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马年马事
农历除夕一过,便进入甲午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午对马,因而甲午年又称马年。马很早便与人们的生活、将士的征战紧密相连。两千多年前古人便有“服牛乘马”之说。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的。因而车马相连,二马驾车为骈,三马驾车为骖,四马驾车为驷。马车主要供帝王、贵族巡幸出行,马车是他们地位的象征。马车越多,装饰越奢华,其地位越高。《论语·季氏》有“齐景公有马千驷”之说。说的是齐景公有一千辆四马拉的车,彰显了其霸主的显赫地位。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从这些殉葬品中不仅可以想象到当年统治者的奢华,更能体会到马在帝王、贵族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车马分离始于战国。这些事归功于赵武灵王,他敢于向当时最顽固的保守势力宣战,发布“胡服骑射”令,一改过去车马相连,征战将士宽衣长袍的装束,向胡人学习紧身束衣,单骑挑射。骑兵从此轻捷自如,战事也就显得更加激烈。这一重大军事改革使马的勇猛、威武得到展示,赵国的战斗力因此大增,先后歼灭了中山国,击败了林胡、楼烦等民族,国力大盛。车马分离无疑是一场军事革命。
马骠勇、性烈,却颇通人性。在冷兵器时代,马是主要的征战工具。骑兵的善战靠的是马的密切配合。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凭借千里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还是《水浒传》中呼延灼巧布连环马,我们都可以领略到马上将军的勇猛气势,看到战马雄健、敏捷的身姿。隋末的瓦岗寨聚集了一帮英雄豪杰:罗成、秦叔宝、程咬金、单雄信等个个都是马上血性十足,神勇无比。这些古代英豪的风采至今令人津津乐道。马是勇猛的战士,在战斗中马总是与骑兵同进退共生死,战死沙场在所不惜,故而才有“马革裹尸”之说;而“马首是瞻”则是指作战时将士看着主帅马头所向统一进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不就是一名指挥官吗?马还是独特的传令兵。古代的驿站均备有雄健的军马,一旦圣旨或统帅的军令下,需限时加急传送到几百里外的前线,传令员便靠快马一路疾驰,到了驿站换马接力传递,从而保证了指令的畅达。
马往往还是将帅们的最爱。西楚霸王项羽所骑的乌骓马跟随主人征战七十余次,屡建奇功。《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垓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此危急时刻,项羽所牵挂的乃爱姬与爱马,最终爱姬身亡,而爱马却不忍杀“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而赐与乌江亭长,其爱马之情胜过爱美人。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更是与马结下不解之缘。他有六匹爱马,分别为卷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这六匹战马跟随太宗攻城略地,摧枯拉朽,战功赫赫。唐太宗在位时令人石刻这六匹战马,置于自己身前便建成的昭陵墓前,称之为“昭陵六骏”。身前与爱马同征战,出生入死,身后仍要与爱马同厮守,其爱马恋马之情可谓到了极致。
马还是很好的交通工具。牧民出行靠的是马,如影身随;而马帮的到来又总是让闭塞的西南地区山民欣喜不已。山民通过马帮获取山外信息,以山货换取盐、布匹等生活资料。著名的茶马古道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曾起到重要作用。茶马古道源于西南边疆与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清时最繁华的茶马互市交易市场在康定,这种贩茶换马的交易,既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又让不产马的中原和西南地区获得战争、交通所需的马匹,因而经久不衰。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很早人们就酷爱骑马,马的赛事可追溯到很久远。脍炙人口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流传至今,那是智慧的象征。我国内蒙和新疆的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对于他们更是须臾不可分离。当你来到广袤的千里草原上,看到马群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呼啸着奔腾而过,看到牧马人激越兴奋,那又是一种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面。在传统的民族节日,赛马更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马背上的生涯铸就了游牧民族钢筋铁骨和由此迸发出的勇敢、刚毅、粗犷与豪爽。让我们把视野转到香港的赛马场。那里观者如潮,骑手个个神采奕奕,马匹无不骠悍,其出发的那一瞬间有如利箭出弦,令观者兴奋不已。奥运会上唯一参赛的牲畜便是马。跨越障碍给人以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而盛妆舞步又让人享受到马的灵巧。
马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历代文人墨客以马入诗的不胜枚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挚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诗人借拴住马,表达对尊贵客人的挽留之意。屈原的《国殇》是一首祭歌,歌颂楚军将士驾着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仅此四句便真真切切地勾勒出战争的惨烈。唐代边塞诗人则更多地写出了骑兵英勇戍边的情景:“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道出的是将军不惜牺牲乘胜追击的决心;“戎楼三号火,挥马一条尘”,形象地绘出边境警报频传,挥马疾驰的紧张场面;“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道出的是在戎马倥偬中将士怀土思亲的情绪;而“白日登山望熄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不正是边塞军旅生活的写照吗?宋代诗人辛弃疾的千古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得真是豪情万丈,气势如虹。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一首《马上作》更是一幅“横戈马上”的画像:“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江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更是横戈马上行”。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一首《老马》则写出马的另一面:坚忍不拔、忍辱负重“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以负重的老马,象征农民,饱含了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承受艰辛的深深同情。
作家笔下常将马比作人,文章看似写马实则喻人。荀况的《劝学》写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在阐明再有天分的人,不努力也走不远,而平庸的人只要努力不懈,也会收获成功,正所谓“勤能补拙”。韩愈的名篇《马说》中的马已完全人格化,他慨叹不识千里马的庸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致使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文章看似写千里马遭受不公,以致被扼杀,实则表达对能人才俊遭受排斥,才能无法获得施展的痛惜。
画家笔下的马更是神形兼备,各具特色。在此单表我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先生最擅长画马,无人出其右。他笔下的马独有一种精神勃发,豪气冲天的气质,“一洗万古凡马空”,堪称一绝。作于1941年秋的《奔马图》,高3.26米,宽1.2米,画中马栩栩如生、矫健、轻疾,有着“瘦骨铜声”之美感,是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他的轴画《骏马图》,以周穆王八匹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以及《九方臬相马》均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先生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在画中获得充分展示。
马姓是中国大姓,尤其在回族中姓马的人居多。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姓谱》记载马姓发源地在扶风(今陕西兴平)。以马为姓的人代有英才,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集经、史、道、佛为一身的马融,被称为马氏宗族史上第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他对经典研究颇有建树,弟子有千余人,注有《老子》、《淮南子》等。
元代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作品以文采见长,今存有他著的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本。其中《汉宫秋》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为后来研究者所称道。
马皇后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妻,出身贫贱,在15年抗元斗争以及建立明王朝治理国家中都起到重大作用。太祖即位后即封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富贵不忘贫贱,常提醒太祖要关心民间疾苦,“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马皇后死后,太祖悲恸万分,决定不再立皇后,并说“朕念皇后起布衣、同甘苦,曾从朕在军,自忍饥饿,怀糗饵食”、“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纵观历代王朝如马皇后之贤良“有智慧、好史书”之后妃实属罕见,《明史》专门为之立传。
近现代,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民主斗士马寅初先生一生忧国忧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提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不幸,他的这一主张被错误的冠以宣扬“马尔萨斯人口论”而遭到封杀。人们无奈地戏称:批判一个马寅初,全国多生了三亿人。如今马老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精神让人感佩仰止。
中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曾经历过十多次马年,其中有几个马年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历史进程和走向,应当牢记。
清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甲午年),经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急于往外扩张,于是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其时清朝政府已是风雨飘摇不堪一击,很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保住其摇摇欲坠的朝廷,1895年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侵略者得意更忘形。他们不仅获取所谓“赔款”、开放的商埠,而且获得了中国在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至今仍被强占的钓鱼岛),开始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华领土,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今天在又一个甲午年到来之际,重温120年前那段屈辱,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1966年(丙午年)也是一个马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戊午年),这个马年是万马齐跃开始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一年。这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的航船驶向了正道,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里程碑,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行文到此,夜已深,窗外无垠长空,星光璀璨,一片清辉。感天地之永恒,叹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又一年,此刻又到了岁末年初蛇马交替之际。在2014的马年里,笔者愿:惩治滥权腐败马不停蹄,民生诉求马上就办,抓食品药品安全一马当先,环境治理快马加鞭,弱势群体快扶上马,形象工程必须下马,房价不再似脱缰的野马,少一些马后炮,多一些马前卒,千里马尽展风采,各路骏马多有建树,小马健壮,老马无虞,世界少一点兵荒马乱,人间多一些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