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 18: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兰 英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89.陈念祖与《南雅堂医书

 

 

陈修园是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清代一位富有创见的医学家、医术超群的临床家、杰出的中医学普及作家。其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医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将古医书加以节要改写,采用歌括、三字经等体裁简明地表达高深隐奥的医理和处方,以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成了百年来许多中医课徒的教学必备参考书,为后世研习中医者开启了升堂入室之门。陈修园所著医书与刊行版本之多,在中国医学文献史上,堪称首屈一指。从十九世纪初相继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编辑整理、翻刻再版,且将一些通俗短小而切合实用的医作也纷纷聚集在陈修园名下,以“陈修园医书××种”、《南雅堂医书全集》等名号出版发行,世人统称之为《南雅堂医书》或《陈修园医书》。流传于世的就有十六、二十一种、二十三、三十二、四十八、五十、七十、七十二种等之别。

 

《南雅堂医书》,(清)陈念祖著。

陈念祖 (1753—1823),字良有,号慎修,后改修园,室名南雅堂。福建长乐人。陈氏世代业医,陈修园四岁丧父,由祖父陈居廊抚养培植。幼承祖训,得其口传心授,故精于医,弱冠补诸生”(《南阳溪湄陈氏家谱》)。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秀才,后以诸生肄业干福州峰书院,受业于山长盂超然,学业更为精进。五十七年(1792),应乡试中举人。五十八年(1793),赴北京应进士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值恰逢同乡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纳,群医束手。陈修园投以大剂,霍然而愈,由是声名大噪。此后,来找他看病的人就络绎不绝。翌年,内阁大学士和坤患足瘘,不能上朝,请陈修园诊治。和坤痊愈后,“强有力者欲延念祖于家”(《福建通志·陈修园传》),并诱以太医院使之美差。然陈修园心鄙和坤为人,固辞不就,托病南归。自此二年不参加会试,回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对学生除教以诗书外,还授以《素问》、《灵枢经》等医书。嘉庆三年(1798),往泉州清源书院讲学,以医术闻名。

嘉庆六年(1801),陈修园再次赴京应试,又不第。恰逢大挑(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签发直隶省(今河北省)保阳差次。同年夏天,瘟疫流行,陈修园悯念民间患者多为庸医所误,便采集时方,用浅显的韵语写成《时方歌括》,教医家依法施治,存活甚多。时总督熊谦手指麻木,延及臂腕,陈修园断为痹症,如不早治,必至中风。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为丸方补肾养肝,熊谦得痊愈。七年(1802),陈修园因母丧丁忧返里,家居五载,专事治病和医学著述。

嘉庆十三年(1808),复赴保阳服官。是年吏部刘芝田眷属患头项僵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后无汗反烦,六脉洪数。陈修园诊后认为病在有形的太阳,只要使小便一利,所有的病气都会随无形的经气消散。他用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患者服一剂就痊愈。但是愈后夜间失眠。他说:“此名虚烦,因辛热遗害,禁用枣仁、茯神、远志等药”(《长沙方歌括》卷三“附录家严新案”),投以栀子豉汤,就不再失眠。十四年(1809),保阳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热往来,欲呕胸满等症证”,陈修园先令其服小柴胡二剂,又“立主用栀子豉汤,从离坎交媾处拔动神机。服后停药,静候三日……果如言应期而效”(《长沙方歌括》卷首“征引三条”)。嘉庆十五年(1810),陈修园继续保阳供职。时天津尹丁攀龙趋访陈修园于旅寓,陈修园见丁面皮黧黑,唇周更甚,脸肿鼻青,就告诉他说:“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横行无忌。此时急疗可愈,若迟至二十日后,病一发作,恐医日多,方日杂,总不外气血痰郁四字,定出搔不着痒之套方……以药试病,试穷则变计,虽卢扁莫何”(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卷二十四《陈修园传》)。丁怪其言而不信,七月下旬病发,中秋渐逐渐加重,九月下旬请陈修园诊治。陈修园按仲景《金匮》咳嗽篇义,拟十枣汤,遭到许多老中医的反对。后来,陈修园奉命赴高阳赈灾,丁请了许多医生诊治还是没有结果,不久就逝世了。于是陈修园将此事记于怪灾病案内,深为惋惜,并为临床辩症不精者戒。

嘉庆十七年(1812),由吏部选授直隶磁县知县。十八年(1813),由磁州转任枣强知县。十九年(1814),再调威县知县。 “令直隶威县,善体民情,不事鞭挞,遇事能断,绰有贤声”(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卷二十四《陈修园传》)。二十一年(1816),升同知。二十三年(1818),又升直隶州知州,代理正定知府。二十四年(1819),以年老乞休,在福州石井巷嵩山井上草堂讲学,继续研究医学,为人治病和培养医学人才,门徒甚众。

陈修园的一生,为人淡泊宁静,政简刑清,公余一直坚持诊病著书。其著述医书之多,在历代医林中是罕见的,世人统称之为《南雅堂医书》或《陈修园医书》。流传于世的就有十六、二十一种、二十三、三十二、四十八、五十、七十、七十二种等之别。其中有的是陈氏后人所作,也有他人伪托之作。目前学术界已普遍认定的陈修园编撰的十六种医书是:

1、《时方歌括》二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全书按“十剂”分类,另加寒剂和热剂,共十二剂。卷一为补、重、轻、宣、通、泄剂,卷二为滑、涩、湿、燥、寒、热剂。“采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证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时方歌括·小引》)。是书切于实用,便于记诵,流传甚广。

2、《时方妙用》四卷,约成书于清嘉庆七年(1802)。卷一,首列望闻问切四诊及中风、虚劳的诊治;卷二至卷四,主要论述内科,包括肿胀、噎嗝、痰饮、咳喘、心腹痛、痹证、血证、癫痫、消渴、时疫、头痛、泄泻、脚气、积聚、呕吐等病证的辨证论治,兼及妇科、眼科疾病。书中论病及其方治,先列举主要症状,再配以主治处方及加减变化方法。叙理简明,选方实用,文字通俗,流传较广。

3、《景岳新方砭》四卷,又名《新方八阵砭》或《景岳新方八阵砭》,约书成于清嘉庆七年(1802)。卷一,补阵;卷二,和阵、攻阵、散阵、寒阵;卷三,热阵、固阵;卷四,因阵。共载方二百八十六首,每方之下先摘录景岳原方治证、药物,继为陈修园之评论。陈修园认为张景岳所著《新方八阵》“要皆拾前人之糟粕而张大其言”(《景岳新方砭·小引》),故而效法徐灵胎著《医贯砭》之例,借景岳之方畅发而成是书。全书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为旨,从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及药物加工炮制等方面,对每首方剂审议评说。由于见解不同,陈氏评《景岳新方贬》贬多褒少,甚至有措词偏激之处。

4、《灵素节要浅注》十二卷,一名《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约成书于清嘉庆八年(1803)。卷首有同治四年(1865)杨浚雪沧序。该书将《灵枢素问》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十二类编次,并以补注形式,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一目了然,便于读者理解原文,颇受后世医家推崇。

5、《神农本草经读》四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八年(1803)。陈修园曾撰《神农本草经注》六卷,后从中选出切于实用药物撰成该书。卷首有蒋庆龄序、陈修园后序及凡例。共载药165种,其中《神农本草经》药118种,增补何首乌等常用药47种。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及其他医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亦引用《本草崇原》《本草经解》两家之注,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多有独到见解。

6、《医学三字经》四卷,约成书于清嘉庆九年(1804)。陈修园有鉴于塾师藉《三字经》开发童蒙,而习医者尚无便诵之书引径入门,遂仿其体裁,以三字歌诀撰就此书。是书在首发时曾托名叶天士,意在“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医学三字经·小引》),希望利用名人效应以招徕读者。果然在发行后洛阳纸贵,名噪一时。卷首有小引、凡例。卷一、卷二,分为二十四篇,首载医学源流,介绍医学发展简史、历代名医著述等,并评义其得失长短,以指点读书门径;其次分述中风、虚痨、咳嗽、疟疾等各科常见病二十余种,讲解其证因脉治要点,以便学者见便得趣,由斯登堂入室,末附敷药拔风害人说;卷三、卷四,为附方,精选历代名方一百八十余首,并据病症分门类编,剖析诸方主治功用及配伍加减的方法,以备寻检应用。书末另附阴阳、脏腑、经络、四诊、运气医论五篇,便于初学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概要。全书语言洗炼,文字通顺,内容约而精要,广而不杂,持论平正,切合临床,便于诵读记忆,刊行的次数和版本之多,是历代医学著作所不可比拟的,并成为后世公认的研习中医入门之范本。

7、《长沙方歌括》七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因引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卷首有小引、医病顺其自然说、征引三条、考二章、劝读十则,卷一至卷四为太阳方七十四首,卷五为阳明方十首、少阳方一首、太阴方二首、少阴方十六首,卷六为厥阴方六首、霍乱方三首、阴阳易差后劳复方四首,卷末附识一首及附录六首。陈修园于每方后以七言四句歌诀将其组方、剂量、功用、煎服法、临床症状等加以概括,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

8、《医学实在易》八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卷一列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卷二至卷四,论述内科杂证六十余种;卷五至卷七,为各证用方,约二百余首;卷八为补遗及外备诸方、妇人方等近五十种。全书精于论脉,重点阐述浮、沉、迟、数、细、大、短、长等各脉之脉形、主病,并附同类脉予以对比分析。每证下先叙证治方药,后录《内经》及诸家之说以穷其源,并附歌诀,以便记诵,深入浅出,流传甚广。

9、《伤寒论浅注》六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十四年至十六年间(1809—1811),卷首有张仲景原序、凡例、读法、上中下本标中气图、脏腑应天本标中气图等。该书以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为蓝本,详注太阳病脉证至差后劳复原文,删去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诸可诸不可诸篇,并将辨痉湿暍脉证篇置于卷六之末。原文用大字,注文用小字,文与注,既可连读又可分读,既有连贯又有区别。对伤寒的证候、病机及方药等颇多阐发。每卷分数量不等的小节,每节后有总注,便于后学研习。能汇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尤崇张隐庵、张锡驹两家之说,以六经气化学说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将《伤寒论》古奥之言阐疏透彻。

10、《金匮要略浅注》十卷,凡二十五篇,约成书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卷首有林则徐序。陈修园认为医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理会其中奥妙。该书选取林亿整理的《伤寒论》为蓝本,删去其最后三篇不注。内集赵以德、胡引年等对《金匮》的注释,以《内经》《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为依据,保留其可取之言,改正其不当之处,并参以己见,力求阐明《金匮》要旨。并在“妇人杂病脉证”篇中增“妇人阴挺”等内容。此外,还认为《金匮》中的附方有可能是后人增补,均予附列,但不加注解。

11、《金匮方歌括》六卷,约成书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卷首有陈元犀小引、江鸿升序及小引。陈修园在《金匾要略浅注》成书之后,又命其子元犀将《金匮要略》书中之方,按分两并煮服等法韵注之,仿《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歌括》体裁,以诗歌形式逐一将《金匮》诸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煎服方法作简要表述。每方歌括之后所附之方解,皆博采前哲之说,宗《内经》《难经》之旨,参以《千金》《外台》之论,并由元犀等附加按语。阐发透彻,深入浅出,便于习诵。对初学中医者理解、运用《金匮》之方大有裨益。

12、《医学从众录》八卷,约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卷首有魏敬中序、林振棨序、陈修园自序、陈心典识及凡例。陈修园编撰此书目的在于:“就世之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使学者简便易知,切合时用”,(《医学从众·自序》)故冠以“从众录”之名。卷一至卷七,论内科杂病证治三十八则;卷八,录妇人杂病方四十一则,并以歌诀形式叙述诊治四时伤寒诸法。每论先述病因、病机、辨证要旨,次述脉诊,再列方药,皆采历代各家精言,参以己见加以发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浅显易知,可为初学者指南。书中除采用古方外,又创制新方。如“腰痛门”载陈修园自制方两首:一为新定白术谈,治腰痛而重;二为新定薏仁汤,治腰痛筋攀,难以屈伸。书末有郑学检跋语。

13、《女科要旨》四卷,约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全书主要论述经、胎、产、杂病及外科病证。卷一首列调经、种子两门,论经病及不孕症的治疗,不循四物汤为调经要方之说;卷二胎前门,汲取内子堕胎遵丹溪法用黄芩、白术安胎未效之教训,主张凡胎漏欲堕者不专主凉血,创制“新定所以载丸”为安胎常用方;卷三产后;卷四杂病。末有续记。该书以问答体裁撰就,理论以《内经》、《金匮要略》为依据,治疗粹选历代良方,并附方歌,便于诵读,既集前人精华,又有自己心得。

14、《伤寒真方歌括》六卷,约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该书以六经为纲,分六卷十五篇,计歌括九十六首。卷一,太阳上、中、下篇方法及太阳救误变证方法四篇,计歌括四十一首;卷二,阳明上、中、下篇方法三篇,计歌括十七首;卷三,少阳上、中、下篇方法三篇,计歌括十首;卷四,太阴全篇,计歌括二首;卷五,少阴全篇方法,计歌括十六首;卷六,厥阴全篇方法、厥阴续编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方法三篇,计歌括十首。每篇择《伤寒论》主要条文,以示其概,并作七言绝句阐释,后为方解。附录魏念庭先生《伤寒论》跋语。

15、《伤寒医诀串解》六卷,约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此书以串解形式阐述张仲景《伤寒论》。首有吕佺孙序及陈修园自序。卷一太阳篇,将太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变证;卷二阳明篇,有经证、腑证之分;卷三少阳篇,分为经证、腑证治疗;卷四太阴篇,有阴化阳化之异;卷五少阴篇,有寒化热化之别;卷六厥阴篇,以厥阴病提纲为主,论述厥证有寒热虚实之异,厥阴下利有寒热、虚实、阴阳、生死之别。全书论三阳以经证腑证为纲,述三阴以阴化阳化为纲,运用气化学说阐明伤寒诸证的证型、病机及治疗大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16《十药神书注解》一卷,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年(1822)。《十药神书》是一部论述虚损痨证的专著,为元代著名医家葛可久所著。陈修园对原书方论、证治均据其临证体验,以《金匮》正法疏注之,在充分肯定葛氏“治痨十方”对肺痨疗效的同时,又逐方按注予以阐发,对后人研习葛氏治痨经验颇有裨益,而为后学者所倚重。

当然,陈修园的实际著述绝不止以上十六种,或未见刊行,或已散佚,或尚待考定。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认定为陈修园所著医书的还有:《伤寒方论》《医学实在难》《难经浅说》《删补柯注伤寒论》《伤寒类方集注》《新注活人百问》《删补尤注金匮要略》《医诀》《新订喻嘉言医案》等,而《医医偶录》《金针》(《医学金针》)、《医学逢源》《家藏心典》《南雅堂医案》《医约》(《伤寒医约录》)等书,则尚待考定。

陈修园为医数十年,博览群籍,尤精于《伤寒论》,是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的中坚人物。但其尊经而不泥古,且颇有创新,提出了分经审证学说,所揭示的三阴三阳发病与转变规律,别开生面,获得医界的普遍认同,成为临床辩证的理论指导,大大地提高了伤寒学的学术水准。他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可以归结为由浅入深,从简及繁和重视经典著作的继承。他有鉴于古代医书词句艰奥,义理深邃,使初学者望洋兴叹的实际情况,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医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将古医书加以节要改写,采用歌括、三字经等体裁简明地表达高深隐奥的医理和处方,以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成了百年来许多中医课徒的教学必备参考书,为后世研习中医者开启了升堂入室之门。因此,陈修园无愧于“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也无愧于“富有创见的医学家、医术超群的临床家、杰出的中医学普及作家等称号。

陈修园医书从十九世纪初相继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编辑整理、翻刻再版,在日本等周边国家也有不小的影响。陈修园所著医书与刊行的版本之多,在中国医学文献史上,堪称首屈一指。由于陈修园的医书以浅显易懂而著称,一些通俗短小而切合实用的医作也纷纷聚集在陈修园名下,以“陈修园医书××种”、《南雅堂医书全集》等名号出版发行。目前,较为通行的有:《南雅堂医书全集》,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石印本等;《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上海中国医学书局1936年版,上海大文书局1937年版,上海锦章书局1955年版等。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新校注陈修园医书》,颇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