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肖贵新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承担福建省社会科学 2025 年学术年会项目,开展 “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课题研究,推动学术界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和实践路径。7 月份发出论文征集通知,并进行选题指导,全国各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踊跃参加,收到论文近百篇。研究会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评出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择优推荐在相关期刊发表,还邀请部分作者参加在宁德霞浦召开的专题理论研讨会,进行交流发言。
本次年会论文征集发动广泛,东西南北中,全国各地都有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论文内容丰富,涉及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研究思考深入,富有新意,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水平的活动。论文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现概述如下:
(一)在思想引领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表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吐故纳新,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为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指引。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发展的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全新的文明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文明社会制定标准,深刻把握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不同文明之间结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打破西方对文明解释权的独占、推动中华文明更新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原创性智慧。
专家从 “两个结合” 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和时代价值,聚焦文明更新与现代转型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路径,认为 “两个结合” 是中华文明实现更新与现代转型的根本遵循,其内在机理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标追求、价值理念、精神意志上的高度契合,以及二者在实践中的深度融合与互动,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赋予其现代生命力,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
多位专家学者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研究阐释,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主动性把握、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范式创新等方面,科学回答了中华文明主体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巩固的问题,形成诸多的原创性理论与实践范式,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作出原创性贡献。他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双创” 路径、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内在逻辑、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进路,并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了回应和批判。有的专家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进行诠释,认为习近平文化思维具有站位的战略性、思维的辩证性、内容的系统性、底线的明确性、视野的历史性、保障的法治性,既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 “两个结合” 的重大论断。“两个结合” 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专家认为,作为 “第二个结合” 的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重大理论创造,在古今传承、破立并举、内生聚合、兼收并蓄、和合共生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为人类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专家认为,“第二个结合” 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造就了一个 “新的文化生命体”,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并从学理层面对其历史脉络、价值意蕴、优化路径进行阐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有的专家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意涵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使命担当、深厚的为民情怀、顽强的奋斗精神,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动能、凝聚社会共识,不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家还从政党、时代、理论、人民四个维度,论证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
(二)在理论思考方面。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崭新的时代课题。专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涵在于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种融合了社会主义和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新的民族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西方现代化伴生的生态危机、社会撕裂、价值虚无等为镜鉴,实现了现代性范式的三重超越:在价值维度融合天人合一与人类解放,在制度维度创新国家、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在文明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机制,通过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制度创新的动态调适,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开辟了兼具总体性自觉与普遍性价值的实践路径。
专家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造性,文明更新有其内生逻辑,彰显了 “生外化” 的复合特征,确证了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坚持 “两个结合” 的历史主动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有的专家从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价值体系的共生共融、实践路径的双向赋能层面,试图回答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同向并行与互动发展的本质关联,并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更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三)在传承发展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然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的专家对这一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明确传统文明研究的未来方向。更多的专家学者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明进行了研究阐释,认为要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必须构建一个多维协同的实践方略,以 “固本培元” 筑牢文化自觉,以 “守正创新” 确立文化自主,以 “融通中外” 彰显文化自信,在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叙事断裂、核心技术掣肘、西方理论依附、话语权赤字等困境中,打通主体性的生成、巩固与升华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多位专家分别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多层面契合点及其实践、传承创新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代反腐倡廉的双向赋能、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等课题,进行研究阐释。对激活炎帝文化基因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民本观对人民获得感提升的多维价值、充分发挥黄帝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关帝文化 “以文促融” 深化两岸融合新路径等课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专家学者对福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进行梳理挖掘,揭示其在中华文明更新中具有 “传统与现代衔接” 的桥梁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价值引领、社会凝聚、实践赋能的独特功能。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福文化能够为中华文明注入时代活力,为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专家还探讨了福文化的国际传播,认为需要从打造传播场景、完善文化叙事、深化内容阐释、构建立体网络、柔性对外传播等入手,使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福建省凭借其在对台工作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传承弘扬侯官文化,以促进祖国统一,并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妈祖文化是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专家建议,妈祖文化可以从赋能 “好邻居” 串门游、“好乡亲” 乡情游、“好朋友” 互助游、“好玩意” 体验游等方面,服务东南亚华侨华人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在实践探索方面。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专家学者们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伟业,立足当代丰富实践,对乡村振兴、现代化文化形态、文化强国建设、法治文化、民族团结国际传播、红色国际话语体系、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张力,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区域形象塑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家通过对乡村振兴的演进历程、内涵特征的分析,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耕文明的滋润形成内涵动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主导动力,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主体动力,同时党群密切互动形成协同动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支撑,专家对这一形态的生成逻辑、内核建构,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意涵、推进路径等进行探讨,认为这一形态的形成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坚持 “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掌握国家话语传播主动权,不断把文化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公民道德素养和品德水平全面提升,弘扬志愿精神,构筑志愿精神的文明高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因史因地因时制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功能作用,加强普法宣传力度,铸牢全体公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努力,以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形象,以重塑文明交流的价值观导向超越资本异化,构建多元文明治理体系破解旧秩序桎梏,建立平等对话机制拓展文明多样性空间,不断增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张力。
(五)在数智赋能方面。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正深刻塑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本次所征集论文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紧跟时代潮流,倾听实践呼声,格外关注数字时代文明更新,对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治理,以及数字文明意蕴及转型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创新性、精准性、情感性等特点,在提升文化内容生产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专家以数字技术赋能福建文化遗产保护和骆越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例,认为数字化手段不仅可实现文化遗产永久留存,还有利于多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普及,更有助于内容个性化生成、融合式创新,为文明转型注入强劲活力。
当前,交互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文化内容的创作特点、体验方式和传播路径。专家认为,《黑神话:悟空》的突破性成就,源自对传统神话的深度交互解读与重塑,该游戏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它以 “交互 + 文化” 的创新基因,重新定义了数智时代的文明传播方式。
科学进步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专家也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与工具理性的膨胀,数字公地的兴起、信息茧房的构建和数字权力的扩张,导致文化价值判断的算法倾向日益凸显,传统人文精神的阐释空间被技术逻辑不断压缩,文化多样性面临标准化算法的隐性规训等问题,可能引发文化主体性的消解、意义产生机制的异化及治理伦理的失范等风险。因此,专家建议要赋能文化治理,强化数字时代的价值引领,提升社会公众智媒素养,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更好地推进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中华文明的更新发展。
鉴于论文内容的丰富性,以上所述恰似管中窥豹,欲知全貌还需纵览全书。中华文明更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正在不断推进的伟大工程,对其理论思考和学术研究,也必然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将在时代发展中发展,在事业推进中推进。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