诛杀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被迫退位(当年驾崩)。然而跟随女皇27年的上官婉儿,不仅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还深受复位后的唐中宗(李显)宠爱,拜为昭容(妃嫔之一),“专掌制命”,母亲郑氏也被封为沛国夫人。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让人不能不怀疑她在政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可能是暗中倾向于李唐宗室。
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在韦后、安乐公主的支持下,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等五人,权倾朝野。此时的上官婉儿,不是反对,而是投靠,甚至与武三思发生淫乱。这个才气满满的女人,由于搭上了武家的船,此后“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特别是对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的打压,令其深恶痛绝。
景龙元年(707年),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矫皇帝旨意(即假传圣旨),率领三百羽林军,杀了武三思及其党羽十几人,然后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搜捕上官婉儿。婉儿见状,迅速逃到唐中宗与韦后的住处,并以挑拨的口吻说道,“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意思是,你太子也够大胆的,想先抓我,再抓皇后以及所有的人。这一下激怒了中宗与韦后,当即将婉儿和安乐公主带到玄武门城楼上保护起来,并命令右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率兵屯守太极殿。李重俊最终因行动失败而被杀。
经历了这场政治风波,上官婉儿开始注意辅佐朝政,培植自己的势力。她极力劝说中宗设立修文馆,“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刘肃的《大唐新语》对此有记载,称“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当时中宗、韦后,甚至安乐公主的作品都是由上官婉儿代庖的,常常是“数首并作”。由于诗句华丽优美,很受欢迎,到处传诵;中宗还指定上官婉儿对大臣们的诗作进行评定,获奖的有重赏。于是朝廷上下,吟诗作赋的人就多了起来,这对当时宫廷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于上官婉儿的辅政与文学创作活动,有一事必须指出,即“专掌制命”。过去太宗、高宗年代,朝廷文告都是由名儒学士,如魏征、褚遂良、上官仪等草拟,到了中宗,却由上官婉儿一人独当,可见其受到的重视非同一般。正如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指出,“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迹秘九天之上,身没重泉之夏,嘉猷令范,代罕仍闻。庶姬后学,呜呼何仰”。笔者以为,说上官婉儿在武后与中宗两朝,政治上与文坛上均占据高位,并非言过其词。这个不寻常的女人确实做到了日理万机,代皇帝起草了众多旨令,又广纳天下文士,成为他们的领袖。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此期间,她看上了中书侍郎崔湜,频频与之在宅外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崔湜则因她而提拔为相,后来遭弹劾被贬外放,也因她与安乐公主的帮助官复原职。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韦后想仿效武则天,也来个临朝称制,便让上官婉儿起草一份诏书,内容主要两点:一、让16岁的李重茂继位;二、由韦后辅政。上官婉儿深知,韦后没有吕后的能力,掌控不了复杂的局面,而李唐宗室的势力依旧强大,因此她权衡一番之后,便暗中联络太平公主,另起一份诏书。内容有三:一、立李重茂为太子;二、韦后知政事;三、相王李旦参谋政事。韦后对此很不满意,就迫不及待地让自己的党羽把持朝政。眼见形势已发展至此,太平公主与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合谋,决定立即出手铲掉韦后集团。
当年7月21日,李隆基在冀州强人刘幽求的协助下,率兵攻入内宫,将韦后一帮人斩尽杀绝。上官婉儿也在名单之中。但此时的她胸有成竹并不慌张,而是坦然执烛,率宫人迎接刘幽求,递上她与太平公主草拟的遗诏,证明她是站在李唐宗室一边的,不是韦后的人。刘幽求看后把遗诏献给李隆基,并替上官婉儿说话,请求他开恩。然而李隆基没有答应,还是把上官婉儿杀了。为什么?因为他深知这个女人多年来的善变,今天放她一马,日后难保不会再起风波。为预防万一,还是了断为宜。可以说,上官婉儿之死,与她政治上历来的表现分不开。她似乎缺乏政治道德的底线,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准,反复摇摆,因此不为人信任,难免不埋下杀身之祸。她的死,虽然不能说是罪有应得,但确实少有同情者,更比不上稍后死于安史之乱的杨贵妃(玉环),能得到人们的怜悯与同情,甚至有著名的白居易为其与唐玄宗的爱情写诗,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然,宫廷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要想“左右逢源”就得有手段。上官婉儿的善变,正是为了保护自身。后世对此尽可以批判,但也应看到她作为女人不得已、不寻常的一面。
出于政治需要,李隆基(唐玄宗)处死了上官婉儿,但对其才情还是了解并且欣赏的,因此事后让人广泛搜集她的诗,“撰成文集二十卷”,并令著名诗人张说(曾任唐玄宗的中书令)作序。遗憾的是,上官婉儿的文集已经失传。现在人们读到的32首遗作收录于《全唐诗》。
上官婉儿的全部生活几乎都在宫闱之中,因此她的诗离不开这个范畴。其中有奉旨而作的“应制”诗,如《奉和圣制立春日使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驾奉三会寺应制》;有游皇家园林的诗,如《游长宁公主流怀池二十五首》。这两类诗尽管词藻优美,但内容贫乏,没有多少价值,得不到传播,自然就无法为后世所熟悉。她有首抒发感情的五律《彩书怨》,倒是值得一提。诗云: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秋天来了,洞庭湖边的树叶开始飘零,我想起万里之外的你。夜里的露水渐渐浓了,盖在身上的被褥是那么的冷。月儿落下去了,朦胧中五彩斑斓的锦屏也已经模糊不清。此时,原本想弹奏一首江南的曲子,最后还是决定给在蓟北的你写信。其实信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有的只是长久的分离所带来的惆怅和对你的思念。
《彩书怨》虽有模仿闺怨诗的痕迹,但文字清新,中间的对仗工整,确实不错。有人说,这首诗是写给章怀太子李贤的,但缺乏有力的证据。笔者以为,上官婉儿长期生活于宫廷之中,虽有得势受宠的时光,却也有寂寞与孤独的时候,她写诗表达,意在排遣心中的怅然,并不一定是专门写给谁。不过,即使是这首得到好评的《彩书怨》,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也算不上出类拔萃,更何况其余。因此,上官婉儿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很难看到她的名字。
上官婉儿的一生,政治与文学都玩过,而且红极一时。然而无论哪一项,都经不起岁月长河的冲刷,没能留下多少痕迹。今天,有人之所以依据自己的政治与美学观点,为她编撰故事,搬上电视荧屏,让普通的现代中国人知道,武则天身边曾有一个与政治如此密切的女人,或许与她的性别有关。这是笔者读其生平及诗歌后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