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闽山庙会文化漫谈
——《福州闽山庙会文化》前言
庙会是古代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荟萃,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过许多变迁,不断充实新的时代精神和活动内容,在今天也仍不失现实意义。
福州闽山庙会,起源于宋,盛行于明清乃至民国。千百年来,其活动地点始终都在文儒坊闽山巷内卓公祠前,故称闽山庙会。庙会内容与活动项目十分丰富,包括元宵灯会(悬灯、灯树、灯谜)、结鳌山彩棚;舞龙舞狮、高跷、打钱套、跑旱船等;祭祀、迎神(分日行夜行);表演百戏杂剧、傩舞杂技;表演十番锣鼓、抬阁;斗宝竞奇;摆塔烧塔;妇女转三桥等等。依节庆转换,观者如潮,常常喧腾竟夜。
由于庙会习俗世代相传,因时增加或调整内容,古代文人学者在史志诗文中多有记述和吟咏。闽山庙会风习相沿成俗,吸引城市、郊区众多人观赏或参与,以至“金吾不禁”,通宵达旦。庙会成为州城内综合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直至民国仍然长盛不衰,甚至为此在闽山境社区内辟出“闽山公园”,以为市井百姓观赏娱乐的重要去处。
历史上,福州城内因教育普及、文化发达而致文人密集。每逢节庆,官宦高门,庭宇若市;硕儒世家,宾客盈门。他们除了诗酒唱和,吟诗作赋,论文较艺之外,还借助各个岁时节庆全城同欢共乐。不仅春节、元宵、上巳修禊、踏青游春、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元祭祖、中秋欢会、重阳登高,直至岁腊备年,几乎无节不庆,无庆不欢。尤其在春节期间,富贵人家张灯结彩,轻歌曼舞,觥筹交错;妇女祈福祷嗣,文人诗酒征逐,雅歌遣怀,极尽奢华逸乐。
这些都助长并推动了百姓的民俗活动。闽山庙会活动,地处繁华中心,正届节气时令,富家竞侈较奢,平民乐观喜庆,官府与民同乐,百姓顺势观光。《史记》《汉书》均载,越人“好鬼信巫”,故其俗善祷喜祀,流风不坠,相沿至于近代。至今许多作为非遗的民俗都在传承着传统风习。诚然,庙会的内容许多始自古代,源于北方,经历了长期的移民交流,遂使中原的古俗民风陆续传入闽中。
到明清时期,一些文人仕宦北方,于观赏之余,还将当地的戏剧、曲艺、乐舞、杂技引入福建,由组织家班表演,扩展到乡间搭台演出社戏。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足以说明无论市井、乡野,不分士绅平民,都对这种民俗活动喜爱以至钟情。在千百年的流播中,这些民俗活动,从私宅走向草台,也随时代变迁和人群需要而不断变换、提升着内容与形式,成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传统项目。今天的传承尤为必要,因为只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才能世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山庙会活动,是展示福州传统非遗的适当舞台,我们乐见它的恢复与传承,相信众多福州人也热切盼望还能观赏到当年闽山庙会的盛况。我们相信,这不会是一种奢望。
附:
《福州闽山庙会文化》首发式访谈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有机会出席《福州闽山庙会文化》这本书公开发行仪式。现在回过头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编这本书?大家知道:
第一,闽山庙现在已经毁没无存。
第二,它的很多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包括它的文化活动,许多已经不为人知,只有在明清文人的诗文当中偶尔提到。后来我看到在这些明清文人诗文,还有一些地方志书的记载。尽管比较零散,但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有意义。它综合概括了我们福州地区、城区(福州城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堪称集大成,这本书我们是挑了十项。但是我感觉我们福州地区,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而且十分的丰富。提到闽山庙会有福州地方特色,当时习主席讲过三点: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就是保存历史,保存文化,保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传统。闽山庙会文化这三方面都包括。
闽山庙存在,可以追溯到卓氏入闽。卓宏在公元305年担任第五任晋安郡守,代表了一段历史。到了卓佑之已经是北宋了,过了700多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保存闽山庙就是保存历史。还有保存文化,关于闽山庙会文化的内容,我们归纳至少大概十个方面。从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直到重阳节,几乎各阶段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以及民俗信仰都概括到了。这些民俗文化内容,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应该说是雅俗共赏,所以百姓喜闻乐见,都能接受,而且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雅俗共赏的消费。所以有这么多文人参与其中,而且还有诗文记录和咏诵。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做这个事情,当时的初衷就在这里。
还有就是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传统。我们福州有哪些特色传统?有一部分跟中原的一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中原移民。如正月初一、正月其中的很多活动,包括闽山庙会里面的搭鳌山结彩棚,张灯结彩,舞龙灯,搞社火活动,像这一类北方都有。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特色,比如:元宵节斗宝活动;清明节写午书;中秋节摆塔;登高节玩土偶、吃登高粿;还有妇女转三桥,像这些就是我们的特色,体现我们闽都文化的特色。作为文化名城的一种历史记忆是很有意义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文物古迹已经破除,不要再去重建了。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我们的很多寺庙,很多祠堂和纪念建筑,都拆掉了,你要不要再建?老百姓自己纷纷都建起来了。在一个城市的中心,有这种民俗活动的场所,这本身就非常难得,何况它还包含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荟萃,集中的展示,这更加难得。听说在民国时期,闽山庙前面,就搞过“闽山公园”。现在如果能够恢复,还是正当其时的,所以市民们还是强烈呼吁修复、保护。
出版这本书也得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倡导、推动,最后还出资出版这本书。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作为一个姓氏,一个家族,能够对历史文化,对名城的传统特色,有这样的一种热心,这种文化自觉,非常令人敬佩。
这里,我还要就闽山文化论坛说一些个人的看法。这里面就是说历史了,第一闽山的概念是在乌山的北面,所以原来光禄坊叫闽山巷,文儒坊叫山阴巷,历史有记载。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历史人物的代表,大半在“三坊”这边。有名门世家,有众多贤良的官吏和博学的硕儒,还有名将,都在这里。还有,书里讲到,福州“三山藏,三山观,三山看不见”,其中看不见的闽山传说就在闽山庙前水井底下。福州的乌石山向北延伸的山脉,一是闽山,二十钟丘园的钟山。福州城内三山,每一座都带出两座小山,也就是“藏山”和“看不见的山”。如越王山向南延伸,有冶山、芝山。开元寺是“芝山开元寺”,实际上它还包括灵山、芝山,合在一起。那么于山(九仙山)延伸出罗山(法海寺)、(大觉寺),丁戊年也延伸出两座山。至于哪座是藏山,哪座是看不见的山,其说不一。在闽山范围内,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卓宏,退休以后开基定居在闽山巷。第二,道山,据志书记载,“永嘉之乱,八姓入闽”,这时有林姓在道山居住,据说还有道士井。所以说三坊进来的人年份比较早。
闽山论坛的文化内涵要更丰富一些。除了民间信仰之外,有更多的儒学文化的传承。卢为峰帮我清点了一下,三坊的历史名人,包括当代的至少158个,七巷那边的大概110多人。如光禄坊那边许家、林姓家族、黄任的黄家、后来的刘家、郭家。文儒坊那边的陈氏家族算最大了,陈氏、蔡氏、后来近代还有尤氏(尤半街),都是世家大族。衣锦坊的还有郑氏,所以我们看重这个闽山文化,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就说名将,福州屈指可数的古代名将,有明代张经抗倭名将,清代甘国宝守台名将这一类。当代名人很多,都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我们要了解自己地方的历史,才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文化自信。
所以如果一定要做,要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文化是靠积淀的,不是突击学习,恶补得来的,因为历史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你一旦钻进去,会感觉非常有乐趣。所以我希望在座的老的文史专家,对于年轻的文化人要多多的帮助提携,传帮带;年轻的文学专家或者年轻的文史爱好者,要虚心的向老的文史专家学习。我们也希望年轻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习老专家们的道德修养。所以人生的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道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史专家,才能够跟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这个是我最后寄希望于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