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1 10: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明代才女黄峨的悲欣人生

www.fjsen.com 2014-02-11 10:01  黄益群 来源:炎黄纵横    我来说两句


黄峨塑像


才华横溢女诗人

明朝弘治年间四川遂宁出了一位才女,她就是黄峨。黄峨的父亲黄珂,累官至工部尚书,黄峨的母亲聂氏,是湖北黄梅县尉聂新的女儿,知书识礼,严于家教,不仅是慈母,更是启蒙老师。黄峨自幼深受家中长辈的宠爱,饱读诗书,作诗填词有着高深的造诣。

她有一首小诗《闺中即事》,别有情趣:“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深闺中的少女,拔下金钗,笑刺窗纸以引梅香的情态,把少女渴望自由,怜爱美好春光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时代,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使得黄峨写下了《莺莺》一诗:“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白玉郎君恃恩力,尊前心醉双翠翘。西厢月冷濛花雾,落霞零乱摇墙树。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赞赏崔莺莺和张生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闺中的黄峨,求婚者络绎不绝,可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心气自然很高,对那些酒囊饭袋的贵胄,她视如草芥,私下里决定要寻找一位饱学之士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爱女心切的黄珂夫妇也迁就女儿,因而年过20的黄峨依然待字闺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名扬四海的《三国演义》开场词的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代“记诵之博”推第一的状元杨慎。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父亲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杨廷和。少年杨慎聪颖,十一二岁所做文章《过秦论》、《古战场文》让人惊叹不已。明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殿试第一,授官翰林院修撰。黄珂与杨廷和共事多年,早已结为道义之交,两家关系密切。黄珂一路升迁,春风得意,唯一挂心的是女儿终身大事始终没有着落。黄峨22岁那年(1519年),杨慎的前妻王氏病故,经过撮合,黄杨两家结成秦晋之好,这一门当户对的联姻曾引起城中老幼的关注。春风满面的黄峨没有辜负父老们的期望,她以一片激情吟出了对这桩美满婚姻的喜悦之情:“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黄峨常常和杨慎一起吟诗论文,弹琴作画。她这样描写新婚生活:“巫女朝朝艳,杨妃夜夜娇,行云无力困纤腰,媚眼晕红潮。阿母梳云髻,檀郎整翠翘,起来罗袜步兰苕,一见又魂销。”可见她是怎样地沉浸在幸福中。

一片痴情护夫婿

然而,好景不长。婚后六年,一场大劫难不期而至。淫乐无度的正德皇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继承皇统,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明世宗。明世宗登位后改年号为嘉靖,他想把他死去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考”,享祀太庙,这是和皇家礼法相违背的决定,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的竭力反对,争议相持不下。明世宗就以“议大礼”为契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迫害,在朝的众多文臣为了礼法和固守的节操,开始了以命相博的奋争,其中,最为刚烈的杨慎就成了明世宗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反对嘉靖皇帝的决定,杨慎两次上疏,并带领170多位官员在宫门外哭谏。他对百官大呼:“国家养士一百三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简绍芳《升庵年谱》云:“甲申七月,两上议大礼疏,嗣复跪门哭谏,中元日下狱,十七日廷杖之,二十七日复杖之,毙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卫……”

杨慎被贬的时候,黄峨才26岁,虽给她巨大的打击,但并未被击垮。她一面细心护理丈夫的杖伤,一面整理行装,护送其踏上充军的路途。他们由潞河乘舟向南,沿运河入长江,再溯水长江西上洞庭。沿途,宦佞中挟怨诸人还买通几个恶少,紧紧尾随其后,妄图伺机加害。多亏黄峨护送,严加防备,那些恶人才无从下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1524年12月15日,当他们到江陵时,杨慎恳求立志要和丈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黄峨回川侍奉老父,黄峨愁肠百结,那悲愤的心情化为凄婉的诗句汩汩流出:“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光三叠,相思相见何年何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这首《罗江怨》是黄峨血泪凝成的散曲,江陵惜别的悲情和杨慎的词前后呼应,表达了诗人伉俪的生死恋情。

从此天涯海角,黄峨溯江西上,年底回到新都杨慎老家,住在新都杨府之西的榴阁。黄峨夫妇曾在这里度过一段甜美的新婚时光。如今物是人非,只留下自己形单影只,她形容憔悴,泪湿彩笺,写不尽离愁别恨。黄峨有一首著名的《黄莺儿·雨中遣怀》:“积雨酿轻寒,看繁花树树残,泥涂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沉痛感人,被人们久为传诵。据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载,杨慎看到黄峨的“鸿雁”,“别和三词,俱不能胜。”

黄峨回川一年后,杨廷和卧病,杨慎乞假回乡探望父亲。1526年6月,他匹马间道十九天返家,父亲喜而痊愈。7月,杨慎在父母的吩咐下,带黄峨赶赴云南戍所。流寓三年的生活,黄峨既忧且喜,她叹息着:“休教官髻学蛮妆,原是巫山窈窕娘。行云梦高唐,随郎返故乡。”“休教莺语学蛮声,万里长途辛苦行,迢迢远别情,盈盈太瘦生。”

山盟海誓成虚话

1529年8月,黄峨夫妇听到杨廷和病逝的消息,一同回川。仅仅一个月时间,归期在即,杨慎不忍妻子再随自己颠沛流离,将她留在家中。此次离别,黄峨心中五味杂陈,写出了自己难以言述的心境:“离别曾经,不似今朝最惨情。想着他,水边袅袅,月底涓涓,花下盈盈。到如今守窗无语恨长更,灯前不见徘徊影,万里飘零,那堪对此凄凉境。”“泪眼看花,记得临行相送他。一场春梦,千种风流,咫尺天涯。慵歌白雪饮流霞,樽前不见凌波袜。懊恼嗟呀,山盟海誓成虚话。”

杨慎从1529年奔父丧后返滇到1559年去世,漫长的三十年中,回川一共只有五次,这期间,他纳妾周氏和曹氏。两个娇妾各生一子,有了新家、美妾、娇儿,杨慎对黄峨是越来越少顾及了,他的心渐行渐远。曾经“试凌波双洛浦,对明月两婵娟”的情深意长的眷侣,如今连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面对丈夫的情感背叛,黄峨深感委屈,不无怨怼:“为相思受损卿卿,守空房细数长更。梧桐金井叶儿零,愁人又遇凄凉景。锦衾独旦,银灯半明,纱窗人静,罗帷梦惊,你成双丢得咱孤零!”她有时直言相斥:“寄与他三负心那个乔人。不念我病榻连宵,不念我瘴海愁春,不念我剩枕闲衾,不念我乱山空馆,不念我寡宿孤辰。茶不茶饭不饭全无风韵,死不死活不活有甚精神。阻隔音尘,哪个缘因?好事多磨,天也生嗔!”

遭遇感情伤害,黄峨有痛苦,有挣扎,甚至想要放弃,却唯独没有决绝,传统礼教的藩篱和无子的处境使她只能接受丈夫纳妾的事实,默默忍受着爱情被割裂的辛酸和无奈,她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他,安慰他:“任苍狗白衣屡变,笑蛙声紫色争妍。浮名与我无萦绊,再休寻无事散神仙。”尽管内心肝肠寸断,黄峨还是勉励丈夫:“公义私情不两全,愿君早向凌烟勒。”她甚至写诗为夫君开脱———“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春山不杜鹃?”这种忘我的痴情,纠结和苦痛,个中滋味,岂是他人解得?

时间是医治一切创伤的良药,在“别离经岁又经年”后,黄峨累了、倦了,她“懒把音书寄日边”、不再“珠泪纷纷写锦书”、不再整夜无眠写相思,她就像一朵明艳的鲜花慢慢地萎谢,慢慢地熄灭了情感的火焰,失去了激情。她不再表露自己的心迹,更不愿让后辈子侄看到自己的心绪,所以“诗不多作,不存稿,子弟不得见也。”

杨慎最后一次回川是1558年,他已年过七十,按当时律例允许归休。可是前脚到家,后脚又被云南巡抚拘捕押回滇南戍所,令杨慎万念俱灰,他满腔悲愤,气而成疾,第二年便病死了。黄峨得知后,老泪纵横,亲自迎殡归葬于新都,之后,又亲赴泸州接妾侍生的孩子回家教养。杨慎的冤案直到死后的第二年才得以昭雪,穆宗即位,追封为光禄寺少卿。

晚年的黄峨教抚子侄,纪纲家务,心中已是波澜不惊,1569年,以七十二高龄病逝新都。1961年,杨升庵祠和桂湖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升庵祠对面的沉霞榭被辟为“黄峨馆”,作为纪念黄峨的地方。馆内,手持诗笺、吟哦遐思的黄峨塑像立于正中,与夫君的塑像隔湖相望,让后人追念两人天涯相隔的悲婉凄清。清人梁正麟撰写“黄夫人祠”的对联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黄峨遭遇的深切同情:

盼不到迁客来归,白象金鸡相思万里;

莫便伤才人命薄,红榴丹桂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