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0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81.郑方坤与《全闽诗话

 

 

郑方坤编撰的《全闽诗话》,是一部极具福建地方文学价值的著作。其所辑录者,自六朝时期郭璞始,迄于清代郑方坤之兄长郑方城,荟萃了千余年间与闽人、闽地、闽事、闽诗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发展史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全闽诗话》十二卷,(清)郑方坤编撰。

郑方坤(1693—约1755),字则厚,号荔乡。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寄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于乡。雍正元年(1723)进士,知直隶邯郸县。举卓异,擢知景州,任上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升河间州同知,旋又提升登州知府。当时禁人口出海,抵奉天而未入籍者,均勒令其归还本土。郑方坤知登州,认为官府施政固然要严防奸宄之徒,但不可草率封死民众的谋生之路,于是向上请命,使海禁得以解除。调任武定知府,能尽心赈务。兖州饥荒,郑方坤又调任兖州知府,前往赈灾,筹措有方,颇多善政。于乾隆二十年(1755)以足病乞归。《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称:“方坤记诵博,诗才凌厉,与兄方城齐名。”郑氏兄弟有《却扫斋倡和集》。郑方坤著有《经稗》六卷,《蔗尾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卷,《补五代诗话》十卷,《全闽诗话》十二卷,《国朝诗抄小传》二卷,《岭海丛编》百卷;《四库全书总目·全闽诗话》还记载郑方坤的其他著述,有《历代文抄》、《本朝文抄》、《本朝诗抄》、《岭海文编》、《读书劄记》、《杜笺评本》、《四六谈柄》、《诗话醍醐》、《古今词选》等,惜皆不传。

《全闽诗话》十二卷,是郑方坤编撰的极具福建地方文学价值的著作。福建地方文学起步较晚,六朝以前,都没有出现留名的作家和传世的作品,直到中晚唐,才出现了林蕴、欧阳詹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者、作家。晚唐及其后的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动荡,使得大量中原的文化人士避乱入闽,闽籍学者作家也多还籍归乡,使福建的地方文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两宋时期,由于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福建的地方文化与文学出现了繁荣。其后,经历了元、明两朝,再到清代,福建的地方文学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郑方坤编撰《全闽诗话》,是对福建地方文学相关文献的发掘和整理。

作为闽人,郑方坤编撰《全闽诗话》,是缘于对家乡文化的珍爱,也缘于对乡关故土的思念。郑方坤在《全闽诗话》的序言中说:“不佞自丁未出山,离乡几三十载。故园松菊,梦寐不忘,往往寄之笔墨。凡所纂辑,闽地为多,如《岭海丛编》、《岭海文编》二种,皆八九成书。兹《诗话》遂先灾梨枣。昔宗少文画山水以当卧游,不佞每把此编,辄觉九曲、三山,往来几席,而自循种种,江关之感转深矣。”郑方坤正是通过编撰这部具有明确地域性的文学文献《全闽诗话》的方式,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心,来寄托对故土的深情。

《全闽诗话》所辑录者,自六朝时期郭璞始,迄于清代郑方坤之兄长郑方城,荟萃了千余年间与闽人、闽地、闽事、闽诗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全书前九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卷一自六朝至五代,共收诗人62人;卷二至卷四,收宋代诗人188人;卷五收元代诗人76人;卷六至卷八,收明代诗人212人;卷九为清初诗人,其中包括一部分明朝遗民诗人,共52人。后三卷按照类别划分,卷十为“无名氏、宫闱”,卷十一为“羽士、缁流”,卷十二为“神仙、鬼怪、杂缀”。综观全书,仅前九卷就收录有名姓的诗人达590人,而就文献资料的来源看,全书采书438种,自方志、诗话旁及笔记、杂著,正如朱仕琇在《全闽诗话·序》中所言:“其书援引该博,自游寓、释老、神仙、鬼怪以及方言、土产,足资闻见之益者,咸列于编,而又下逮并世诸人,岩廊、草泽,皆搜抉无隐以见其志。”可谓采摭繁富。

郑方坤在《全闽诗话》序言中说:“《诗话》系于闽,所载固多闽产,亦有非闽人而关涉闽事者,义盖本诸三百篇。”可见,《全闽诗话》突出了地域性的特色,是以福建地方文学为核心,同时吸纳兼采相关的内容,但都与闽地风物有关。从该书中,我们可以寻绎千余年间福建地方文学发展之概况,认识了解闽地文化、风物人情。例如,该书卷一中“顾况”云:“闽人谓子为‘囝’,谓父为‘郎罢’,故顾况有《哀囝》一篇曰:‘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髠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盖唐世多取闽童为阉奴以进之,故况陈其苦以讽焉。”(《青箱杂记》),“予官闽中,见其风俗,呼父为‘郎罢’,呼子为‘囝’。顾况有诗云:‘郎罢别囝,囝别郎罢,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乃知顾况本用此方言也。山谷《送秦少章往余杭从苏公》诗:‘斑衣儿啼真自乐,从师学道也不恶。但使新年胜故年,即如常在郎罢前。’唐子西诗:‘儿馁嗔郎罢。’皆用况语也。”(《渔隠丛话》)这为研究福建的习俗、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类资料,全书中保存颇多。

《全闽诗话》的核心内容当然还是闽地的诗人、诗作。该书或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使数以百计的地方诗人(包括无名诗人)及其作品赖以保存、流传,为编辑地方人物志和地方艺文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正是由于郑方坤对关涉闽地、闽人、闽事的诗歌资料极其珍视,不忍割舍,细大不捐,许多正史、方志不见载的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才得以在《全闽诗话》中保存下来。从这个角度上看,“细大不捐”所产生的文献价值,反而成为了《全闽诗话》的优点。

《全闽诗话》的资料来源丰富,方志、诗话、笔记、杂著等均加搜寻、采集,郑方坤凡所抄撮,必注书名,以便读者考订。受当时朴学风气的影响,郑方坤在编撰《全闽诗话》的过程中,行笔谨慎,务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该书广泛记述了诸多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活动,涉及他们的家是、爵里、宦游、品德,以及诗事本末、作品得失、艺术风格等,有不少内容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这就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四库全书总目》对郑方坤《全闽诗话》的评价是:“上下千余年间,一方文献,犂然有征,旧事遗文,多资考证,固亦谈艺之渊薮矣。”《全闽诗话》是清代一部十分有代表性的地域性诗话佳作,从福建地方文化的角度上说,郑方坤通过长期的荟集整理,编撰此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史料,上下千余年间关乎闽地之诗,几无遗漏,为闽地千年诗歌发展的做了比较完整、细致的历史观照,为后人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发展史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全闽诗话》行世主要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诗话轩”刊本。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节、刘大治点校的《全闽诗话》,为广大读者阅读、研究此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