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轨》与官德修养
www.fjsen.com 2014-01-14 10:00 王 竞 来源:炎黄纵横 我来说两句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教育群臣曾专门编撰了一本名叫《臣轨》的书,集中讲述官德修养等,今天读来仍意味深长。
“忍所私而行大义”
《臣轨》有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矣。”强调“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人”,把大公无私作为当官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忍所私而行大义”是政治家的一种执政境界,其核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为此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西汉的晁错,为了大汉王朝的安定,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上疏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权力。当身边人劝他说这样做会招来灭家之祸时,晁错回答:肯定会惹火烧身。可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他的父亲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我还是早点离开你为好,于是饮药而死。其父死后十余日,吴楚等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谋反,在朝中大臣的进逼下,汉景帝下令斩杀了晁错。晁错被杀后,诸侯王的威胁进一步暴露出来,汉王朝削藩的步伐从此加快了。晁错被作为有远见负责任的政治家而名留青史。
“忍所私而行大义”是为官从政识大体顾大局的一种政治修养。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当属汉代丞相萧何与曹参。萧曹二人本有隔阂,但萧何去世前推荐的唯一丞相候选人却是曹参,而曹参也以国家大局为重,坚定执行萧何主持制定的法律,史称“萧规曹随”。这件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忍私为公”、顾全大局的从政佳话。
“廉平之德,吏之宝地”
在编撰《臣轨》时,武则天对臣子说:“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意思是说,懂得为官之道的人,是谨守规矩,以利别人;不懂为官之道的人,是违反规矩,侵人而利己。所以当官者处事莫如公平,对财物莫如廉洁,这是为官的根本之道。接着她连续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一个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献之。”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其宝也。不若各有其宝”。这个故事之所以反复被后人引用,是因为故事既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价值观,还体现了一种高超的保廉智慧。一个“各有其宝”的推辞,让保廉者保全操守,令送玉者心悦诚服。这个故事,对今天一些领导干部常常面对送礼者收不是(违规纪),不收亦不是(伤友人)的两难境地亦有所启示,当然根本的启示还是要坚持“以不贪为宝”的权力观。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鲁国丞相公仪休告诫官员们,不得与民争利,自己得到了国家俸禄这个大待遇,就不要与老百姓争那点小利益。他说:“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公仪休爱吃鱼,有人给他送鱼,他坚决不受。送礼人问他为何不要,公仪休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当丞相,能凭俸禄买鱼。如果今天我接受你送来的鱼,因受贿而被罢免丞相,那还有鱼吃吗?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鱼。
再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鲁国丞相季文子的妻子不穿华贵的衣帛,马不以粮食喂养。看到这种情况,大夫仲孙陀进言:你贵为鲁国的上卿,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人们还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显国家的气派。季文子回答:我看国人的父母,都穿着粗衣,吃着粗食。况且我听说,君子以德显国,实行德政,于我有益,于国人更有益,故可行也。若独贪于奢侈,好于华利,是不德也。那么,我又怎样当好这个相国呢?仲孙陀听后惭愧地退下。
与此相应,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晋人韩宣子的事。他当了丞相,还担忧自己贫困,怕人瞧不起。一个名叫叔向的老臣却前往祝贺。韩宣子问他这是为何,叔向说:当年栾武子身居高位而能守贫,成为千古贤臣的典范。今天你能这样做,是武子的德行。能守廉静者,致福之道也,所以我要祝贺你。韩宣子听了很高兴,再拜受其言。后来韩宣子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箴《为吏之道》,开篇第一句话是:“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做官吏的人,第一要义就是应当清白正直,谨慎坚强,公正无私。可见,“修官德,讲清廉”,乃古今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