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17: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陆开锦



屏山上的灯光

——我的文字生涯

 

陆开锦

  

 

1986年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到2018年转岗到省政协担任秘书长,其间共32年时间。这32年里,扣除挂职石狮两年,留英两年,任职省城联社两年,我有26年时间是在屏山大院度过的,或是在省委办公厅,或是在省委政研室。期间,虽也曾负责过机要、保密、文电、督查、党建等工作,但主要的还是负责综合文字,俗称“爬格子”,包括为省委领导(主要是省委书记)起草各类文稿(会议讲话、报告、发言、致辞、汇报、谈话、主持词等),同时也代拟省委的重要文件(决议、决定、意见、纲要、通知等)。多少个白天和夜晚,我在屏山办公室的灯下,搜肠刮肚写个不停。那灯光,伴我从青春年少到雪染双鬓。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经历。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对于综合文字工作者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在其位要谋其政。你可能只是一个处级或科级干部,甚至连科级都不是,但只要你一动笔,写下“同志们”三个字,你的角色就不是你了,你仿佛就是省委书记了,你必须以省委领导的口气说话,你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代表的都是省委。这样的一项工作,无疑是很特殊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要求极高、难度极大的工作,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是干不了。

回头想想,我还真有点佩服自己,我干这行当整整26年了。从走出校门的懵懂少年到担任省委政研室主任,青丝变白发,青春一瞬间。我先后服务过5任省委书记,主持或参与过3次省党代会报告、20多次省委全会报告的起草,经手的各类文稿不下万件。套用一句曾经时髦的话,我把青春献给了党的综合文字工作。

因为长期从事综合文字工作,我被一些领导冠以“才子”的称号,有个省领导每次见我,总要开玩笑地叫我“陆克思”,还有一个省领导向别人介绍我时,总免不了来一句“这是我们福建的司马迁”。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赞誉,但我却从不为此感到自喜,反而深感汗颜、不胜惭悚。实际上,很多文稿并不是我写的,主要观点是省委领导的,具体动笔则是办公厅综合处或政研室的同志,我至多只能算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当然,因为我负责这方面工作,我也多多少少有一点贡献,或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或是动手润色了语句文辞。做综合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隐在幕后,低调做人,甘当“无名英雄”。忠诚、吃苦、奉献,这是综合文字工作者需要的共同品质和精神。

每个领导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对文稿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与领导的年龄、性别、习惯、学识、爱好有很大关系。有的领导喜欢先讲形势,有的喜欢阐述理论,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喜欢实实在在,有的喜欢排比对仗,有的喜欢风趣幽默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风格如何各异,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对自己的文稿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能获得别人的广泛好评,能够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都希望文稿观点鲜明、结构合理、材料适当、事例生动,语言准确、文字流畅,最好是有一定的气势,能鼓舞人、感染人。

领导文稿与文学作品不同,领导文稿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针对性,要求语言简明、平实、庄重,这与文学作品的含蓄、曲折、细腻、华彩有明显区别。从思维方式来讲,领导文稿体现的主要是逻辑思维,文学作品则主要是形象思维。领导文稿与理论文章也不大一样,它不仅要讲道理,应该不应该,而且要讲条件,可行不可行。正因为如此,搞文学创作的不一定搞得了综合文字,搞理论研究的同样如此。反之亦然。可以说,综合文字工作也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一项特殊的技能。

根据我的体会,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稿,关键是处理好“三个要素”,一是立意,体现写作者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文稿的思想水平和思维层次;二是框架,有如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框架体现文稿的总体氛围和气势;三是文字,这是打底的,包括阐述的准确度、流畅性和美誉度。要做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稿,又离不开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一是学习,收集相关材料,这是写好文稿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对中央精神的深入理解把握(尤其是总书记讲话),同时要了解相关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只有把上情与下情结合起来,文稿才能起到指导工作的目的。二是思考,这是中心环节,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观点提炼,都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文字工作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思考力上,这是最深层次的东西。三是撰写,就是把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形之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文字工作的基本功。正因为如此,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成长是很不容易的,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干中学、学中干,没有写过几百篇稿子、经过几百个不眠之夜,笔杆子是硬不起来的。也正是因为一茬又一茬笔耕者生生不息的接续,从“新手”到“老手”,党的文字工作才和党的事业一样,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综合文字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既劳力又劳心,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双重考验。撰写文稿的过程,如同作答试卷上的命题作文,不论你熟悉不熟悉,喜欢不喜欢,你都得完成,而且给你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像党代会报告、全会报告等重要文稿,当然会早做规划安排,而大量的稿子可能就是一两个星期,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2015年10月7日,时任省长苏树林被中纪委调查,晚上6点省委书记尤权接到中央电话,遂决定当天晚上8点召开常委会,书记要代表省委在会上讲话。接到书记布置的任务,时限只有短短的2小时,我们高速运转起来,起草、录入、校对、打印,按时完成了任务。会后,又立即起草了省委向中央的报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对人民军队的要求,也是对综合文字工作的要求。

对综合文字工作者来说,加班加点犹如家常便饭。有时下班了,上床休息了,心里还惦记着稿子,甚至睡着了,稿子的内容还会在梦中翻动。有人形容综合文字工作者是“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忙人,经济上的穷人,身体上的病人,家庭里的罪人”。总之是一件苦差事。做综合文字工作的人,由于长期伏案爬格子,颈椎、腰椎经常会出问题,头发也白得快。2010年左右,我腰椎间盘突出,有时要趴在沙发上改稿子,有次正好被省委书记孙春兰看见,她看我这样带病工作,很是心疼,几次对人提起这事。这体现了领导的关怀。再举一个省委书记宋德福的例子,一些报刊杂志刊登了领导的文章,会按规定开稿费,但宋书记都是把稿费转给办公厅的同志。他曾在给我的一张纸条上写道:“转去近期收到的几百元稿费,请你去买点牛奶、面包之类,放在综合处,以补同志们爬格子之苦累”。领导对综合文字工作者的关爱,同样是我们干好工作的重要动力。

但也不能说,综合文字工作只有苦没有乐。任何一项工作,如果只是作为硬性的任务被迫去完成,而不是作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去做,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党性、责任是一种动力,但个人发自内心的爱同样重要。综合文字工作的乐是多方面的,文稿得到领导的肯定,听到各方面的表扬,突然想到的一个观点,笔下流出的精彩句子,等等,都是令人心怡的时刻。但最大的快乐是来自领导的满意,尤其是你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意见,被领导采纳,成为指导工作的决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作用。

做综合文字工作,还有一个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更多机会与领导近距离接触。领导之所以是领导,水平肯定比一般的人要高,尤其是能当到省委书记,更有其独到之处。听领导讲话,与领导一起讨论问题,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然后形成文字,这是综合文字工作者以文辅政的常态。仅举一例,2001年10月的一个下午,省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前一个月左右,正当我们为党代会报告稿中的战略提法冥思苦想时,宋德福书记把我和起草组的同志叫到他办公室,面对挂在墙上的福建地图,宋书记轻轻地点燃了一根烟,他对我们说,福建的形状多像一块珍贵的玉如意,但东边是海,西边横着武夷山脉,南北两厢又有山岭阻隔,地理单元相对独立。从区域发展角度讲,上有长三角,下有珠三角,东有台湾海峡,西有京九线。在这样一个格局下,福建要发展,出路在哪里?你们这些秀才都说说。经书记这么一点拨,我脱口而出,福建的出路在开放,福建的历史证明,开放则兴,闭关则弱,现在福建要发展,关键在打开大门,实行全方位开放。宋书记以赞许的口气对我们说,确实如此,福建要发展,必须打开通道,省内要打开山海协作的通道,国内要打开与两个三角洲的对接通道,对外要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按照宋书记提出的思路,起草组认真研究、认真撰写,接着提交省委常委会研究,形成了关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提法,经省第七次党代会审议通过,成了指导新世纪初福建发展的战略。我在省委从事综合文字工作20多年,见证过许多类似的情形,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省委办公厅综合处是承担起草省委书记讲话稿和省委重要文件的主要处室。我当处长时(1997年底至2000年初),处里一般有7至10人,30岁左右的居多,平均年龄不到40岁,是全厅最年轻的一个处室。在“福建党政机关电话号码专用簿”上,省委办公厅排在第一位,而综合处又排在办公厅的第一位,因此综合处曾被称为“八闽第一处”(2005年省委设立总值班室,综合处就排到了第二位)。当省委决定要召开会议、书记要讲话时,我就召集处里的同志讨论提纲、做好分工,当他们分头起草、埋头撰写的时候,我其实也没闲着,一方面查看相关资料,一方面思考文稿的结构、观点等等,等到他们把稿子交给我,我就把自己闭关起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从头到尾修改一遍,然后交给书记。最后按照书记的意见再作修改(有的要提交常委会研究),基本上就OK了。

工作虽然辛苦,但生活还得继续。繁忙工作之余,我尽量安排时间(有时利用周末)带综合处的同志到福州周边的县域,一边调研,了解基层情况,一边娱乐或者登山,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宛如一个友爱的大家庭。更令人欣慰的是,综合处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的肯定,不仅起到了以文辅政的作用,而且锻炼成长了一批干部。我当处长时综合处的同志,后来有一半以上当上了正厅级,其他的也都走上了副厅级岗位。这是省委的培养,同时也说明综合文字工作,确实是一项锻炼人的工作。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一辈子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文字,未免是一种遗憾。但这是职业的要求,是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生有很多的选择,但作为一名公务员,有些事身不由己,比如遇到什么样的领导,就不是你所能选择的。你所能做的,只有适时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并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增强。

但即便如此,凡读书人,大概皆心有所属吧!工作之余,学有所得时,也大概都会情不自禁地写点什么,或发表,或留存,以此作为自己为文的纪念。

2004年后有段时间(当时宋德福书记生病住院),我在单位处于“赋闲”状态,只分管省委办公厅一个处(文电处)。相较于此前做的综合文字工作,这项工作要轻松一些。我当时就想,领导重用你当然是好事,但你要天天辛苦加班;领导不重用你,也未必是坏事,你有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除了抓紧读点书、锻炼身体,调整一下早已透支的身心,当时决定做三件事:一是继续深造,其结果就是200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东方管理学的博士生,成为一名苏门弟子(导师苏东水,泉州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会长,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二是整理宋德福书记的文稿,其结果就是协助他编辑出版了三卷本的《我尽力了,福建》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三是于“无聊”中翻看当年的北大日记,其结果就是整理出版了长篇日记体小说《流水的标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流水的标记》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此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创作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并结集为巜流水的回声》一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4年)。再后来,临近退休前,省委决定我到省文联任主席。看来,我与文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后,谨以一首诗表达我对文字工作的情感:

    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夜晚

    世界被惊雷和闪电包裹

    而我的屋中只有一盏灯

    宁静、安详

    我坐在灯下

    回忆我们这代人的历史

    一幅幅无声的画面

    在我眼前掠过

    我手中的笔一直写个不停

     ……

 

作者介绍:福建古田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政协秘书长,现任福建省文联主席,出版自传体小说《流水的标记》、散文随笔集《流水的回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