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91.梁章钜与《退庵诗存》
梁章钜是清代名宦、学者。其个性沉毅恬静,处事举重若轻,胆识过人,为官期间兴浚河道、治理漕运、募款赈灾、肃清污吏,政绩斐然。其晚年,在鸦片战争期间,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心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平生手不释卷,勤于笔耕,著作等身,多达70余种。其《退庵诗存》收录了梁氏诗歌1681首,为其诗作之集大成者。另有:《楹联丛话》首创联话文体,以分类法归纳整理历代楹联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也是大量保存我国历代楹联艺术的重要宝库;《闽川闺秀诗话》则是梁章钜将明清以来闽地女诗人的生平事迹与诗歌作品谱写成章的一部重要作品。
《退庵诗存》二十五卷,(清)梁章钜撰。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自号退庵。福建长乐人。清代名宦、学者。出生于“书香世业”(纪昀亲题匾额)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四岁开蒙读书,九岁学作小诗,十四岁考入鳌峰书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人,时年二十岁。嘉庆七年(1802)登进士,授翰林庶吉士。不久,回乡为父守丧。十年(1805)春,丧期既满,进京,授礼部主事,入仪制司。是年秋,因病回乡调养,其间教书、著述,长达10年。十九年(1814)八月,抵京销假,在京为官八载之后,于道光二年(1822)开始外宦生涯。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梁章钜积劳成疾,请辞回榕调理,修黄楼,筑东园,与乡中父老赋诗酬唱。十五年(1835)五月,奉召入京,授甘肃布政使。翌年(1836)三月,升任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军陷虎门,直逼广州。梁章钜亲率兵马驻防梧州,派兵驻屯浔州、南宁、平乐等地,力行团练之法,严密稽查,防止英军侵入广西,并遣将调兵,前后选送大炮四十门至广州,支援林则徐抗英。十一月疾作,专折陈请开缺调理。因战乱影响,先后寓居扬州、浦城、温州,辗转归乡后,闲居家中,专心著书。二十九年(1849)病逝,归葬于福州西门外群鹿山,享年七十五岁。
梁章钜个性沉毅恬静,处事举重若轻,胆识过人,为官期间兴浚河道、治理漕运、募款赈灾、肃清污吏,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之事,政绩斐然。其晚年,在鸦片战争期间,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心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梁氏一生性好风雅,常与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们如纪昀、翁方纲、林则徐、龚自珍等人交游论道。曾开藤花吟馆,入南宣诗社,开三山诗社。喜读书,精研金石文字,通鉴赏收藏,工于诗歌,长于考据,学问高深。“三元”状元陈继昌赞其为“八闽硕儒,吐纳经范,综览群书,熟于掌故”。平生手不释卷,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有《文选旁证》、《三国志旁证》、《论语集注旁证》、《仓颉篇校证》、《退庵诗存》、《退庵随笔》、《归田琐记》、《枢垣记略》、《楹联丛话》、《称谓录》、《退庵金石书画跋》、《农候杂占》、《师友录》等,高达70余种。
《退庵诗存》二十五卷,是梁章钜的第三部诗集,亦是其诗作之集大成者。该书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于桂林,有程恩泽题签“茝邻老前辈大雅嘱书 退庵诗存”。卷首依次为翁方纲、曾燠、叶绍本、郭麐、董士锡、沈涛、陈若霖、吴慈鹤、陈寿祺、杨文荪、蒋攸铦、吴廷琛等人题词及序文12篇。部分题词和序文原是题序、题词者为粱氏早期诗集《藤花吟馆诗钞》而作,因《藤花吟馆诗钞》的诗几乎全部被收入《退庵诗存》的卷二至卷十中,因此直接将翁方纲、曾燠、叶绍本等十一人对《藤花吟馆诗钞》的题词、题序移录于《退庵诗存》中。
该书收录了梁氏诗歌1681首,编排无明显编年或分体标志。卷一为“述祖德诗”三十首,梁氏见其宗族伟人代出,后世子孙却鲜能记述之,故以诗赞先人之嘉言懿行,并于各诗之后注先人事迹,点名诗旨,隐括大端,以光表祖上,使后人铭记祖德,是效是则。从卷二开始则大致是按作品年代先后次序编排,记录了梁氏从嘉庆三年(1798)春至道光十六年(1836)间创作的各类诗歌作品。诗歌内容极其广泛,纪游纪事、咏史怀人、感念先祖、勉励后辈、唱和诗友、述政论政、考证金石、品题翰墨、发愤立志等各类题材,无所不记,语壮则放眼天下,述保民四方之宏愿,语小则留心身旁,记风起花落之细节。在各式诗歌种类中,政事诗是梁氏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其友吴慈鹤在题词中言:“古之雄于诗者,未有不通于政事。”梁氏个性沉毅寡言,谈论政要时却侃侃直言,无不切中时弊。梁章钜殚精于时务,政教寓于诗中,强调发挥诗歌的实用功能。
梁氏将近四十年酿成的千余篇诗,首先展现了其大半生的生命历程与心灵动荡。诗歌反映着其梁氏早年屡试不第期间的苦闷艰辛,离京宦游期间一路升迁的畅快,因病回榕调养期间的细腻与风雅,与陶澎、林则徐等好友交游的至情至性,为生民立命的铁血丹心等多方面。那些诗句汇成血肉,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性情。其次,诗集中收录的有关鉴赏品题金石书画的诗作,则深藏梁氏的考证功力,诗前常有序文或者题注,其考证详尽,脉络分明,对书画知识的普及流传、读者审美鉴赏的提高皆有裨益。
《退庵诗存》行世主要有道光十七年(1837)桂林刻本,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均有收藏。梁氏晚年时又亲手编订了《退庵诗续存》八卷,为《退庵诗存》续集,收录了梁氏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四年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使梁氏的形象在诗集中更为丰满。其中有大量作品表现了梁氏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情怀,他在国难当头前的正义凛然与慷慨激昂,令人感佩。
另外,梁章钜还有《楹联丛话》与《闽川闺秀诗话》值得一提:
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写在桃符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自宋人起,始推而用之楹柱,此后长盛不衰。至清代,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楹联之制进入最为美富的时期。然元明以后,楹联作者逐渐增多,传者却甚为稀少。梁章钜曾言:“窃谓刘勰《文心》,实文话所托始;钟嵘《诗品》,为诗话之先声。而宋王铚之《四六话》,谢伋之《四六谈麈》,国朝毛奇龄之《词话》,徐釚之《词苑丛谈》,部列区分,无体不备,遂为任彦昇《文章缘起》之所未赅。何独于楹联而寂寥罔述!因不揣固陋,创为斯编。”(《楹联丛话·自序》)他认为文话著作有《文心雕龙》,诗话著作有钟嵘《诗品》,此后又出现了对骈文、词等文学形式整理、汇编、品评的著作,唯独对于楹联,无人荟萃成书。梁氏恐时过境迁,楹联之盛零落湮沉,故诹遍八方,钞纂楹联,讨源旁及杂说,参以旧所闻见,若有伪体,必加别裁。梁氏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任上时开始整理编撰,历经两年,三易成稿,辑成《楹联丛话》一书,道光二十年(1840)完稿于桂林节署并付印刊刻。其书分为十门,凡十二卷:第一曰故事,第二曰应制,第三、第四曰庙祀,第五曰廨宇,第六、第七曰胜迹,第八曰格言,第九曰佳话,第十曰挽词,第十一曰集句,附以集字,第十二曰杂缀,附以谐语。每联叙其缘起、作者或地点,附以品题,条分缕析,朗若眉列。
全书上起宋代,下迄清中叶,记联家数百,作品上万。其中所涉名人颇多,如朱熹、苏轼、赵孟、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东阳、王守仁、徐渭、李贽、金圣叹、史可法、董其昌、朱彝尊、袁枚、李渔、翁方纲、纪昀、郑板桥、蒲松龄、林则徐等人,亦兼收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人及无名氏作品,共计联话六百余则。庙堂瑰玮之观,脍炙艺林之作,名家逸闻,历史掌故,皆列于卷上,尽览无余。纪胜纪地,可箴可铭,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可谓包罗万有,粲然可观。
该书首创联话文体,以分类法归纳整理历代楹联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也是大量保存我国历代楹联艺术的重要宝库。
此外,《楹联丛话》不仅对楹联作品进行汇编和整理,还附以作者的品评。梁氏在书中梳理了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历代楹联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品鉴标准与创作之法,对楹联的创作、审美等理论加以探讨、总结。梁氏本人精于对联创作,有数十副意境深远的作品流传于世,因此他对于楹联作品的品鉴自然是得心应手、中肯精到。例如梁章钜提出的“工”“切”在楹联中的意义对后世楹联的创作与品赏具有极大的启发。《楹联丛话》被奉为品赏楹联之圭臬,如今中国楹联界最高奖被称为“梁章钜奖”。
《楹联丛话》问世刊行后,各书坊争先翻刻出版,随后志趣相投的亲朋好友、热心读者纷纷寄来不少对联佳作,与梁氏探讨交流。梁氏当时虽已至垂暮之年,却依然笔耕不辍,又相继撰成《楹联续话》和《楹联三话》等系列联话作品。
《楹联丛话》版本较为丰富,国家图书馆藏本有:道光二十年(1840)广西桂林署斋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福州梁氏家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长沙沐阳吕恩湛版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咸丰六年(1856)长沙府署版刻本。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醉六堂重刊本、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闽川闺秀诗话》四卷,是梁章钜将明清以来闽地女诗人的生平事迹与诗歌作品谱写成章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前,闽中诗话传统流风已久,郑方坤(荔乡)有《全闽诗话》,林正青(苍岩)有《榕海诗话》以记述闽中诗文风雅,然闺媛一门却无人涉笔。梁章钜平日留心乡里故实,在辑唐代以来《闽川诗钞》数十卷的基础上,奔走于远近乡亲,详加采访,多方搜罗,仿朱彝尊《明诗综》之例,编缀成《闽川闺秀诗话》,共四卷,载入闽中闺秀104人。其妹梁蓉函为之作序。书中以人为目,始于明末林茂之先生之妹林玉衡,终于清曾茂才之妻沈★。每一条目主要记述诗人生平、逸事、作诗概况,选录诗人作品,再附撰者梁氏对其人其诗的品鉴。书所收录的女子主要出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世家,为人温柔敦厚,知书达理,德性与才情兼备。所录的诗歌篇幅因人而异,长短不一,有些目下载有长篇数首,有些目下却只记佳句片语,但总体上短什短句多而长篇少。其题材广泛,有小女儿家的吟风弄月,伤春悲秋,惜别怀远,流连光景;有女君子的咏史兴怀,借物言志;亦记录了一些女子家庭不幸之艰辛,所嫁非人之苦痛,为亡夫守节之坚定,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感叹。其诗风各有千秋,或情真意切,或含毫邈然,或藻丽气清,或朴实自然,或倜傥不凡,或慷慨激昂,体现了众闺秀们多愁善感、慷慨豁达、隐忍坚强等多面的性格。可见,梁氏撰此书不仅是重在对诗文的整理,同时也努力还原着这些女子的生命与性情,使闽中才德兼备的闺秀们复生于书卷。闽川闺秀们在书中各占一隅,摇曳生姿,异彩纷呈。
《闽川闺秀诗话》于道光二十八(1848)至二十九年(1849)辑于浙江温州,此时梁氏已年逾七十,此书是其最后一部诗话。然此书又是闽地第一部女性诗话,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对明清时代女性的生活、情怀、心态、家族重要活动、家族史变迁皆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使闺中默默无闻的才女们名传于世,也为研究者考察闽地名门望族留下重要的史料,可谓卷帙虽简,事实独丰。但该书收录梁氏一门女子多达四分之一左右,比例失调,有受远近亲疏影响之嫌。梁氏对于女子节烈之事褒扬过甚,对刲臂割耳、投缳殉夫等毁伤躯体、自残性命以守贞洁的行为表示认同甚至加以表彰,多少违背人情,此为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所致者。
福建省图书馆藏有《闽川闺秀诗话》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瓯郡梅姓师古斋镌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福州木活字本。此外,该书还有光绪元年(1875)刊梁氏二思堂丛书本、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书局活字本、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影印《香艳丛书》本第十六集等各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